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菲菲
摘 要:通過漫長的實踐以及對不同階段理解的演變,人們逐漸加深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馬克思通過引入實踐概念來考察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從世界本體論、社會實踐論和人類解放論的角度出發解釋了人與自然的多重關系,通過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以及社會歷史的形式,揭示資本主義制度對人與自然關系惡化的負面影響,結果表明,人與自然的有機統一只能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成為現實。在現代,導致人與自然之間愈發緊張關系的罪魁禍首是資本的邏輯。
關鍵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資本的邏輯
一、引言
認識自然是一個過程,人在自然中實踐的能力和水平也越來越強,但過度使用和改造自然也引發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壞、全球變暖等世界性問題。面對這一系列的生態危機,人們應自我覺醒,約束自己,科學地認識和遵循自然規律,真正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從敬畏到控制:人類始終受制于自然
人與自然的關系取決于歷史的發展,人與自然的關系隨著每個社會階段的更替,其理解不斷深化。
在原始社會,人類缺乏理解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的日常活動和生活方式被自然環境所限制,人在面對自然環境的過程中更多的是崇尚或者說是膜拜;在最初的社會形態中,由于生產力落后,人類社會必須依賴甚至服從于自然經濟背景下的自然環境。自然本來是一種非統一的力量,是一種具有無限權威和人類對立的完全持不同政見者。人們不僅像其他動物一樣服從于它的權利,同時自然界對人類的限制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狹隘關系。正因為如此,自然世界并沒有因歷史的進程而改變;在奴隸制和封建主義社會形態的后期發展中,人類加強了對該學科的理解,提高了其實踐能力,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然而,人類生產勞動力從未擺脫對土地資源的依靠。面對強大的自然力量,人類以不同的方式表達對自然的崇拜;在人類發展進入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自然經濟逐漸消失,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后被商品經濟取而代之。人類已經提高了征服自然的能力,并不斷通過自然控制概念改變了制造以及使用自然的概念,但人類并沒有完全擺脫自然的限制和阻礙。人類不僅生存在自然界,并且未曾脫離過自然界,人類的精神生活歸根結底同樣也來自于自然界。因此自然界不僅成為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也成為藝術的對象。
自然界成為人類意識的一部分,成為根植于人類精神的無機世界。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條件下,人類似乎在自然界面前已經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恩格斯特別警告人們不要被其在自然界取得的勝利蒙蔽雙眼。面對每一次的勝利,人類要保持適度的原則,如果對其過度要求,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和人類社會的迅速發展,人類開始對自然進行掠奪性和無拘無束的發展和利用,從表面上看,它在經濟發展方面成績突出,但是卻遭受地震災害、極端天氣事件、土壤荒漠化和生態破壞等生態問題。因此僅通過單一的技術修復方式仍然無法真正解決問題。面對強大的自然力量,人類仍然表現出一定的恐懼。
三、資本的邏輯:破壞人與自然關系的真正元兇
馬克思與恩格斯不僅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還向人們揭示了人與社會的關系。在現代人看來,資本主義的邏輯是自然與社會之間緊張關系的罪魁禍首。資本邏輯意味著擁有資本的人有權在沒有資本的情況下占用他人的剩余勞動力。為了把握更多的剩余價值,擁有資本的人會通過不斷積累資本來發展生產力,在一定程度上會破壞自然資源。資本的擴張和集中以及勞動人民生產剩余價值的勞動,再加上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都會破壞自然環境,激化多種多樣的矛盾,資本的威力促使勞動形成異化。勞動實踐不僅加深了人與社會關系的聯系,而且加快了社會的發展速度。而且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紐帶。在強調人類對自然依賴的同時,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強調和反映了人類個體主動改變世界的特性,人類的勞動實踐是資本積累的源泉。
在揭示人與自然關系的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的緊張或對立的關系背后,實際上還存在對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反對或緊張。在人與自然和人與人之間存在的種種矛盾中,發揮主導作用的始終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高利潤驅動著資本家,不僅毀掉了勞動力,而且也耗盡了自然資源。由資本主義社會矛頭之間的基本矛盾引發的周期性經濟危機,導致物質財富浪費和生產力破壞,使原始有限的自然資源變得更加緊張并且增加了利用的難度。然而,日益緊張的局勢和自然資源短缺進一步加劇了人與人之間的對抗和斗爭,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張。可以看出,資本表面上展示的是資本與自然的關系,但事實上隱藏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
毫無疑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發展迅速,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在中國提供資本的合理以及合法性;開放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允許外國資本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進入中國市場。資本為當代中國帶來了經濟的飛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等積極影響,同時也因為資本擴張的性質,追求最大利益而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如掠奪性發展、浪費自然資源、土壤荒漠化和環境污染。在傳統思維的影響下,人們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主導力量,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征服與被征服。許多事情違反了自然發展規律,例如過度開墾湖泊和砍伐森林等,并產生了一系列不好的影響和帶來了一系列自然災害,制約了后續各方面的發展,形成瓶頸期。
四、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解的綠色通道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最高價值目標,圍繞這一目標,提出了一項偉大的歷史使命,即賦予自然界新的生機與活力,真正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面對自然界,人類應該以積極的態度正確選擇與之相處的模式,并最終做到與自然和諧共處。
首先,必須規范生產和生活方式,不僅要放棄資本邏輯,還要規范人與自然之間日漸緊張的關系;必須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人類社會發展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經濟現象,而是一種社會關系的概括。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基于張揚主體性的生活方式以及人性征服自然的意識密不可分的是人和自然兩難。其次,必須改變甚至放棄這種由資本主義邏輯支配下的資本主義制度。資本在發展過程中也突破了這一限制,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其宗旨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真正滿足人們的職能和需求。社會主義是通過控制和有效利用資本,發揮資本主義制度的優勢,進而實現資本超越,從而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
人類應該自覺遵循自然世界的規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馬克思和恩格斯引用了大量案例研究來證明不尊重自然或者不遵循自然法則的做法,一定會對自然造成傷害,并導致一系列災難性報復。人們應該正確理解和應用自然法則,考慮人與自然深遠的本性以及和諧自然帶給人類的長遠利益。歷史經驗和教訓表明,人們需要科學地理解和應用自然法則。
人類要充分發揮生產勞動力的紐帶作用,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物質轉化。事實上,物質轉化是一個專業的自然科學術語,指的是基于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的生物和自然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通過引入物質轉換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用物質之間的轉換來重新定義勞動,從而向世人揭示了勞動對于實現人類生物與無機體相統一的溝通具有重要意義,展現了愛護改善自然生活條件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人們不僅要通過生產勞動的社會實踐,還要通過共同控制和合理調整,使人與自然的物質轉化處于科學的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中。
人類社會必須堅定不移地秉持科學發展觀,與自然和諧相處。第一,要變革人的思維方式。人們要放棄人類主導和統治自然的人類中心主義,充分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而且充分認識到自然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的家園。第二,更新人的概念。要徹底改變這一概念,必須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定為伙伴關系和共生關系。
五、結語
人們對自然的認識經歷了從敬畏自然到認識自然、剖析自然、保護自然的過程。在發展過程中,人們要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統籌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李摯萍.試論法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調整[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