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木燕 謝曉嘉
摘 要:精準扶貧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在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助力扶貧工作的背景下,目前我國扶貧工作已經進入最后階段,實現“精準扶貧”是消除貧困的重要保障。“精準扶貧”工作具有難度大、任務重、時間緊的特點,因此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協助合作,充分利用各種有效資源,共同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精準扶貧”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新思路。隨著大學生“村官”“選調生”等政策的落實推進,如今深入農村做志愿者的大學生越來越多、返鄉工作的大學生也越來越多。本文淺析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的活動現狀和意義,以分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措施為依托來進行大學生志愿助力“精準扶貧”路徑研究。
關鍵詞:精準扶貧;大學生志愿服務;問題;措施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的活動現狀與意義
“精準扶貧”是真正削減貧困、消除貧困的最有效途徑,能夠加速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實現城鄉一體化和共同富裕。自2012年底,我國貧困人口已大幅減少,貧困發生率也極大降低,多個貧困縣已順利實現摘帽,脫貧攻堅目前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扶貧工作也已經進入到最后的沖刺階段與轉型時期,“精準扶貧”是實現全面脫貧的重要基礎。黨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對各方面的社會力量給予了高度重視和肯定,并積極倡導把他們組織起來,合力形成強大的驅動力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同時,從我國目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現實需要出發,高校大學生參與“精準扶貧”工作是使命和責任使然,也是其自身建設和發展的必然需要。
大學生是一群充滿朝氣、充滿力量和專業技能的群體,通過志愿服務助力“精準扶貧”工作,可以使大學生更好地將自身能力和科研優勢等與地方經濟發展對接,以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轉化能力,帶動貧困地區專業技術的更新發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扶貧壓力。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精準扶貧”有助于教育、技術、國家政策等方面內容在貧困地區的傳播和實施,增強貧困地區后續發展力。同時,有助于大學生了解貧困地區的民生民情,明確其使命與擔當,激發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內在動力,提升綜合素質,增強對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理念的理解。大學生群體生源地域覆蓋面廣泛,通過“精準扶貧”活動有助于其日后更好更快的實現個人發展定位、參與到扶貧工作、社會發展中去,為實現共同富裕奉獻一份力量。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精準扶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一)扶貧工作方向不明確
部分地區扶貧工作幫扶效果不顯著,形式過于單一,未立足貧困村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項目扶持、人員培訓等工作,未充分了解民情,不能根據人民需求出發,導致扶貧工作進展緩慢,流于形式,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生存問題。
(二)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
雖然近些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脫貧攻堅的投入,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已得到較大的改善,但仍有很多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薄弱,與城市發展的差距仍然很大。首先,大部分貧困地區存在交通、醫療、教育、住房等基礎設施的匱乏問題。很多貧困地區地處山區交通不便,道路多為山溝、泥路,不具備改善交通布局和修建公路的條件,致使許多觀光旅游、農家樂采摘等活動無法開展,一定程度影響當地經濟改善發展。其次,大部分貧困地區人口眾多,并且居民居住分散、居住占地面積大,導致建設用地十分匱乏,給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經濟產業的興建造成了一定影響。最后,公共服務系統不夠健全,很多貧困地區依然存在用電、用水、上學等困難,與外界環境接觸較少,新信息新技術了解掌握程度低。這些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的問題是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中難以改善的地方,只能通過臨時開課培訓等方式一定程度上緩解教育壓力。
(三)缺乏足夠的助力資金
由于資金投入有限,部分貧困地區目前交通、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仍然難以完成,當地特色項目產業的挖掘開發力度不足,難以為貧困戶提供生存保障。部分地方企業或個人的社會責任感不夠強烈,缺乏幫助貧困戶發展經濟的興趣,也有部分企業幫扶形式過于單一,以錢、物為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戶的貧困問題。并且,部分地區存在資金分配不合理、產業選擇有盲區、產業幫扶效果不顯著、貧困戶篩選不到位等問題。
(四)缺乏持續的發展能力
大部分貧困地區存在人口流失、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的問題。大部分年輕勞動力多外出打工謀生,存留的居民多年齡較大、文化程度較低,對于信息和技術的接受掌握能力不高,缺乏一定的自我學習和發展能力,并且由于部分貧困戶不愿意勞動謀生,只想等著吃低保,導致扶貧工作開展難度大、任務重、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導致大學生志愿扶貧活動結束后,部分地區存在返貧現象。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助力“精準扶貧”工作的主要措施
“精準扶貧”工作要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抓基礎、抓根本,綜合當地居民需求與生態環境等各方面因素,采取有針對性、作用直接、效果可持續的措施。首先,政府要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完善扶貧機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保證人民的基本生活。其次,要加大產業扶貧開發力度,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開發適宜的經濟環境產業,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最后,扶貧工作要結合社會各界力量與現代化科技手段。高校大學生是“精準扶貧”工作中的一股新鮮、有活力的中堅力量。他們具有教育、信息、科技、專業等多方面的資源優勢,能夠為貧困地區中小學生提供幫扶,也能為貧困地區農民科普政策和專業技能。高校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能夠為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和技術提升提供動力。高校大學生的信息資源、科技資源掌握程度能夠為貧困地區現代化發展、信息化發展提供支撐。
(一)完善扶貧工作機制
“精準扶貧”工作要理清思路、強化責任,建立完整的系統機制。大學生在志愿服務中,要以學校或志愿者組織為依托成立扶貧工作小組,對扶貧工作進行組織指導,落實“精準扶貧”政策。在扶貧工作中,要做到與當地扶貧組織工作相結合,根據實際情況對貧困地區人口進行貧困等級劃分,識別真正貧困居民,對其現狀進行探討,分析貧困原因,深入研究貧困對策,積極調動每個人的參與熱情,并根據扶貧對象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的安排幫扶人員、設定幫扶措施,以確保幫扶效果。同時,要結合當地相關部門對貧困人口、貧困戶實施信息化管理,建檔立冊,對扶貧對象挨戶確立針對性的幫扶項目、幫扶計劃,確保貧困補助資金落實到戶,或者可以推行農村專項產業股份制,也可通過實物補貼的模式幫助貧困戶。
(二)“精準扶貧”工作要對癥下藥、增強緊迫感,有針對性、有計劃性的開展工作部署
首先,大學生志愿者要將自身優勢與貧困地區的真實需求相結合,做好扶貧基礎工作,開展教育幫扶。利用優秀的教育資源和專業優勢,幫助中小學生實現培訓答疑,引導專業技術人員開展線上線下專題培訓。其次,大學生志愿者要利用自身科研優勢,幫扶產業項目。在扶貧產業項目開發前志愿者要做好調研工作,聽取農民的想法和意見,了解農民的知識儲備程度和技術掌握程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可持續發展的項目產業,以長期解決農民就業問題,保障農民基本生活收入。最后,產業項目要落實好跟蹤和考核制度,加強審計監督,保證資金落實到位,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從而真正發揮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精準扶貧”工作要注重創新發展
首先,志愿者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積極學習、落實推廣國家政策,收集整合社會各界資源,為志愿者和農民提供培訓,提高其科學素養、拓寬視野。積極引導農民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宣傳推廣農產品或當地特色產業,助力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其次,志愿者可以通過自媒體等進行扶貧工作的傳播推廣,從而鼓勵更多的青少年參與到“精準扶貧”志愿活動中去,不斷擴大志愿者隊伍,做到志愿活動和扶貧工作的有機融合。最后,還要注重對貧困地區人員創新意識的培養,授予其獲取新知識、新技術的方法,提高其自主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倡導政府相關部門設立創新創業項目,鼓勵青少年服務家鄉,吸引專業型人才發展貧困地區,從根本上促進農村脫貧工作的開展。
(四)保證扶貧隊伍的創新組合發展
大學生是國家發展建設的主要儲備動力,要積極培養其服務人民的意識,引導優秀有志青年積極參與到“精準扶貧”工作中。通過活動引導大學生樹立“家國情懷”,鼓勵大學生能夠深入基層、解決貧困,鼓勵大學生畢業之后返鄉參與家鄉的發展建設,為國家的鄉村干部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在扶貧工作結束后,扶貧小組要認真進行回顧總結,并與當地扶貧團隊做好溝通交接工作,可通過進行優秀扶貧青年評選活動,促進青少年樹立回報家鄉、回報祖國的理想信念等。
四、結語
要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必須要完善扶貧機制、明確工作方向,將扶貧工作落實到村、落實到戶、落實到人,對貧困人員進行篩選建檔,在了解民生民情的情況下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精準扶貧”工作要把強化完善基礎建設和發展當地特色經濟產業作為支撐保障,把提高農民知識技能和吸引專業型人才作為發展保障,把科學規劃和創新發展作為動力保障,全方位、多渠道加速扶貧工作。
參考文獻:
[1]李夢龍.高效精準扶貧路徑探究—以西北某高校扶貧工作為例[J].社會發展.2020(10):82-83.
[2]鄭瑞博.新形勢下高校參與精準扶貧工作的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20(1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