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秋子
摘? 要:古詩文不僅語言優美、韻律獨特,且內涵深刻、意境深遠、富有哲理,對于小學生的文學素養及文學知識的提升具有重要教育意義,同時也能培養小學生感知、欣賞、審美能力以及人文精神,是中華文化傳承過程中的重點項目。緊隨著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進行,新課標對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提出了一些新的目標與要求,然而農村古詩詞的教學工作卻因為種種困難始終存在著一些問題。如何提升農村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水平,以及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已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方向之一。
關鍵詞:農村教學? 小學古詩文? 創造力? 培養路徑
隨著教育新課標的不斷改革創新,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農村地區的小學語文課堂中也占據了關鍵的地位,但如何在古詩文教學課堂中融入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仍是農村地區亟待解決的教學難題。對此,農村小學課堂教學應當充分考量實際情況,積極發展和推進古詩文的課程教學,構建創新型的古詩文教學模式,全面調動學生對古詩文的感情共鳴度和認知度,由此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古詩文教學價值功能發揮至最大化。
1? 當前農村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現狀分析
(1)學段意識匱乏,教學方法流于形式。
小學生的思維邏輯處于發展初期,對于事物的認知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來進行構建,當教學活動未能充分考慮到實際心理發展水平和認知發展水平時,就難以根據學生這一主體的特點做出有效的教學反應[1]。而目前農村地區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中,大多缺乏足夠的學段意識,即高年級與低年級所采用的教學模式基本一致,未根據學生學段的不同做出調整。針對低齡學習階段的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未能創造出有趣生動、高度積極性的語文教學課堂,使得大多數學生古詩詞內容的學習產生了厭學性質的恐懼心理和排斥情緒,學習積極性不高,對古詩詞內容理解不夠透徹。與此同時,隨著學生進入中高學段,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能力全面發展,但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并沒有做出針對性的調整和改善,忽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以不變的“串講古詩”教學模式組織課程,屬于“低就型”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效果較差。這一趨勢下,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無法得到激發,自然便難以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創造意識。
(2)情感要素欠缺,教學意境氛圍不足。
在小學語文教學目標中,聽音、拼讀、識字、書寫、作文是教學主要內容,其中尤以發展學生的語言系統和想象創造能力為主要目標。核心素養要求下,針對古詩文的教學工作不再僅僅停留于背誦與閱讀,諸多學校開始通過組織兒歌、童謠等及簡短易讀性強的古詩文的教學,培養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受古文語言的魅力[2]。但在實際教學開展當中,農村小學教師并未對學生在古詩詞賞析上的感情共鳴和意境體驗予以足夠重視,在課堂情景和環境設置上也存在創造性不足的情況,使教學重點更傾向于識字、寫字教學上,古詩文教學則變成枯燥乏味的古詩背誦課,不利于學生情感意識與創造意識的培養。
(3)評價模式單一,限制學生創造意識。
目前,農村小學古詩文教學仍然以單一的傳統評價模式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在古詩文方面的創造力發展。首先,語文古詩文課堂教學評價模式落后。大多數教師以教材作為課堂教學標準,通過大量理性的課堂講解分析完成古詩文教學,缺乏對課堂內容的延伸和拓展,必然使得學生想象力受到制約,學生對課堂內容的理解便隨之受到局限[3]。其次,課后作業和練習形式單一。語文教師針對古文課堂布置的作業通常以背誦、默寫、翻譯部分字句等方式開展,以填鴨式應試教育為目標,反復要求學生對內容機械記憶,缺乏對學生古詩文素質的培養和對創新能力的關注,難以使學生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發揮創造價值。再者,農村小學考試中,大多數卷面題目設置僅限于默寫、翻譯、基本背景信息等內容,缺乏對學生多方面的古文能力考核,教師在閱卷改評當中過度參照標準答案作為評分標準,這使得學生古文理解和創造能力、發散思維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制約。
2? 農村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學生創造力培養路徑
(1)加強誦讀教育,豐富古詩文學習形式。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邏輯思維不完全、語言表達能力未發達、注意力分散等特點,針對這些特點,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在古詩文教學當中充分調動課堂的積極性,積極探索多個教育方式促進實現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尤其要重視誦讀,由聲入形,在充分體悟古詩文情感的前提下展開后續學習。與此同時,教材編排的古詩教學內容貼近青少年生活,詩句優美易讀,多以童趣童真為主題,節奏明朗且形成較強記憶性,為小學生群體提供良好的閱讀和理解環境[4]。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教師可采用多種方式組織朗讀環節,例如:教師示范性朗誦、學生帶領性誦讀,節奏快慢地進行調整性閱讀;搭配上音樂或者肢體動作進行表演性閱讀,分成男女角色進行接力性閱讀;也可以進行全班性閱讀或者同學們輪流地競賽閱讀,等等。由此,學生可在反復誦讀中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中蘊含的情感,進而形成語感,自然成誦,更容易由主觀體驗感受詩中描寫的畫面,逐步激發想象力與創造力。
(2)巧設教學情境,引入古詩文情感要素。
在古詩文教學實際中,教師可設置多樣化的古詩課堂創設學習,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將課堂教學融入到古詩文的意境當中開展教學,促進學生對古文內容的理解和情感的領悟,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提升古文課堂的教學質量[5]。例如,通過語言文字、展示圖片、多媒體播放、情景表演等課堂活動環節渲染古詩詞的意境和感情氛圍,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例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課的教學中,可立足于其中好友惜別的立意,在教學操作中運用多媒體設備將詩內的景物逐一展示再現,讓學生如臨其境,在腦海中形成詩內描繪的臨別畫面,更能融入詩詞的優美傷感的意境當中。與此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享和回憶與親人朋友辭別的生活經歷,調動課堂的氛圍,使學生對古詩內容、作者感情、中心主旨產生一定的共鳴和體會。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充分發揮大腦中的表象儲備,有效地融入教師創設的課堂情景模式,深刻體會課文的感情內容和情景意境,從而達到激發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教學成效。
(3)設計多元評價,深化古詩文理解層次。
首先,作業設計形式必須多樣化。在完成古詩課堂學習后,教師可設計安排除默寫、翻譯外的多種形式的作業。例如,可以鼓勵學生根據古詩內容繪出對應的個性風景圖畫,圖畫內包含了詩內描繪的所有人物和景物,再以自己的圖畫內容為指導默背出古詩文,由此拓寬學生的創造空間;再如,將古詩改寫成現代文故事,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把古詩改編成現代文小故事,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其次,古詩檢測試題的答案要多元化。教師在測試評價中,不能以標準答案一概而論。以“渭城朝雨浥輕塵”一句為例,“浥”的課文注解為“濕潤”之意,大多數學生已對古詩理解足夠透徹,但卻有礙于表達能力的限制,給出了“打濕”“浸濕”等相近意思的答案。針對這類不影響整體立意的解讀情況,教師可對其予以鼓勵,對學生的創造行為表示肯定,使評價標準趨于多元。
3?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古詩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方法培養學生們對古詩文的意蘊理解,并在過程中注入創造力的培養元素,由此來建立一套更為完善的學習認知系統,完善農村地區語文教學框架,深化語言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 陳曉艷.在古詩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J].教育視界,2019(2):64-66.
[2] 柴曉燕.淺析小學古詩文教學策略應注意的問題[J].中國校外教育,2018(8):127.
[3] 楊云妹.探索多種渠道,激發學生古詩詞學習的興趣[J].華夏教師,2018(12):29-30.
[4] 黃綠鮮.小學古詩詞課外閱讀應注重序列化——以統編本一年級教學為例[J].語文建設,2018(14):27-29.
[5] 江愛麗.強化感悟體驗提升審美能力——淺讀小學古詩文審美教育教學[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9):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