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芳
摘 要: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呈現人口老齡化特征。傳統的家庭養老能夠充分滿足老年人情感慰藉的需求,但在醫療保健等其他方面略顯乏力;機構養老能夠為老年人提供較為專業化的養老服務和基本醫療設備,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與傳統養老服務相結合,為解決我國老齡化問題提出了一條新的思路,從而滿足老年人的需求。
關鍵詞:互聯網; 社區養老;模式創新
隨著養老問題逐漸成為許多國家面臨的嚴竣社會挑戰,各國都采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從現在的社會和科技發展狀況來看,智能化的養老模式已經成為未來世界的主流發展趨勢。
一、研究背景與現狀
(一)研究背景
與世界各國相較,我國的老齡化問題最為嚴峻,通過2014年的相關統計數據不難得知,我國的老年人數已經高達2.2億,在總人口當中的占比達到了15.5%。而按照國際上對老年人的相關定義,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已經居于世界各國之首。
對于老人們而言,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在他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在此影響下,家庭養老方式依然是他們的首選,地方政府在民生方面的當務之急就是要使民眾的養老需求得到充分保障,將更多的群體納入到居家養老的范疇,實現養老保障方式的多層次發展,使我們的社會能夠實現老有所養、安居樂業。
(二)研究現狀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人口老齡化的出現要超前于經濟發展水平。現階段中國使用比較廣泛的模式有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及社區居家養老。就國內實施情況來看,家庭養老隨著家庭觀念淡薄和老齡人口的增加,其功能不斷弱化;機構養老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和資金、技術的缺乏,其應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社區居家養老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為了解決嚴重的養老問題,智能居家養老必將成為一種新趨勢。
二、互聯網豐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與形式
(一)豐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
生活照料方面,通過互聯網聯系社區服務部門,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和日托服務兩種主要服務形式,上門服務就是為居住在家中、自理能力弱的老年人提供的服務。
醫療保健方面,是為保證老人身體健康,利用社區資源,在社區內設立的醫療服務中心、老年門診、保健中心、康復中心等以方便老人治療和康復所提供的服務。應加強對老年疾病的防治宣傳,普及健康保健養生知識,定期為老人進行檢查并建立個人健康檔案,以此提高老人身體健康狀況。
文化娛樂方面,在娛樂空間中運用互聯網使得老年人的娛樂項目更加豐富多彩,豐富了老年人的文化文體活動、增進了老年人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極大地充實了人們的晚年生活。
法律維權方面,社區的老人們可以向法律老師咨詢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法律講座以及網上咨詢緊密地貼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滿足了社區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增強了老年人的維權意識,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二)互聯網豐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形式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分為 “送上門”和“走出去”兩種形式,“送上門”主要針對生活自理能力弱或者無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提供的服務主要有清潔衛生、購物、就醫、器物維修、提供餐飲等,同時,運用互聯網監控老人的生活狀況,以方便老人在碰到突發情況時,及時得到救援。“走出去”是指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走出家門,主要通過社區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休閑娛樂、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服務。
三、互聯網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的優勢
(一)數據信息存儲方面
運用互聯網存儲老年人健康信息,并且要及時更新和深入的分析老人相關的動態數據以及靜態數據,及時預警突發狀況。圍繞服務中心平臺的智能化管理系統,對呼叫器以及互聯網等功能進行有效整合,構建功能更加齊全的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立居家養老群體的基本數據庫;建立居家養老群體的看護紀錄;建立整合型的看護紀錄;為看護紀錄做質量管理;整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整體數據的匯整。
(二)安全方面
智能手環的應用可對老人進行定位,從而防止找不到老人的情況出現;當老人出現意外情況時,還可以通過一鍵 SOS 緊急按鈕向家屬和急救中心求救,確保救治的及時性;智能手環還會對脈搏等進行有效的監測,一旦發現異常就會向醫護人員等自動報送,充分保障老人的健康安全。
四、互聯網時代社區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及改善措施
(一)互聯網時代社區居家養老存在的問題
1.政府投入不足
現在由于各部門間的分散化工作,使得政府沒有起到模范領頭作用。政府部門的資金投入力度不夠,智能化養老服務系統將依舊處于自我調整和自我摸索的過程中,不利于其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普及。
2.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
養老行業是一種利潤很低的行業,市場補償機制的不健全使得社區智慧養老服務業的市場影響力很低,養老企業很難通過外部補償來實現盈利。另外,養老服務行業初期要投入很多資金,而且行業回收周期偏長,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的資金流動性。
3.家庭成員參與度不高
家屬對于智慧養老服務參與度不高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點老年人及家屬對智慧養老服務還不夠了解,對于遠程治療更是不信任。第二點,老年人的參與能力不夠,由于設備的使用費很高導致很多養老設備在社區中無法安裝,老年人對社區設施環境不滿。
4.缺乏先進的服務裝備和終端
近些年,全國各地加大了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力度,硬件質量提升速度快,但信息化水平低,對機構內部人員及事務的管理、處理效率低,現代化服務裝備水平普遍不高,這使得養老服務機構缺少合理監管智障老人、專業護理失能老人的有效手段,滿足不了針對老年人實際的需求和護理需要。
5.勞動力匱乏和代價高昂
如今的年輕人都不愿意從事這份不怕苦、不怕臟,又需要愛心、耐心的工作,以至于人員交替出現了嚴重問題。針對此現狀,建立一套護工動態跟蹤管理機制、護工長效激勵機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6.事件預警及應急響應不完善
失智老人、老年癡呆癥患者是老年人中的特殊群體,他們的行為在某時間段內是不受自己意識所控制的,時常有“老年人出走”的事件發生;因此,非常有必要完善突發事件的預警及應急響應,不斷探索更加靈活機智的預警方式和方法。
7.缺乏管理規范和服務標準
智能養老服務的標準化、規范化才是其快速發展的根本,但是貿然出臺的強制規定又必將對相關養老服務企業造成一定的約束而不利于其發展。如今,國內還沒有形成與智能化養老相應的管理規范和服務標準,這很不利于養老服務行業的發展。
(二)互聯網時代社區居家養老的改善措施
1.政府應該建立“互聯網+居家養老”信息服務平臺的標準規范體系,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互聯網+居家養老”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2.加快實施“寬帶中國”戰略,推進寬帶網絡光纖化改造,加快提升移動通信網絡服務能力。
3.“互聯網+居家養老”的發展離不開政府大量資金的投入,因此要強化中央財政資金引導,集中力量支持大數據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另外,政府應引導企業參與到養老行業中來,加大投資力度,促進養老產業的快速發展。
4.加強社區養老服務人員和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建設和維修人員的培養。這個專業人才不但要為老年人提供慢性病管理、個人健康數據管理、健康咨詢、緊急救助及其他相關的生活服務,還要“對接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實現簽約家庭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互動,完成老人的日常體檢、疾病預防、健康檔案建立、遠程監護設備數據傳輸、評估、指導等社區醫療衛生工作,為疑難病人實現遠程醫療會診以及心理咨詢等功能”。
5.及時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完善老年人娛樂空間設施,充實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更好的為老年的身體健康服務。
五、結論
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經過持續的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就。目前國內大部分地區都在實行社區居家養老。在網絡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環境下,社區居家養老的發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互聯網使居家養老方式智能化、養老信息數據化及參與主體多元化。在互聯網大環境下,中國社區居家養老要在原有的發展基礎上積極應用網絡信息技術手段,滿足子女和老人的需求,確保老人能夠得到安全監護,提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質量與效率,促進雙贏。
參考文獻
[1] 施永興.老年護理理論與現代老年護理院實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2.
[2] 席恒.智慧養老:以信息化技術創新養老服務[J].老齡科學研究,2014(07).
[3] 潘峰,互聯網+社區養老:智能養老新思維[J].學習與實踐,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