摘 要:王家壩精神是濛洼人民為代表淮河兒女在治淮斗爭中形成的精神風貌,是當代淮河文化的典型代表,主要表現為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同舟共濟和科學治水精神上。新時代大力弘揚王家壩精神及其內涵對于所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和積極意義。
關鍵詞:王家壩精神;新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王家壩精神就這樣的當代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在地區發展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也是淮河沿線地區有貧變富、有富變強的精神保障。王家壩精神是以王家壩地區為代表的幾代淮河兒女在治理淮河的過程中,在拼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體現的政治品德、精神風貌和工作作風的精華和結晶,是淮河濛洼地區的黨員干部在工作實踐中形成的一種精神氣質和道德風范,具有重大的時代價值。
一、王家壩精神產生的歷史淵源
淮河的濛洼地區位于淮河的中下游的結合部的安徽阜南縣,古稱富陂縣。歷史上濛洼地區水利條件優越,農業灌溉發達。據《水經·淮水經》記載:“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縣也。”至今當地仍流傳著“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諺語。在12世紀中葉以后,黃河幾次大的“奪淮入海”搶占了淮河的入海口,大量的黃河泥沙淤積其中,使得淮河的各支流也因淮河河床的淤高而在河口附近形成眾多的湖泊和洼地。濛洼地區就是其中之一。淮河中游每到夏季雨稍多則積成汪洋,稍旱則田禾枯萎。新中國成立后,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下,共產黨帶領淮河兒女開始了治淮的偉大工程。其中重要的措施就是修建蓄洪區,以此緩解上下游的壓力,濛洼地區成為治淮蓄洪的首選之地。王家壩閘就是蓄洪區的進水閘,一旦超出警戒水位,就要向濛洼地區開閘蓄洪。自1953年建成至今,王家壩閘開閘蓄洪15次,總共75億立方米的流入濛洼地區,給濛洼人民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的損失。但濛洼人民面對黨和政府的決策選擇默默的承受,在一次次的蓄洪自救中形成了顧全大局、自強不息、
同舟共濟、科學治水的精神豐碑,展示了濛洼人民寬廣的胸襟和優秀的道德風尚,形成了王家壩精神。
二、王家壩精神的內涵
究其王家壩精神根本而言,就是共產黨領導的濛洼幾代人圍繞淮河的防汛抗洪工作形成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是濛洼人民奮斗歷程的精神財富,也是淮河文化中奉獻精神的當代寫照。集中地表現在濛洼人民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同舟共濟、科學治水的優秀品質,也構成了王家壩精神的基本內容。
(一)王家壩精神的核心是舍小家、為大家的顧全大局精神
淮河每到汛期,人們總是先去尋找淮河防汛的“指向標”王家壩。不是因為王家壩有高大雄偉的王家壩閘,而是王家壩承載著八方的安危。黨和國家站在淮河南北方、左右岸、上下游全流域的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危上考慮王家壩閘的開啟,濛洼地區啟用,無論什么樣的決定,濛洼人民都是無條件的服從。因為最初選擇濛洼蓄洪區,濛洼人民已經做好犧牲奉獻的準備。水災小時,濛洼人民考慮的是16萬人的安居樂業,水災大時,濛洼人民做好犧牲自己承擔淮河全流域1.6億人的生存空間平平安安。一旦開閘蓄洪,濛洼人民第一個敞開胸懷,以身飼水,吞盡蓄洪苦水。濛洼人民蓄洪時的豪壯氣概,易水壯士也無法比擬。因為這是濛洼人民舍身成仁,顧全大局的精神,這種精神已深深滲透到血液之中,成為一中自覺的行動。
(二)王家壩精神的基礎是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自強不息精神
濛洼地區是蓄洪區,在為淮河上下游安全蓄洪時,濛洼人民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勞,勇于犧牲,在飽受水患之苦時,沒有牢騷時運不濟,沒有感嘆命運不公,沒有坐等救濟糧,而是進行了不畏艱險、不怕困難的自強不息的斗爭。濛洼人民在掙脫水患環境的羈絆,擺脫貧窮的束縛,與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需要立足于本地條件,依靠自身力量克服艱難險阻,走出一條康莊大道。面對濛洼濕地的環境,濛洼人民既有戰勝困難的壯志,又有堅強的自強精神,一旦找準路子,就扎扎實實走下去,靠雙手和實干改變命運,用心血換來了豐碩的成果。種耐水的杞柳,打造了“中國柳編之都”;養近水的鵝鴨,造就了“郜臺板鴨”地方特產;種蓮藕、養魚蝦,成就了觀光旅游一體的新型農業園。這是條闖逼出來道路的背后,是濛洼人民不屈不服,無畏無懼的堅強意志,是中華民族偉大的自強不息精神再次書寫。
(三)王家壩精神的保障是軍民團結、干群同心的同舟共濟精神
無論是做事情還是干事業都需要團結協作,只有團結才有力量,只有團結才能保障成功。濛洼的黨員干部用黨性保證團結,用共同的事業促進了團結,是屢次戰勝洪澇的根本保障。軍民團結體現在面對洪水子弟兵構筑起一道道抗洪搶險的銅墻鐵壁上,體現在濛洼人民給子弟兵一碗碗熱水上,這是魚水之間的天然深情。干群同心體現在大壩莊臺一面面紅旗上,哪里有危險,那里就有黨員和干部,一面面紅旗就是一個個黨支部,一個個黨支部就是堅不可摧的戰斗堡壘。災害面前同舟共濟,凝集中國人民的磅礴力量,四面八方向濛洼伸出了援助之手,濛洼人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四)王家壩精神的升華是尊重規律、綜合防控的科學治水精神
濛洼地區多年的治淮過程中都是以被動抗爭為主,科學的治理應是變被動抗爭為主動防御和科學疏導,實現控制洪水統一調度,實現由單純依靠行政措施到依法建立防汛指揮體系的轉變。所以,尊重規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濛洼水患的核心出路。按照黨和政府的要求,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作用,使洪水有出路,能對其有效防控,最大程度減少損失。可以說,綜合防治是科學治水的表現,也是尊重規律的表現。新時代倡導綠色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王家壩精神達到了新境界。
三、王家壩精神的時代價值
王家壩精神作為時代精神的一部分,具有時代價值對地方政府的管理、社會的風氣和個人的素質培養都具有時代意義。
(一)經濟價值:阜陽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
當前阜陽市經濟社會與發達城市發展比較仍處在落后的位置,仍需要聚集力量加快發展。當然一個地區的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各種各樣的條件,但是一個富有地區特色奮斗精神文化的引領也是必不可少的。安徽融入長三角,阜陽要成為東西部協同發展的橋梁。這是一個對于阜陽發展來說,千載難逢的機會。把落下來功課補上來,需要我們黨員干部發揚王家壩精神。王家壩精神是實現阜陽地區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力量源泉。王家壩精神是濛洼地區土生土長、長期積淀的精神財富,是地區精神文化的品牌,是改革開放40多年真正支撐皖西北發展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皖西北區千萬人口如果沒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就會“各拉各的調,各吹各的號”,整個社會力量就沒有一個合力,勢必會分散經濟社會向前發展的精力,不利于各項政策目標的落實和完成。而這就要大力弘揚的王家壩精神,深刻認識王家壩精神,從中找到凝心聚力社會力量的“粘合劑”,我們就有了起跳的踏板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就能推動阜陽更好更快的發展。王家壩精神產生于濛洼黨員干部帶領濛洼人民抗洪治淮的工作中,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保持血肉的聯系,這才是體現了黨的群眾路線。阜陽市短期內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就需要黨員干部就像在抗洪時那樣,沖在第一線,戰在第一線,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為阜陽的跨越式發展去努力拼搏。當然我們在發展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也需要繼續堅持王家壩精神,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使之成為我們前進的精神支柱,進而書寫阜陽發展的華麗篇章。
(二)社會價值:阜陽社會主流價值的重要導向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展中積淀了優秀的傳統文化美德,可以說是我們民族一直不斷前進的動力。這些主流價值意識在王家壩精神中也有體現,比如:自強不息、顧全大局等。在阜陽經濟社會爬坡上升的時期,發揚這些精神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阜陽市近些年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人們的社會意識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良的社會風氣。需要從核心價值觀上進行引導,“培育和弘揚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是社會系統得以正常運轉、社會秩序得以有效維護的重要途徑”。濛洼地區多年以來一直秉承顧全大局的精神,對淮河上下游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默默的奉獻,這種奉獻精神對于整個地區都起到了規范的效應,大力倡導不僅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而且也是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從精神層面看王家壩精神是濛洼人民為代表的淮河兒女在治淮實踐中,為實現美好生活目標而體現的人文精神風貌。如果千百萬阜陽人都能展現這種人文品格和美德,那么阜陽整個社會環境必定會充滿積極向上的社會主流價值形態。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阜陽人都能得到熏陶,經過長期而自覺地道德升華,就能打造又是阜陽人民對于人文精神美好演繹的一個突出亮點。不管在城市文明創建,還是在建設美好新阜陽的過程中,都有積極的不可替代的社會價值。
(三)文化價值:阜陽彰顯現代城市文化外在需要
阜陽作為快速發展的城市,其文化品底蘊的提升,不僅是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林林大廈,關鍵還要有體現阜陽人精、氣、神的文化內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城市名片,必須立足于阜陽深厚的文化土壤,體現地方特色的王家壩精神。多年來阜陽在發展中遇到過各種難題,也遭到過異樣的目光,有些誤解延續至今,成為阜陽發展的障礙。如何消除這些誤解和偏見,就需要對外展示阜陽獨特的閃光點。通過精神文化名片,可以進行正面的宣傳引導,糾正外界對阜陽形象的偏見和誤解,營造有利于阜陽經濟社會發展的社會環境。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主打王家壩精神的阜陽城市文化,就是要體現出阜陽人強烈的改變生存中的惡劣環境的意志和決心,用生生不竭的生命去戰勝困難,敢于克服困難的價值取向。阜陽人的淳樸厚道、率性真直等品格盡致在王家壩精神中體現。這種文化的張力,成為阜陽發展的創造力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張精神名片之下,阜陽的發展一定會激發強大的活力,從而轉化成巨大的物質財富。因此,擴大了阜陽地方文化的張力和魅力,王家壩精神是體現阜陽城市文化價值的最好載體。
總之,王家壩精神是濛洼人民為代表的淮河兒女永遠的精神文化財富,無論是在抗洪搶險的緊要關頭,還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康莊大道上,王家壩精神給阜陽都能提供強的精神動力。大力繼承弘揚王家壩精神,深刻領悟其精神內涵,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奇.中國淮河王家壩[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 張守志.中國王家壩[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9.
[3] 亓龍.王家壩精神的歷史文化內涵[N].阜陽日報,2010-8-9.
[4] 段亞利.濟源“一山一水精神”文化品牌及時代價值[J].中州大學學報,2019-2.
[5] 吳曉春.論新時期雷鋒精神的時代價值及踐行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4.
[6] 王潔.論延安精神的時代價值 [J].黨史博采,2018-3.
[7] 岳鳳蘭.論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精神及其當代價值[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4-4.
[5] 白曉清,鄭雨茜.齊越精神的時代價值與傳承路徑[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6.
基金項目:文章是2019年安徽省委黨校系統重點課題“王家壩精神新時代價值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QS2019106。
作者簡介:謝付錄(1981- ),男,漢族,安徽太和人,研究生,講師,阜南縣委黨校,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