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華
摘要:興國山歌是江西興國縣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蘇區紅色文化和蘇區精神的組成部分。認識其產生、傳承和發展過程,了解其藝術價值,為做好新的歷史條件興國山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弘揚蘇區精神夯實工作基礎。
關鍵詞:興國山歌?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與發展? ?研究
中圖分類號:J6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6-0011-02
2006年,國務院批準興國山歌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興國山歌,因其樸實的音樂風格,靈活多樣的表演形式,感人至深的動人情節,震撼人心和充滿生命活力內容,雖經千年發展變化仍保持強勁地生命力。興國山歌由室外山歌發展成含故事、情節、人物和事件的室內山歌,也因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藝術價值,在井岡山革命時期,特別是在蘇區紅色文化發展過程中發揮了特殊地作用,是蘇區精神的組成部分。因此,對興國山歌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興國山歌的發展概況
興國山歌起源于江西省南部地區贛州市興國縣區域,縣內以低山丘陵地貌為主,并圍繞縣城構成小盆地。本縣居民以唐末南遷客家人后人為主,他們將中原文化與土著文化融為一體,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產生了符合當地特點新的文化形式。當地居民在勞動中,在山野之中,在田間頭,相互唱和通俗樸素的山歌,遙唱體山歌,對歌者,一般是一唱一和,來表達各自內心真實的情感,后來受閩西客家民俗活動影響,最終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山歌表演形式流傳于世。興國山歌,凝聚了當地客家地方文化精髓,是古代興國地區客家人在生產勞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文化瑰寶。興國山歌按表演形式來分,興國山歌大體有以下幾種:山野田間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異,內容涵蓋男歡女愛、生產、生活和時政等內容。
(一)興國山歌的存在形式
興國山歌形式多樣,但是主要有三類:一是跳覡;二是民俗歌;三是賽歌。
1.跳覡
也稱室內山歌,屬于演唱性質類的山歌形式。內容以敘事山歌形式為主,由歌頭、歌腹和歌尾構成,保有風頭、豬肚和豹尾風典型特色。歌頭多采用比興句來達到起興和定韻的目的;歌尾,選用一句簡短的話,達到畫龍點睛牽出主題。主要劃分為南河和東河山歌兩種形式,前者再次劃分成二類:一是情歌類,二是插科打諢搞笑歌類。實際表演時需要扮演覡公和覡婆兩個主要角色進行舞臺演唱;后者即祝贊山歌表演形式與前者類似,也需要有相同的舞臺演唱過程。
2.民俗
在興國地區,多見于農村每年一度的趕會場、娶親嫁女、辦理喪事、正常祝壽、建房和舉辦小孩滿月酒時助興時的由職業歌師表演;敘事形式的山歌形式,歌者采用一問一答形式對唱山歌,故事性極強,內容需要根據場合選擇適合的主題展開,有時也當作主題宣傳活動的手段。
3.賽歌
興國地區賽歌是一種山歌歌手比較常見表演模式,也是山歌歌手表演時打擂臺的一種表演模式。賽歌時,山歌歌手之間,要比才華、比機敏和比技藝,現場高潮迭起,最終的結果是,經組織者評判誕生擂主,也宣布賽歌活動結束。
(二)興國山歌的表演形式
興國山歌表演時,可以選擇遙唱體和室內山歌兩種表演形式中的一種,最終確定選擇那一種,表演者會根據表演時的需要來決定,前者實為山野田間依景依情相互唱和形式的山歌,詞語表達采用七言四句體。在實際表演時,為了增添情趣,歌手喜歡在末尾添加聲韻一致的句子,達到深化前一句情感的作用,五句連唱,是三跌板的來源,也是來源于七言四句體優化的產物。后者即跳覡。興國山歌核心由歌腹構成其內容不受限制,句式可多可少,主要由歌手現場發揮和故事情節表達的完整性決定。詳細分析研究興國山歌,不難發現歌者能夠做到出口成章,跟歌者的基本功分不開的。因此,興國山歌藝術表現力好壞,水平高低,離不開歌手即興編撰發揮效果。優秀的歌手,表演時能夠做到妙語連珠,現場效果才能達到高潮迭起的目標。
興國山歌敘事山歌類,通常狀況下有較大的篇幅,以二人對唱方式演示效果較好,以三人聯唱(三打鐵)的方式效果也比較理想。歌手表演時手拿一面小鑼,緊跟跌板拖腔擊打小鑼,其作用之一,處理歌手換氣之需;作用之二,幫助歌手醞釀后續表演內容;作用之三,協助歌手完成處理過門轉調過程。
(三)興國山歌的演唱特點
興國山歌表演形式過去有獨唱和對唱兩種形式,如今則發展到聯唱、合唱和小演唱三種形式。在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部門的關心下,興國山歌改編歌劇創新劇,現在已經公演。興國山歌歌劇,在演唱形式方面有大膽創新,根據興國山歌擁有區別于其他山歌的獨特性特點,表現在每首歌開頭都習慣于采用“哎呀嘞”,使得音樂旋律感特別地強烈,從而幫助歌者的演出真情實感得以彰顯,歌聲猶如大海波浪,奔騰激蕩,震撼人的心靈。處于歌腹核心內容表演時,起伏跌宕,由不同歌手演示,會產生各不相同的風格,或激越,或高亢,或婉轉,低徊或;直至結尾之前,會出現呼應語心肝哥,來接應開場的“哎呀嘞”,形成美妙相呼應的情景,現出完整的興國山歌形態,個性張揚的演唱風格。興國山歌能夠為群眾喜聞樂見,在興國等革命老區得到傳承、發展和光大,離不開其濃濃的鄉土情和厚厚的泥巴味,興國山歌因其深深地扎根于老百姓日常喜怒哀樂情感之中,所以山歌內容展示出人民群眾的勞動、生活和休息畫面。
興國山歌所反映的是當地居民真實的生活畫卷,表現形式多姿多彩,不僅含有情人間情感表露描述,而且也含當地群眾熱情待客之道和全部囊括生活中祝贊之詞。興國山歌常常采用比興、暗喻和雙關手法,極大地增強了其藝術表現力。
(四)興國山歌的主要內容
興國山歌內容涉及內容面極廣,多為傳唱歷史故事,山歌中所含新聞內容也不在少數,興國山歌是勞動當地人民的精神食糧,在興國縣等地區的田野山林中傳唱經久不衰,也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勞動群眾生活勞作中積極地作用,不僅享受著藝術感染力,而且又達到消除疲勞的功效。興國山歌不僅采用賦、比和興等傳統創作手法,而且在長期傳唱實踐過程中,得到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五)興國山歌的藝術價值
興國山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寶貴的客家傳統文化,其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是客家優秀傳統文化
興國山歌,是客家人在勞動實踐中歷經千百年來創造、凝煉和發展起來的民族文化果實,它涵蓋了客家人勞動、生活和習俗的各個方面,蘊含著深厚客家文化底蘊,是客家優秀傳統文化。
2.是蘇區文化的組成部分
興國山歌在井岡山革命時期,是蘇區紅色文化的組成部分,有著輝煌的革命歷史,是蘇區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開展對蘇區紅色興國山歌研究,對于更好地傳承蘇區精神,弘揚蘇區紅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3.興國山歌客家凝聚紐帶
興國山歌受客家文化的影響之深,涵蓋了客家人生活各個層面,字詞之間無不充滿了贛南地區客家文化信息。興國山歌是客家人生活真實地歷史畫卷,是客家人凝聚的紐帶,是客家人的精神支柱,反映了客家人的心聲,利用興國山歌鄉音鄉情,來凝聚客家人的愛國情懷。
二、興國山歌傳承和發展
政府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牽頭組織興國山歌培訓活動和藝術表演活動,主動幫助興國山歌有效地傳承和發展。
(一)組織興國山歌培訓
2018年,興國縣組織了一次“興國山歌”傳承人專門培訓班,幫助縣域內將近80人進行專門培訓,幫助全體學員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山歌知識和演唱技巧,有利于興國山歌有效傳承和發展。
(二)組織興國山歌表演
2008年,由贛州市和縣區相關單位等,在興國縣聯合舉辦的“展示傳統藝術弘揚客家文化”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優選出興國山歌的節目是《你是捱格哎呀嘞》取得圓滿成功。
(三)興國山歌融入校園
非遺保護角度下,將興國山歌融入高校校園,是其傳承和發展重要方式和關鍵環節,要實現“活態”傳承,需要足夠的優秀人才來支撐,而選擇地處興國山歌流行地區的高校——贛南師范大學比較理想。將興國山歌扎根于學校,要立足本地,利用當地高校得天獨厚的條件,搭建興國山歌實踐育人平臺,建設興國山歌藝術資料研究平臺,打造興國山歌特色專業品牌。
三、結語
興國山歌,傳唱千年,經久不衰,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也是蘇區紅色文化和蘇區精神的組成部分,在全國范圍內產生了巨大地影響,引起了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從非遺保護的角度制定并出臺政策,來幫助興國山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對弘揚蘇區紅色文化和蘇區精神發揮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建鋒.興國話對興國山歌的影響——兼談興國山歌的保護與發展[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2017,(02).
[2]劉雯璐.淺談興國山歌的傳承與發展[J].北方音樂,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