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齊
摘要:鋼琴藝術指導在聲樂作品演唱中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與意義,是烘托演唱氛圍,提升演唱效果的重要角色。本文以劉聰的《鳥兒在風中歌唱》為例,從鋼琴藝術指導教學的角度來分析,對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音樂風格、結構分析、演唱中的音準、節奏、吐字、發音及氣口劃分等進行指導,為讀者展現鋼琴藝術指導這個專業的獨特魅力。
關鍵詞:鋼琴藝術指導? ?聲樂演唱? ?《鳥兒在風中歌唱》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6-0105-02
一、幫助演唱者學習作品
聲樂學生在學習一首新的聲樂作品時,大多數學生不是從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創作風格、作品的結構等方面開始學習,而是不斷反復地聽音頻,甚至不需要讀譜就可以“聽會”了,這種學習是非常不負責任地,即使會唱了,也是“依葫蘆畫瓢”,根本沒有真正學會。而鋼琴藝術指導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幫助演唱者學習作品。
(一)了解作品創作背景
《鳥兒在風中歌唱》由著名詞作家樊孝斌創作,1996年發表于詞刊,后由劉聰作曲,成為我國20世紀末經典的藝術歌曲之一,并于2000年全國藝術歌曲比賽中榮獲作曲二等獎。作品以環保為主題,展現了鳥兒無家可歸的悲慘境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也面臨著很多的結構性問題,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等都是經濟發展中的痼疾,不僅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對動物的生存環境也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因此,保護環境自90年代以來,便成為我國文藝創作中的重要主題,《鳥兒在風中歌唱》正創作于此一時期,歌詞中刻畫了一只叫聲凄涼、獨自盤旋的悲慘鳥兒形象,借助鋼琴與人聲的套疊演藝形式,使得作品在藝術呈現中有著很大的張力。
(二)把握作者的創作風格
風格是音樂作品呈現出的獨特面貌,對作曲家而言,強烈的音樂風格是作曲家創作成熟的一種表現。劉聰作為當代享有盛譽的優秀作曲家,其作品兼有民族根基以及世界元素,個性特征明顯,藝術性、思想性均非常突出。其創作題材較為寬泛,除了愛情、思鄉等傳統意義上的題材以外,宗教題材、環保題材、傳統文化題材等都是劉聰的重要創作領域。《鳥兒在風中歌唱》作為劉聰的經典作品,有著鮮明的劉氏風格,時代感強、詞曲聯系緊密、情感充沛、形象突出。《鳥兒在風中歌唱》就是緊扣時代的一種表現,以音樂作品來警醒世人,突出環保的重要性。劉聰在作曲中盡可能地凸顯了歌詞中鳥的形象將鳥兒的孤單、悲傷、無助表現地淋漓盡致,深深地震撼了聽眾的心靈,使得環保主題中鳥兒形象得到了深化與拓展。
(三)作品的結構分析
這首作品的曲式為不完全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大的框架為三個樂段,即A樂段,B樂段和A1樂段,其中,還有前奏、間奏1、間奏2、華彩樂段4個部分組成。A樂段的第一段結束進入間奏1,隨后A樂段進行反復,后接間奏2,為B樂段做出鋪墊。B樂段結束后,為一個華彩樂段,也可以看作是B樂段之后的一個擴充樂段,隨后的A1樂段,是對A樂段的一個不完全的重復再現,再現的是A樂段的后半部分。全曲以f小調為主調進行,整首作品表現出的是一種凄涼、幽怨的情緒,作品的氛圍自始至終都貫穿著憂郁的情感。到了華彩樂段,作者采用不斷的進行下行的模進的手法,表現出鳥兒對人類破壞家園的哀嘆,同時又表現出一種無助的抗議。最后,在A1樂段的再現部分,又重新回到f小調,讓作品在鳥兒的嘆息聲中又回歸到令人哀傷的情緒中。
二、鋼琴藝術指導與演唱者的合作
在鋼琴藝術指導的指導下充分了解了作品的創作背景、作者的創作風格、作品結構的分析之后,鋼琴藝術指導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與演唱者進行合作。合作的內容要以作品本身為基礎,準確把握作品的音準、節奏,合理的語言吐字及發音以及正確的氣口劃分等。
(一)對作品音準、節奏的準確把握
一首音樂作品,最基本的是由音符和節奏組成,二者缺一不可,有一項出現錯誤都會直接影響整首作品的完美展現,這也是音樂本體最基本的兩個要素,因此,鋼琴藝術指導在初次與演唱者練習合作時,對這首作品的音準和節奏要有嚴格的把控,絕不允許有任何錯誤的出現,尤其是在一些有一定難度的部分,更要加強練習,直至解決。在音準方面,華彩樂段部分的“啊”,有非常多的模仿鳥兒哀嘆式的表情,多為半音階下行,在這里,就要帶領演唱者一個音符一個音符的練習,只有把每個音都唱準確,連貫起來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同樣,在節奏部分,也要做到精益求精,藝術歌曲的創作往往都是由詞而創作出來,因此,作品旋律的節奏對應著的歌詞就有著不同的含義,每一位作曲家都會在歌詞的基礎上,創作一些符合歌詞含義的節奏,使整首作品聽起來很符合原詞所想表達的內容。所以,在帶領演唱者練習時,對一些復雜的節奏要打著拍子唱,如同音連線、跨小節連線、切分、后附點、復附點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夠準確表達作者的意圖和想法。
(二)演唱中語言的合理吐字與發音
《鳥兒在風中歌唱》是一首花腔女高音的作品,在演唱這首作品的時候,不用完全得把每一個字都咬得非常的準確,如果把字咬得過于清晰,整首作品聽起來就會顯得有些死板,不靈活,甚至會影響作品的整體聽感。
演唱時,要注意一個發聲的原則,而這個原則要始終貫穿整個作品,也就是元音的連貫性,元音即“a”“e”“i”“o”“u”,輔音要起到一定的阻擋氣息的作用,比如,在歌曲中,第一句“有一只鳥兒”,這句當中,元音有“o”“i”“i”“o”“e”,首先要做到讓這幾個元音的音色要統一,練習時,可以先用朗讀的方式,把歌詞朗讀出來,然后在演唱時,可以只發元音的練習,找到連貫、平衡的音色,然后,在加上輔音,把每一個字區分開,但要注意,不可過度地強調輔音,而應該一代而過,把元音突出出來,尤其是花腔的演唱,更是要把圓潤的聲音表現出來,這樣聽起來才更好聽。
歌唱時,語音并不是一個個孤立地發出的,而是音節一個接著一個,形成一連串具有表情性和藝術性的“語音流”,這種“語音流”中,某些特定位置以及某些相鄰的音素、音節或音調會發生“音變”現象。[1]其中,結構助詞是“音變”現象最常見也是最普遍的,在歌唱中,主要指“的”“著”“了”三個字,這三個字一般在句末都讀輕聲,輕聲在漢語聲調中作為語助詞念法是又輕又短的語氣狀態,但在歌唱中,由于旋律發展的夸張表達也就有了音變的具體唱法。因此這三個助詞也就有了相應的調整。“的”讀作“di”;“著”讀作“zhuo”;“了”讀作“liao”。這一規律在歌唱中相當普遍,因為聲樂表演藝術是一門以藝術化的聲音塑造形象的藝術,它既需要表情、表義,也需要聲音的外顯形態,而語音學意義上作為助詞的發音方式不利于藝術化聲音的擴展與夸張,因此,在歌唱中必須產生音變現象才能符合聲樂藝術表現的聲音規律。
(三)演唱中氣口的正確劃分
音樂的表現和平時人的說話有相同的地方,人說話時會一句一句地說,需要換氣,這樣才能把想表達的意思傳遞給對方,使對方能夠明白。音樂中也是這樣,通常會稱為“樂句”,每一樂句都是作者根據歌詞,設計并創作出來的,樂句的表現通常就是演唱者換氣準確與否的評判標準。一般來說,樂譜當中出現連線等標記時,是不可以換氣的,在有休止符、連線末、音值組合空隙處等處是可以換氣的(在意大利語中,有連字符“-”時也是不可以換氣的)。一個樂句比較長,中間的換氣點就要盡可能的在不影響歌詞韻律上做出最合適的選擇。這是需要與演唱者及其聲樂專業老師一起研究做出決定,因為每位演唱者的實力和氣息都是不一樣的,這就要及時做出調整。
還有的氣口劃分都是根據歌詞的含義,語序來定,換句話說,在演唱前,應當先用朗誦的方式把歌詞朗讀出來,根據朗讀時的換氣,在樂句中標注出來,在演唱時就可以盡可能地避免錯誤。有時同一段旋律,不同的歌詞也有不同的換氣點。比如第一段“它的歌聲唱得好凄涼”,氣口記號在“好”之前,為的就是突出鳥兒的歌聲是多么的凄涼。而第二段中“籠子里關著它的新娘”,氣口記號在“關”之前,同樣也是為了強調它的新娘被無情地關在籠子里,而它卻一點辦法都沒有的無奈之感。
參考文獻:
[1]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宋婷婷.琴歌交融 相和而聲[D].蘭州:蘭州大學,2010年.
[3]刁曉萌.藝術歌曲《鳥兒在風中歌唱》的審美意境[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6,(04).
[4]劉聰.對我國藝術歌曲創作現狀及相關問題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1,(09).
[5]溫愛麗.鋼琴藝術指導在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重要作用[J].藝術評鑒,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