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小潘



摘 要:少先隊是少年兒童的重要組織,是對少先隊員進行思想意識教育的重要陣地,探究少先隊員對該組織的認同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價值。本調查采用《青少年組織認同問卷(Y—OIQ)》,調查結果顯示,3~6年級的少先隊員組織認同程度都較高,年級間組織認同得分不具有顯著差異,但是在不同二級指標上的得分有所差異,且不同性別的學生在組織認同方面也具有明顯差異,女生的組織認同程度普遍高于男生。基于此,結合社區教育現狀,要發揮社區教育在少先隊員組織認同中的作用,應當從教育意識、教師隊伍、課程建設和經費保障4個方面著手推進。
關鍵詞:少先隊員;少先隊;組織認同
一、引言
少先隊是中國共產黨創立和領導的中國少年兒童的群眾組織,長期以來,既服務于少年兒童的成長發展,也為國家進步、培育時代新人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2018年1月,全國少工委七屆四次全會明確指出:“切實增強少先隊員光榮感和組織歸屬感,從根本上加強少先隊的組織建設、組織教育,發揮好少先隊組織的教育功能。”由此可見,培養少年兒童對組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當前以及今后少先隊工作的重點,因此,厘清相關概念、明確當前組織認同現狀和完善相應教育舉措就顯得十分必要。
二、少先隊員組織認同的基本概念
(一)認同與組織認同
“認同”一詞源于拉丁語“idem",意為“相同的事物”,它的英文“identity”本意指人與他人、群體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趨同的過程,即關系的一種界定,他主張用認“身份”。關于認同概念,有學者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界定,如弗洛伊德把它看作是個同社會群體成員在認識和感情上的同化過程。也有學者將認同概念運用于社會學領域,把其界定為“社會群體中的成員產生一致的看法以及感情。”但關于“組織認同”的概念界定,至今學界尚未達成共識。從現有文獻中的維度劃分可以看出,學界普遍將其分為認知、情感、行為3個方面。采用較多的是Ashforth&Mael(1989,1992)的定義,該定義強調組織認同的認知特征,認為組織認同是與組織一致或是從屬于組織的感知,它是個體以組織成員的身份來定義自我的一種心理狀態。
(二)少先隊員組織認同
從研究對象來看,對組織認同的研究多集中在中小學教師、企業職工、公務員等群體,對少先隊員的研究較少。盡管如此,還有部分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對少先隊員組織認同進行了界定,如有人認為少先隊員組織認同是指少先隊員對少先隊組織的歸屬感和對組織態度的一致性,與其他群體最大的差異性在于影響少先隊員組織認同的因素中多了實踐活動,少先隊員組織認同的維度可劃分為行為、活動、情感和認知四方面。本研究采用的即是這種定義。
三、少先隊員組織認同現狀
(一)研究工具與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旨在了解當前3~6年級少先隊員對少先隊組織的認同程度,采用的是由姜金棟編撰的《青少年組織認同問卷(Y—OIQ)》作為調查工具。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依據分層隨機抽樣原理在四川省選擇了5所學校,每所學校中各年級隨機選擇10名學生,男女比例大致均衡。此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其中剔除空白卷和無效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187份,回收率達到93.5%。數據分析主要采用SPSS 22.0進行統計分析。各年級不同性別的被試人數如表1所示。
(二)各年級間組織認同發展情況分析
從問卷調查結果看,3~6年級總分的平均分在206.02~223.21,高于中間值162(該問卷采用五點計分,總分中間值為54×3=162),因此可以推斷小學3~6年級少先隊員組織認同較強。
為了觀察3~6年級少先隊員組織認同隨年級變化的發展情況,以年級為因變量,以組織認同總分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表明,組織認同總分沒有明顯的顯著差異,F(3,183)=2.472,P=0.063>0.05。這說明在小學3~6年級的少先隊員組織認同情況發展較為穩定,沒有明顯的起伏變化。
將不同年級之間的組織認同總分進行兩兩分析,結果顯示:3年級與4年級、5年級間存在顯著差異,3年級與4年級之間P=0.016<0.05,F(1,94)=5.985;3年級與5年級之間P=0.018<0.05,F(1,84)=5.811。其余年級間無顯著差異,3年級與6年級之間P=0.059>0.05,F(1,91)=3.666,4年級與5年級之間P=0.728>0.05,F(1,92)=0.122,4年級與6年級之間P=0.807>0.05,F(1,99)=0.06,5年級與6年級之間P=0.605>0.05,F(1,89)=0.269。這說明自3年級以后少先隊員的組織認同感會發生巨大轉變,3年級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時間點。組織認同年級發展變化如圖1所示。
(三)年級與組織認同各維度發展變化情況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從3年級到5年級,組織認同度是隨著年級的變化逐漸增強,到5年級時達到最高,6年級開始有所下降。從二級指標來看,知覺認同和活動認同都是在三至5年級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到6年級時又有所下降;行為認同是隨著年級升高逐漸增加;情感認同在4年級時達到最高,進入小學高段后,該指標得分逐漸下降,在認同程度上低于3年級得分。
以年級為因變量,分別以知覺認同、行為認同、情感認同和活動認同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行為認同(P=0.05)、活動認同(P=0.001<0.05)與年級間存在顯著差異,情感認同(P=0.516>0.05)、知覺認同(P=0.488>0.05)與年級間無顯著差異。組織認同度在6年級時呈現下降趨勢,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6年級學生面臨小升初的升學壓力,無更多心思關注少先隊的建設與發展;另一方面可能是6年級學生年齡大多在12~13歲,心理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即將步入初中階段和加入共青團組織,對少先隊不再具有強烈的參與度和好奇心。
(四)性別與組織認同發展變化情況
從表4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在組織認同總分和四個二級指標下的得分都具有明顯差異,女生在四個維度上的得分均值都高于男生。由此可以知道,在小學中、高段,女生對少先隊的組織認同度普遍高于男生。
四、結果與建議
(一)結果
通過對3~6年級少先隊員的組織認同現狀進行調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果。
3~6年級的少先隊員組織認同度較高,尤其是在5年級時一度達到最高值,進入6年級以后,由于學生身心發展的變化以及升學壓力等外在因素影響,在組織認同上得分有所下降。各年級的組織認同總分雖然在得分上有所差別,但經過檢驗,并無顯著差異,4個年級的少先隊員組織認同情況發展較為穩定,沒有明顯的大起大落現象。
從具體二級指標來看,知覺認同和活動認同都是在3~5年級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到6年級時又有所下降;行為認同是隨著年級升高逐漸增加;情感認同在4年級時達到最高,進入小學高段后,該指標得分逐漸下降,在認同程度上低于3年級得分。且行為認同、活動認同與年級間存在顯著差異,情感認同、知覺認同與年級間無顯著差異。
從性別角度進行分析,女生的組織認同得分以及各二級指標得分均高于男生。從以上數據分析結果來看,少先隊的組織認同程度較為樂觀,但不可否認的是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此次調查學生均值為217分(總分為270分)。僅以6年級為例,6年級學生中最低得分為154,最高分為270分,低于平均分63分,與最高分相差達到116分。這一方面表示在學生內部所形成的兩級差距過于懸殊,今后少先隊教育工作應當注重學生發展的整體性與協調性;另一方面也提醒少先隊教育工作也應當深化改革,豐富內涵和形式,改革創新,以新的形式和新的途徑來增強學生對該組織的認同度和接受力。
(二)建議
中國少年先鋒隊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是中國最大的少年兒童組織,在基礎教育事業中發揮著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對于培養兒童的組織性、紀律性、人際交往等多種素養都具有重要作用。2017年2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少工委聯發《少先隊改革方案》,對新時期少先隊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其中提到了“拓展校外和社區少先隊工作”,要求“積極依托區域化團建,積極開展社區、校外少先隊活動,探索建立社區少先隊組織。充分發揮青少年事務社工、青年志愿者的作用,探索“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熱心家長、社會各界專業人士在校外和社區少先隊工作中發揮作用的機制。鼓勵和推動各級少先隊組織積極開展有利于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各類校外實踐活動。”等,基于此,立足本研究的實際調查結果,從社區教育的視角對加強少先隊員組織認同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商榷。
1.增強社區成員從教意識,積極參與社區教育工作
社區教育在我國的歷史并不長,在20世紀80年代才在我國逐步發展起來,且在大眾看來主要是一種面向成人的教育形態,較少將其與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聯系起來,但不可否認的是,社區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顯現出對基礎教育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在校時間并不長,與社區的接觸較多,其中很多認知都來源于社區中的人和事,社區教育在兒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并不亞于學校教育;另一方面,社區教育也是一種融合教育,在社區范圍內存在各種教育資源,是學校教育的一種有效補充。因此,首要的工作是增強社區成人的教育意識,只有成年人增強了社區教育的意識,才能在實際行動中開展工作,引導少年兒童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這就需要國家相關組織、學校以及社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人員廣泛宣傳,積極引導社區成員增強從教意識,參與少年兒童社區教育相關工作。
2.擴充師資隊伍,組建一批校外少先隊員輔導教師
少年兒童受其自身身心發展特點影響,在基礎教育階段身心發展顯示出極強的不成熟性和可塑性,迫切需要有專業的教師從事輔導工作。同時,社區教育由于自身囊括范圍廣泛,社區中存在的教育資源也紛繁眾多,需要有專門從事校外輔導的教師來統籌協調教育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社區教育是作為學校教育的補充教育,因此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可以充分發揮社工、青年志愿者、“五老”(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熱心家長、社會各界專業人士在其中的作用,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共存,豐富教師隊伍。
3.拓展少先隊課程建設,豐富各類實踐活動
課程是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教學實施等的重要載體,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是保障教育質量的有效舉措。根據此次調查結果顯示,行為認同與活動認同存在年級間的顯著差異,這說明在不同年級間對活動開展的要求和需求是不一致的,隨著年紀的增長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表征也不一樣,這就提醒人們在開展社區教育過程中,應區分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需求,提供多種可供兒童選擇的活動課程。同時,社區教育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可供開展的教育主題、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多種多樣。因此在少先隊員組織認同教育過程中,要精選教育內容,重點以文化引領教育,結合當地歷史文化開展實踐活動,活動形式講究兒童性與自主性,兼具多樣性與創新性,
4.積極尋求社區教育經費來源,建立專項教育資金
教育經費作為教育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保障不容忽視,社區教育由于在我國還處于發展階段,面向少先隊員的社區教育作為其中一部分,無論是從制度保障還是內涵建設方面來說都還不完善,且從當前社區教育發展所面臨的困難來看,教育經費短缺是制約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專項的教育經費,是確保社區教育得以正常運行的關鍵。政府、少工委、社區、學校等單位都應當發揮在其中的作用,多方位尋找教育經費來源。
參考文獻:
[1]劉琦.少年兒童組織認同及培養策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33).
[2]黃平.當代西方社會學·人類學新詞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3]潘楊.高校教師職業認同、組織認同與創新行為研究[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4.
[4]姜金棟,鄧達.少年兒童組織認同與教育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5]姜金棟.青少年組織認同量表的編制及其信效度研究[J].青年探索,2016(4).
[6]晏祥輝.少年兒童組織認同現狀及其教育策略研究[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16(6).
[7]晏祥輝,姜金棟,向堯.東西部青少年組織認同的差異性研究[J].青年探索,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