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中學階段的德育教學工作也出現了新變化,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授課教師就應結合教育部發布的課程標準,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積極實施課程教學改革,優化師生關系,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實施趣味教學,實現道德品質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有機結合,增強這門課程的時效性,從而引導中學生群體身心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教學改革? 中學生
我國青少年兒童群體身心健康發展的前提就是在學校中接受系統化教育,不單單要接受科學文化知識教育,還應接受品德、道德、思想與法治教育,加強道德素質教育,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相應的品質鍛煉,增強道德意識與法律意識。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中學階段的德育教學工作也出現了新變化,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授課教師就應結合教育部發布的課程標準,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積極實施課程教學改革,增強這門課程的時效性,從而引導中學生群體身心的健康成長。
1? 《道德與法治》課程實施教學改革的現實意義
1.1 有助于實現道德品質教育與法治教育的有機結合
對我們廣大中學生群體而言,《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極強的實踐性、內容的綜合性與教學的人性化等特征,通過教師的講授與引導,在學習道德與法律知識的基礎上,培育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與敢于挑戰的學習觀念,戰勝消極情緒,從而變得更加陽光、開朗,最終明確學習的意義與目的,全面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但是,從教學角度來講,道德與法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框架內容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實現這項內容的有機結合,全面落實教育部規定的教育目的。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整合教學內容,盡力挖掘這兩項內容中的相似的章節,同時調節授課氣氛、活躍授課形式,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提升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改革就可以充分發揮中學生群體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踴躍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與其他同學一起交流自己對道德、法治的學習感受與收獲,產生課堂共鳴,切實提升學習效率,進行品質道德訓練,明確法制觀念。
1.2 有助于提升中學生群體的法治意識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運用,一些不良思想與觀念通過互聯網得以迅速傳播,一些思想嚴重影響了作為未成年人的中學生群體身心的健康成長,中學生群體呈現的模仿不良行為的情況時有發生,未成年人群體的犯罪行為也不斷出現,中學生群體之間還出現了一定的校園欺凌案例,這種情況就反映出我國中學生法制觀念淡薄的客觀事實。以前我國中小學都統一開設品德課,面對社會上出現的新情況,教育部及時調整了課程設置,在品德課程中增加了法治內容,并統一命名為《道德與法治》,這就需要授課教師積極實施教學創新,不能拘泥于傳統的品德課程的授課方法,適當增加法律領域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知法懂法、守法、宣傳法律、敬重法律的意識,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行為的發生。
2?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的指導方針
2.1 優化師生關系原則
我國各級學校中最重要的關系就是師生關系,同時,在校園內,師生雙方是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中學階段的教學中更應重視良好的師生關系的構建,因為,從生理的角度而言,中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向青春期過渡的發育時期,每個學生骨子里都帶有一定的質疑與叛逆意識,不再是小學階段那樣完全自覺聽從于教師,而是開始有自己的主張、自己的想法。或許,在他們眼里,《道德與法治》課程并不是主要科目,這門課程不計入中考成績,就應可學或不可學。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師生關系不和睦的話,肯定影響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因此,授課教師就應優化師生關系,積極走進學生中間,當學生的引路人與知心朋友。中學生群體在青春期階段,有相應的秘密與悄悄話,與父母的關系也開始變得有些疏遠,如果教師能走進他們身邊的話,他們就會相信老師,把這些話說給老師聽,讓老師幫他們排憂解難。只要他們信任老師,就會相信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所說的話,從而提升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
2.2 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在新課標的教學框架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性十分突出,需要教師有效組織教學,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積極實施教學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將教科書中的道德理論規范條文與法制條款同中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重點關注聽課學生的思想狀況,關注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利用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相關內容來叩開這些學生的心扉,傾聽他們的呼聲,幫助他們答疑解惑。同時,教師還應注意這些學生身心發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適當引入心理健康、抗挫折教育、衛生教育與法律教育等內容,引導他們進行性格、人格、心理等領域的健康塑造,讓他們通過生活實際來檢驗理論知識的正確性,促進自己的健康成長。
2.3 趣味教學原則
對朝氣蓬勃的中學生群體而言,《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內容,如深奧的道德規范條文、抽象的法律條款,他們聽起來稍顯枯燥,學習的時候難度也較大,也不易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實施趣味教學,提升這些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要有興趣,就會產生持續學習的勁頭,加之教師把這些內容具體化、簡易化,就有助于中學生群體消化吸收所學知識,讓這些知識成為促進他們健康成長的一項直接因素。
3?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策略
3.1 實施興趣教學,優化教學環境
新課標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要將自身的教學模式不斷進行優化,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的興趣,將實際教學的質量提升上去,從而實現課程教育的現代化建設。另外,緊跟時代的步伐,通過互聯網技術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內容相結合,將一些實際案例貫穿其中,從而將各個地區的思想文化進行相關的交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保持思想的多元化。在實際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對教學進行創新,建立起符合實際情況的情境,一方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能夠鍛煉學生綜合能力及素質。在當前信息化時代,通過現代技術來對教學狀況進行影響,將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質量有效地提升上去,并將當代中學生的道德素質提升上去。
3.2 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實際過程之中,真正將新課改的要求落實到位,就是要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教師才能夠有效地實現教學的目標,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充分調動,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且還能夠提高教師與學生的配合程度,最終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所以,在實際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要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就要對自身有一定的定位,既要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及疑惑,也要像學生的朋友一般,給予學生一定的尊重。
3.3 實施有效的實踐教學
在新課標的要求之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將人文的內容融匯其中,這就需要將教學的內容和實踐活動結合在一起,將學生的視野不斷地拓寬,提升學生的道德實踐能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之中開展的實踐活動可以是對雷鋒志愿活動的學習,也可以是對精神文明建設的理解,讓學生提出自身的觀點一起進行探討,從而讓學生在課堂上就能夠體會到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真正含義,并讓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一些案例發表自身的看法,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對于課堂教學的參與程度,并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田光軍.例談小學思品課堂設計[J].樂山教育,2017(4):24.
[2] 朱文霞.互動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旅游縱覽,2017(8):280.
[3] 鄭士國.淺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