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先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并以“崇德向善”這一品格進行了高度地概括,接著談論《易經》是如何影響著人們,促使他們形成了“崇德向善”的品格。由于《易經》較為晦澀難懂,其在普通人之間流傳效果并不明顯,因此,筆者先分析《易經》的思想與精神,然后闡明這種思想與精神對于儒道學說的影響,繼而通過儒道學說對人們的影響,順推出《易經》對人們品格的影響。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易經;儒家;道家
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年的歷史中凝聚了數不清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深深影響著人們,造就了他們品格的養成。在這些品格之中,最具代表、最能體現中國人品格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是“崇德向善”品格。這種品格的形成是在歲月中逐漸形成的,其中主要受到了孔孟的儒家思想和老莊的道家思想,而我們仔細研究之后會發現,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又是受到了《易經》的影響。
一、中華傳統文化核心內容
中華民族是勤勞智慧的民族,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化鑄造了無數的中華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與產物,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中華傳統文化內容過于廣泛,筆者重點說明其核心內容,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主要體現在這六個方面。
一是講仁愛。“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由孔子提出并發展,影響中國數千年,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叭省本褪侨蕫郏唵蝸碚f,就是對人、對國家民族、對萬物都要有一顆仁愛之心,幫助他人,為他人著想。但也并非是毫無底線的寬仁,也是有著一定的適度性和底線。
二是重民本?!爸孛癖尽笔侵腥A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又一個特點,其主要體現于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以人為本,重視人民群眾的生活。一個國家是由人民組成,只有重視和維護人們的利益,才能維護國家的穩定和繁榮。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在如今的社會主義新時期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是守誠信。孔子認為“仁”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信”,做人不誠信,就沒有立身之本。孟子也認為“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為信”,誠信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基礎,是根本所在,是中華民族道德的靈魂。
四是崇正義。對于正義具有不同的理解,儒家倡導“先民正義”,是正義精神的所在。其塑造了人們對于善惡是非的感知與信念,讓人們理解人性、倫理和情感。并指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遵循正義,這是一種人類的情感和禮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造就了這種偉大的正義精神,在如今,正義包含公正、平等和法治,賦予了正義更為崇高的價值。
五是尚和合?!昂椭C”是人與自然,甚至是整個宇宙最為理想的狀態。儒家追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老莊主張“中庸”,《易經》也描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并告誡我們要善待自然,要遵循自然規律。漢朝董仲舒更是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人與自然在本性可以達到和諧統一。
六是求大同。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從未有過間斷,分分合合,最終都會歸于合,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大同”的思想。對于大同社會的追求、民族的團結,古人一次次統一分裂的狀態。習近平總書記向來主張大同思想,認為大同思想有利于保持社會的穩定,有利于維護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
如果要用一種精神品格要概括中華傳統文化的這些內容,文章認為是崇德向善,其幾乎是高度概況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所有的優秀品格。
二、“崇德向善”品格的形成
談及《易經》,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八卦、占卜等,認為這是一種玄而又玄,甚至還帶有封建迷信性質的事物。《易經》作為群經之首,是大道之源,其究竟用來做什么?簡單來說,孔子認為《易經》包含了天下所有的學問,只要弄明白了《易經》,能知曉天底下的各種規律,達到圣人一樣的心志,成就偉業。成為圣人畢竟很難,但《易經》在不斷地流傳與人們的學習中,形成了“崇德向善”的品格?!兑捉洝啡绾未龠M了人們崇德向善的高貴品格,筆者認為要從它的思想與精神入手,研究清楚它的思想與精神,才能明白其思想與精神對于人們的影響。
(一)《易經》的思想
我們如今所說的《易經》通常是指西周時期的《周易》,在夏朝時就已經有了《易經》。名為《連山》,在商朝時又名為《歸藏》,前后共經歷了至少一千多年的時間。談論《易經》,不少人覺得很難懂,不知所云,甚至是直接扣上“封建迷信”的說法??墒牵鳛橹腥A民族的傳統文化,如若真的只是封建迷信的糟粕,能流傳數千年,而且還不斷有人研究嗎?《易經》的思想確實很難真正弄明白,其中又有一些思想有著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是錯誤的,但是我們對于任何傳統文化,都要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去看待。以筆者所理解,將深奧的《易經》通俗化,其實就是三種思想。
(1)明象位。“象”就是現象,“位”就是位置,“明象位”就是指,人在站在合理的位置。為什么經常會有一些矛盾產生?究其原因,就是因為站錯了位置。人站到了錯誤的位置上,所做的是、說的話,不論好壞都是錯的。什么是合理的位置?這個就需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看,“象”是具有可變性的,根據“象”的變化,“位”跟著變化。
可是,這個合理的位置應該如何尋找?比如,孟子曾說“男女授受不親”,可是當他看見他的嫂嫂掉進河里時,他是選擇拉還是拉。如果選擇拉,那就違背了他自己說的。如果不拉,又違背了道德。而且,如果拉, 又該如何拉,是拉起來就放手,還是一直拉著?這一切都需要找到一個合理的位置。中國一直是一個講理的國家,面對任何事情都想以理服人。因此,在數千年的歷史中,我么就逐漸形成了一種能巧妙解決問題的方法——中庸?!爸小本褪呛侠?,“庸”就是不極端,既能夠講合理的道理,又不極端恰到好處。
(2)立德業?!懊飨笪弧焙苤匾傲⒌聵I”才是根本。中國當代的本體論思想主要有陳來先生的“仁本體”和李澤厚先生的“情本體”,兩者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不能完全概況出本體論思想,將孔子的“我觀其德義耳”和“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等思想相結合,“德本體”的思想更具有概況性。立德業通俗點說,就是要塑造良好的品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根本,是基石。數千年前的《易經》就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便是有再大的本事,品行不好,終究會倒下。
(3)重和諧?!兑捉洝分忻枋隽巳伺c自然之間的關系,并從自然中找到了一定的規律,告誡我們要善待自然,要遵循自然規律,從而提出了“和諧”的思想。《易經》中的和諧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尊重自然規律,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易經》講究陰陽之說,認為世間萬物之間都是此消彼長的,有所失有所得,人在社會中生存應該順應這種自然規律。而這種自然規律其實也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整個宇宙都在遵循著這種規律。
二是看重正義,強調人際交往中的和諧?!兑捉洝分泻苤匾暋叭撕汀钡乃枷?,認為只有人和,才能家和,繼而是國和。此外,《易經》還強調正義,認為“人和”的前提是人身上的正義,如若缺少正義,即便看似和諧,實則很快就會破滅。
三是重視整體觀,以整體思維看待社會。《易經》的和諧思想具有系統性,主要表現在“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上。每個人看似是獨立的個體,其實彼此之間都相互聯系,在社會中人與天道、地道之間要遵循和諧相處的規則,不能獨立于社會之外存在。這種思想深深影響著我國社會,對現階段社會主義的構建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易經》的精神
文章認為,最能夠反映出《易經》精神的是這樣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逼浯笠鉃椋河钪娌煌_\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的前進。大地的氣勢寬厚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容載萬物。如今,“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已經成為了清華大學的校訓,著名哲學家、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1)自強不息。曾國藩曾言:“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墮字致敗?!彼^“惰”就是懶惰、消極,這是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尤其是當人處于一種較好的生活條件下,這種惰性就不然而然地產生了。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倡導自強不息的意志品德,《易經》中的乾卦象辭傳明確主張:“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p>
(2)厚德載物。在《易經》中,坤卦象征著大地,大地的形象是包容的,包容山川、湖海、人類、自然。何為“厚德”?自然說明這個“德”是多方面的,包羅萬象,其主要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寬容。古語有云:“必有容,德乃大。”其意思就是要有容納的雅量,懂得包容,道德就會逐漸擴大。對于我們個體而言,要有一顆包容之心,在生活中懂得寬恕。
二是誠信。誠信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基石,是立身之本。數千年來,中國人都是以誠信著稱,講誠信、推崇誠信,古有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一生履行諾言,今有信義兄弟的誠信之舉,《易經》中所傳遞出的誠信精神,深深影響著后世。孔子認為“仁”中包含著“信”,也許,在一定程度上,孔子也是受到了《易經》的影響。
三是無欲。在這一點上,《易經》又是影響著老莊思想,“有容德乃大,無欲心自寬”,想要用更大的包容之心,就要先將心中的利欲拋下,心寬了才能容納更多。但與老莊道學不同的是,《易經》中的無欲并不是超然于世的無欲無求,而是依舊有著七情六欲,卻沒有私欲。在這個方面,《易經》相比于老莊的學說,有著更強的實際性與現實性。
三、結語
由于《易經》本身具有一定的神秘性,其思想晦澀難懂,因此,其實它對于人們的思想教化并沒有起到直接的作用,而是通過影響后世的學說,比如儒家和道家等,憑借其他學派的思想教化,從而間接影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崇德向善品格的形成。文章由于篇幅有限,在研究上具有許多不足之處,今后會更加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朱海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J].沈陽干部學刊,2018,20(06):50-52.
[2] 徐進. 建構天人合一的自我理論及實證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9.
[3] 李麗霞.《易經》和諧思想體系對當代社會的啟示[J].語文建設,2017(27):50-51.
[4] 任國杰.試論《易經》的“德本體”思想[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1(01):49-58.
[5] 楊振寧.《易經》對中華文化的影響[J].自然雜志,2005(01):1-3.
作者簡介:吉嬌嬌(1989- ),女,河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