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育意味著改變,教育可以改變未來。我們提出“心中有他人”的校訓,意在倡導師生從心出發,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進而激發生命自覺,促進自我改變。也有人說,文化是一個個故事。講述故事,就是講述生命的意義,闡發文化的價值。
“小霍金”來了
2017年暑假將近結束的一個上午,一位中年婦女走進了我的辦公室,說她即將上二年級的孩子由于原來就讀的學校搬遷到更遠的地方,上學不方便,而她的房子就買在我們學校附近,問我能不能收下她的孩子。她說孩子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縮癥,導致孩子不能行走,手臂也不能抬起,連輪椅也不能坐,但可以用帶子束縛在輪椅靠背上。人家都喊她的兒子“小霍金”。我一聽,心想:這恐怕不可以吧!孩子顯然生活不能自理,應該握筆都很困難。她一眼就看出了我的擔心和猶豫,說:“校長請放心,孩子外公來陪讀,一切活動自理,絕不給學校、老師添麻煩?!彼€告訴我孩子從出生到求學一路坎坷,遭到很多白眼,遇到很多阻礙。她很坦然,也很淡定,說之前已經來學校幾趟了,招生組說收不下,今天也只是來試試,收不收,都不怨我們。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更何況我們學校提倡“以仁立人、仁者愛人”,最終實現“心中有他人”。這個家長不就是在反反復復向我們承諾,時時處處替我們著想嗎?直覺告訴我,破例也要收下這個孩子。我們立即召開會議商量。這學期剛好二年級來了一個因車禍而殘疾的孩子,為此,我們在一樓(二年級其他班級都在二樓以上)設了一個“愛心班級”,不正好可以把“小霍金”也放在這個班嗎?但轉念一想,“愛心班級”是第一次設立,班里已經有了一位殘疾兒童,如果再增加一位殘疾兒童,會不會給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增加太多工作量?老師們一下子能接受嗎?學校倡導“心中有他人”,心中有兒童的同時心中也要有老師啊。有人建議可以召開班主任大會,看看有沒有班主任主動接收這個孩子。
當天中午,我們召集全體教職員工開會,邀請“小霍金”的家長跟大家見面,請她講述“小霍金”出生以來遇到的千種艱辛、萬般磨難。她說孩子一出生就出現異樣,一就診,晴空霹靂。該上幼兒園了,人家說:“不會走路,連爬都不會,不收!”孩子說:“媽媽,你放我下來,我能爬進去?!彼嬖V大家,當她推著孩子,別的孩子在后面追著喊“‘小霍金,來了!‘小霍金來了!……”的時候,她一點也不生氣,因為,她心中只有感激:感激一路上有好心人幫助;感激上天給了她兩個兒子,一個身體健康,一個頭腦聰明……故事還沒講完,已經有四五個班主任舉手示意,表示愿意接收。于是,學校就有了兩個“愛心班級”,都在一樓,靠在一起。
改變,就這么自然而然。在這件事上,我在改變,行政團隊在改變,班主任也在改變。“小霍金”來了,班集體更是發生著潛移默化的改變,孩子們處處替他人著想,助人為樂蔚然成風。
罷課風波
出差在外,突然收到微信,說二年級一個班家長集體宣布要罷課。原來,家長一致要求小佳退出班級,不然就罷課。
對于這個孩子我很熟悉。小佳本該讀四年級了,但因為身體原因,中間休學了兩年。復學后,他經常搞惡作?。和蝗焕_同學椅子,或在椅子上放圖釘,再不就推倒同學……每一次都幸虧老師發現及時,處理得當,才屢屢化險為夷,沒鬧出大事。為更好地幫助小佳,同時也為保證其他孩子的安全,學校和家長商量,讓他媽媽來陪讀。誰知陪讀并沒有解決問題,小佳媽媽不僅沒有息事寧人,反而一味地袒護自己的孩子,激化了與其他家長的矛盾。家長們在QQ群中不停“吐槽”,在其他網絡平臺也不斷發帖。盡管級部主任、班級任課教師進行了各種調停,但是罷課風波還是出現了。
于是,學校組織全體中層管理人員召開了緊急會議。經過商討,大家一致認為:一方面,誰也沒有權利把小佳趕出班級。不管小佳是否存在生理或心理問題,他都有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同時,融合教育也是大趨勢,若家長不同意去特殊學校,小佳就必須隨班就讀。另一方面,必須保證班級其他孩子的安全,替廣大家長著想,讓他們安心把孩子送到學校讀書。于是學校分別成立了家長工作組和教師工作組,分頭開展工作。我們約談小佳父母,他們表示不再護短,跟其他家長友好相處。班主任、科任老師也主動承諾,勇挑重擔,愿意跟全班小朋友一起,全程陪讀,時刻相伴。對此,家長們將信將疑,一直持觀望態度。
第一天,班上只來了7個孩子。很多家長以為課上不起來了,但是老師們卻認真組織教學、開展活動。“7個孩子的課堂”一樣精彩,一張張上課的照片飄進了家長群中。第二天,教室里又增加了十多個孩子,小佳也沒有搞惡作劇。第三天,孩子們來了一大半。小佳不僅像“小尾巴”似的跟著老師,還能主動撿拾紙屑,安安靜靜地專心畫畫。班級內的點滴變化都在傳遞著一個信息:小佳可以隨班就讀,孩子們在班級里是安全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個星期的努力,家長們終于被感動了,教室里再次座無虛席。
現在,這個班學生的家長們發生了改變,不再一味排斥,總是抱怨。老師也在改變,課間,不辭辛勞給予小佳格外關心、特別關注。小佳更在改變,每天都能畫出美麗的畫,課間他的笑容最燦爛。
倉鼠事件
那天,午餐時間接到報告,說六(4)班班長晨晨不見了。師生們慌作一團,到處尋找。這是怎么回事?原來,上午第三節語文課上,王老師正在全情投入地講課,突然發現晨晨右手放在桌子底下,不知在忙什么。王老師走近一看,嚇得魂飛魄散。原來,晨晨正在撫摸一只嘴唇粉紅的倉鼠!太不可思議了!一個女孩子,更何況還是班長,怎么可以有這種行為?想到晨晨開學以來的表現——上課隨便插話,坐姿自由散漫,平時優越感太強……王老師氣憤至極:這怎么可以?她讓晨晨站到教室外面,順手把倉鼠籠子也扔到她腳下。下課鈴響了,王老師又對晨晨說:“你不是喜歡倉鼠嗎?帶著它一起去吃飯吧!”晨晨再也受不了了,趁大家不注意,跑了出去……
后來,大家分工協作,找遍整個校園,最后發現她在教學樓的一間空教室里哭哭啼啼,十分委屈。孩子找到了,王老師心中一顆石頭終于落地。但她還是想不通:一個班長,怎么可以這樣?至少,應該成績優異,帶頭示范,是個乖孩子。班長也很不解:我只是不想讓倉鼠把頭伸出來,老師也不至于這樣生氣……
事后,我了解到,晨晨是個不錯的孩子,聰明伶俐,反應敏捷,成績優異。平時陽光自信,開朗大方,課堂上發言積極,組織能力強,在班上威信很高。很多老師都喜歡她,都讓她做小助手。王老師主動找到我,有一肚子委屈:回到辦公室,大家都說她做得不對,簡單粗暴,缺乏溝通,更不了解孩子;而晨晨又自尊心很強,吃軟不吃硬。但王老師認為,身為班長,應該有班長的樣子,應該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嚴格要求自己。再說,怎么可以把倉鼠帶進教室,還在課堂上玩耍?看著一臉委屈但又擔心、著急的王老師,我說:“看來,老師們說的不錯,你不了解孩子。若不是喜歡,她怎么會這樣做呢?你扔了她最愛的小生命,還讓她失去了尊嚴。當時,她沒有做出更激烈的舉動,已經是萬幸了!”聽我這么一說,王老師不禁大驚失色:“可是……她是班長,是好孩子……”好孩子怎么了?班長應該是什么樣子?我們有沒有站在她的角度看待問題?
成尚榮先生指出:“兒童就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并未真正認識他們,更未真正發現他們?!辈还苁钦垡淼奶焓?,還是心智健全的兒童,都需要我們從心出發,站在他們的立場,時時處處替他們著想;同時也要引導他們了解自己、理解別人,學會心中有他人。在教育的漫漫路途中,我們不斷回望,不斷反思,也在不斷改變:改變自己,改變家長,改變孩子,進而改變教育,改變未來。
(孟紀軍,句容市華陽實驗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特級教師,212400)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