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峰
摘 要:中國農產品貿易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油脂油料成為農產品進口的主要類型,也是全球重要的谷物進口國和糖類進口國,由于飼料生產需求,對玉米的替代性產品如木薯、高粱等產品進口大幅度增加。然而中國農業在海外投資過程,投資區域比較集中,投資主體是民營企業為主,投資領域以種植業為主,這些投資特點會加大農業投資風險且無法進入農業中上游產業鏈,也難以使中國農業資本融入全球農產品貿易體系。鑒于中國農產品貿易格局的變化及海外農業投資現狀,中國應該從短期、中期、長期三個方面做好對南美、中亞、東南亞及俄羅斯和東非的農業投資布局。為此,在投資區域選擇中要明確各地區的農業比較優勢,強化政府政策支持以及不斷深化與東道國企業和農業生產者的合作。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海外農業投資;區域布局;產業鏈
農產品貿易是平衡農業資源的重要方式之一。當前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民眾的膳食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糧食及主要農產品需求不斷上漲。同時,因國內的農業資源受限,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中國農產品的自給率有所下降,供需矛盾開始出現。這就導致了,一方面中國糧食產量從2003年以來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十五連增”,到2018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了7.6億噸;而另一方面,包括稻米、玉米、小麥等在內的主要糧食品種進口量大幅度增加,2003年這些主要糧食進口量為120萬噸,到2018年飆升到1.21億噸。由此看,在確保高效、持續利用好國內農業資源來提升糧食自給率和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還應該充分利用好海外農業資源,加大農業海外投資來滿足國內農產品市場需求。從實踐看,利用好海外農業資源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直接從農業發達國家進口農產品,二是在海外進行農業投資,獲取海外農業資源。從長遠看,第二種方式更為可行,也更加符合我國農業發展的長期戰略。如今在“一帶一路”戰略深入推進的情況下,中國要充分認知海外農業資源投資開發的重要性,根據全球農業資源布局特征以及中國農業投資方式,妥善選擇農業投資區域布局,進而確保中國的糧食安全。
一、中國農產品貿易格局的變化
(一)油脂油料進口持續增加
由于國內油脂油料產品供給不足,進口成為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基本方式。與玉米、水稻、土豆等糧食作物相比,油料作物不僅單產量較低,而且部分品種無法實施機械化耕作,如花生、油菜籽等,導致了生產效率較低。因此中國油料作物一直以來種植面積較少,產量也較低。自從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國的大豆、油菜籽等主要油料品種基本上是依靠進口,進口量在過去十多年時間內不斷增加。在2001年,中國油料產品的進口量是1340萬噸,到2018年增加到10189萬噸,其中大豆的進口量增加占到了絕大部分,2001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為1032萬噸,2018年為9741萬噸。在油脂產品方面,中國也是進口國家,從2009-2018年10年時間內,中國植物油進口量年均保持在1000萬噸,只有2016年為900萬噸;棕櫚油是植物油進口中的最大品種,占到了植物油進口量的60%左右。
(二)谷物進口波動增加
為了保障糧食特別是主糧的安全和農民種地積極性,從2004年開始我國對小麥、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實施最低保護價政策,實際上就是一種托市收購政策,對東北地區的玉米按照臨儲價格收購,其實這也是一種兜底收購。不僅如此,在2009年之前我國還對這三類主要糧食作物實施嚴格的進口配額制度,但由于最低保護價和進口配額制同時實施違背了WTO《補貼與反補貼協定》,被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訴諸到WTO,我國從2010年開始取消了進口配額制并對最低收購價進行改革。雖然我國采取了托市收購及進口配額,但由于這幾種糧食國家價格始終高于國際市場價格,2010年中國就從糧食凈出口國家變成了凈進口國家。2015年上述三種主糧(用于人類食用)凈進口量達到了1087.2萬噸,2018年下降到997.65萬噸,其中小麥的進口量在2015年為558.3萬噸,2018年則為458萬噸;玉米的進口量在2016年達到了最高點,約為541.2萬噸,2018年則降到了321.5萬噸。即便是2018年這幾種主糧的進口量有所下降,但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重要的糧食進口國之一。
(三)玉米替代產品進口增加
我國進口的玉米通常有以下幾種用途:一是用來作為糧食,二是用來作為動物飼料,三是用來作為生物燃料的原料。2015年我國人類食用的主糧進口量為1087.2萬噸,如果算上用于動物飼料原料的谷物進口總量則高達3219萬噸,可見用于動物飼料原料的糧食進口量超過人類食用的糧食進口量。到2018年中國谷物進口量有所下降,包括人類食用和動物飼料原料在內共計2345萬噸。由于國內玉米價格居高不下,而國際市場上玉米價格與高粱作物相比也比較高,很多飼料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開始進口大麥、高粱、木薯干等產品作為飼料用玉米替代產品。近些年來木薯干、木薯淀粉、高粱等進口量不斷增加,用于作為玉米及玉米淀粉的替代產品。2018年我國木薯產品進口量為798萬噸,其中木薯淀粉進口量為245萬噸,泰國、越南、緬甸等國家是中國木薯、高粱主要進口來源國。
(四)食糖主要依賴進口
我國的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和甜菜。過去10多年來因為甜菜的種植成本較高,且無法使用機械化操作,不僅導致生產效率下降,而且種植面積和產量也在不斷下降。而國內的甘蔗只能是在南方地區種植,對自然條件、產業管理等要求較高,且機械化水平一直不高,導致甘蔗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產量也沒有太大的增長,國內蔗糖價格要遠遠高于國際市場。2015年我國食糖進口量創歷史紀錄,達到了504.3萬噸,近幾年來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影響,食糖進口量有所下降,2018年降到了241.36萬噸,由此導致了國內食糖價格一路飆升。
二、中國農業海外投資的特點與問題
(一)特點
近些年來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中國農業“走出去”的步伐在加快,但總體看中國農業海外投資還是處于初級階段,不僅投資規模較小,也沒有形成完成的農業全程產業鏈??傮w看,我國農業海外投資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投資區域。截至到2018年底,中國在亞洲地區農業投資的存量為65.4億美元,占到了投資存量總量的49.1%;在大洋洲投資存量為25.4億美元,占投資存量總量的20.4%;在歐洲地區的投資存量為23.4億美元,占到了投資存量總量的18%;在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的農業投資存量分別為10.3億美元、3.9億美元和2億美元,比例分別為8%、3%和1.5%。亞洲地區和大洋洲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和地區是中國海外農業投資額比較高的區域,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在這些地區的投資額還會繼續增長。
2.投資主體。民營企業類型眾多,投資的靈活性更強。從法律意義上看,民營企業應該包括除了國有(集體所有)和國有控股之外的所有企業主體。按照商務部的統計數據,截至到2018年底,我國民營農業企業為921家,其中股份公司201家,占比21.8%;有限責任公司562家,占比61.1%;自然人獨資企業100家,占比10.9%;外商投資企業14家,占比1.5%,股份合作制企業6家,占比0.6%;其他企業38家,占比4.1%。民營農業企業在海外投資的最大優勢是投資、經營等方式靈活,也彌補了我國國有企在海外農業領域投資的不足。
3.投資領域。截至到2018年底,中國在種植領域的投資總金額為78億美元,占到了投資總額的57.6%,畜牧業投資為6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比例為4%,漁業領域的投資為7.2億美元,占到投資總額比例5.4%;農副產品及加工業領域的投資為3.9億美元,占投資總額比例3%;農業服務業投資總額為35.6億美元,占到投資比例26.3%。種植業作為投資的主要領域,2018年中國在海外農業企業投資的種植業,收獲的主糧產量,小麥大約50.1萬噸,水稻大約78.9萬噸,玉米大約100.9萬噸;收獲的經濟作物量,大豆107.7萬噸,棉花大約18.6萬噸,天然橡膠大約28.9萬噸,油棕大約25.8萬噸,甘蔗大約207.6萬噸;畜牧業產品分別是乳制品大約13.9萬噸,牛肉大約58.1萬噸,禽肉大約24.6萬噸。
(二)問題
1.單個投資項目規模小。因民營企業是中國農業海外投資的主體力量,民營企業整體資金實力不如國有企業,導致單個導致項目的規模小。截至到2018年底,中國海外農業投資項目平均投資額為1642萬美元,但投資額在400萬美元以下的占到了66.2%。正是因為如此,中國農業海外投資難以形成規模優勢,風險抵抗能力不足。
2.投資產業鏈較為低端。因中國農業海外投資集中于種植業和農業服務業領域,大部分的資產是固定在種植鏈或養殖鏈,無法參與農業上游產業鏈,也無法在上下游產業鏈之間形成銜接,因此無法掌控農產品的定價權,在國際農產品銷售及流通領域缺乏話語權。
3.投資領域過于集中。從投資區域看,亞洲地區是主要區域,且多集中在東盟國家,在歐洲的農業投資50%以上集中在俄羅斯。顯然,在中國農業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在海外農業投資是尋求資源平衡的方式。但因農業投資周期長、回報率不高,容易受自然和市場因素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無疑會加大海外投資風險。
三、基于中國農產品貿易變化的海外農業投資區域布局
農產品關系到人類生存,在“一帶一路”戰略中有著特殊的作用。按照全球農業資源的分布狀況、農產品貿易格局、各區域的農業比較優勢,全球有8個區域是農業投資的重點地區。具體而言:第一,北美的“糧油肉”產區,分布于美國及加拿大平原;第二,南美的“糧棉油糖肉”產區,集中于巴西亞馬孫地區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第三,中亞糧倉,集中于中亞五國;第四,東歐糧油產區,集中于烏克蘭、俄羅斯平原及法國部分地區;第五,湄公河產量區,分布于越南、泰國及緬甸;第六,東非糧倉,分布于東非大裂谷帶湖區、東非高原,包括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國家;第七,大洋洲的糧油肉奶產區,集中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第八,東南亞的糧油產區,以印尼和馬來西亞為主。因此對中國企業而言,在海外農業投資中,區域布局可以從短、中、長期三個角度來進行針對性布局。
(一)短期布局
就短期而言,中國企業要加大對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國家的農業投資。巴西擁有全球3.88億公頃的良田,尚有9000萬公頃的土地未被開發,是全球重要的農牧業大國;阿根廷可耕土地面達到了4000萬公頃,草場面積超過了1億公頃,是全球大豆種植和出口第一大國。隨著中國農產品需求的不斷增加,南美兩國應該作為中國農業企業短期內投資的重點區域,應該加大對這兩國的大豆、甘蔗、玉米、畜牧產品的投資力度,保障中國這些產品有著穩定的進口來源。
(二)中期布局
從中期看,中國企業應該加大對中亞、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中東歐、東南亞等地區的農業投資。這些地區農業資源極為豐富,但當前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農業市場不太發達,可以作為中期投資的選項??傮w看,這些區域未來農業投資潛力巨大。中亞地區是前蘇聯的“糧倉”,小麥、畜牧產品是其優勢產品,且與中國接壤,有多個陸路口岸。俄羅斯的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與中國東北地區農業合作歷史較長,雙方合作基礎較好,可以繼續加大對這些地區的農業投資,強化雙方的互補優勢。東南亞各國是全球重要的水稻生產區,其中泰國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每年的出口量占到了全球稻米出口的20%,越南是全球第二大稻米出口國,出口量占到了全球的10.5%,印尼是全球最大的棕櫚油出口國,棕櫚資源極為豐富。因此,從中期目標看,中國要加強對這些地區的農業布局,有針對性地加大中國短缺農產品的投資,逐步布局全程化產業鏈。
(三)遠期布局
從遠期而言,中國要加大對東非地區的農業投資。東非共有12個國家,其中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等國的農業基礎較好,開發潛力巨大。東非地區可耕土地面積達到了7000萬公頃,東非高原的草原面積超過3億公頃,而且這些國家水資源也比較豐富,加上廉價的勞動力,是未來農業投資的理想場所。
四、基于農產品貿易格局變化背景下中國農業海外投資策略建議
(一)強化比較優勢投資國家的針對性
巴西、阿根廷是全球重要的大豆和豆油產區,中國企業在巴西和阿根廷的投資,應該以大豆種植、豆油生產為主,做好生產鏈的對接,降低投資成本。印尼、馬來西亞是棕櫚油的主要產區,也是中國棕櫚油的主要進口國家,中國企業在這兩個國家的投資應該以棕櫚種植及油料生產為主,并做好相關的期貨期權交易,盡量分散投資風險。俄羅斯、中亞各國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區域,中國企業在這些國家農業投資不斷加大,未來應該選擇油菜籽、小麥、葵花籽等品種的投資,并做好風險應對。東非是棕櫚油、芝麻等油脂油料產品的重要產區,中國企業也可以有針對性地在這個地區加強相應的投資,但要充分考慮政治經濟風險和物流成本。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中國農業海外投資的主體是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投資力度不大。在最近幾年的海外投資中,中糧集團并購荷蘭尼德拉公司是國有企業為數不多的投資項目。其他的農業投資基本上是企業的個體行為,缺乏國家長遠的投資戰略支持。海外農業投資的風險控制復雜,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是很難在一個國家形成區域農業開發掌控力,由此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主體應該加大對海外農業投資的支持,鼓勵企業采用多種形式的融資擔保,不斷創新金融產品來適應農業投資的需求。國家除了要支持大型中央企業海外農業投資之外,對地方國有企業,如光明、伊利、京糧,以及部分省市的農墾企業、大型民營農業集團如新希望集團、天津聚龍等,也應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利用這些不同企業的特點及投資長處,在重點區域加強不同投資類型及項目的布局,強化生產、加工、貿易全程產業鏈布局。
(三)構建“訂單+農戶”投資模式
國際農業跨國企業在海外農業投資過程中,一般采用的是“訂單+農戶”的模式,以技術、資金、貿易及流通等環節來掌控初級農業資源,進而強化自身在全程產業鏈中的主導權。而中國農業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側重于種植業的投資,傾向于在農業產業鏈下游布局。這不僅會加大投資風險,而且還無法取得中上游產業鏈的話語權。中國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大國,也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在海外農業投資布局中不僅要掌控種植業,確保能夠獲取初級農業資源,還應該加大中上有產業鏈的投資,應該加大海外并購力度,實現資源整合,擴大規模經營優勢。此外,還應該運用“公司+農戶”的形式,與東道國的農業企業和生產者加強合作,通過為其提供技術、農資、資金、人力培訓等服務,深度參與到東道國的農產品收購、加工、存儲等環節,進而在這個基礎上將中國農業資本納入到全球貿易鏈中,不斷提升海外農業投資對全球農產品市場的控制力。
參考文獻:
[1] 賈盼娜,劉愛民等. 中國農產品貿易格局變化及海外農業資源利用對策[J]. 自然資源學報,2019(7):1357-1364.
[2] 卞靖. 國際重要農產品貿易格局變化及應對思路研究[J]. 宏觀經濟研究,2019(4):116-129.
[3] 周曙東,鄭建,盧祥. 中美貿易爭端對中國主要農業產業部門的影響[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130-141.
[4] 李娜. “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農業企業品牌戰略發展模式研究[J]. 農業經濟,2019(2):114-116.
[5] 吳培,李哲敏. 中國農業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研究及展望——基于IDP理論和ARIMA模型[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9(5):120-124.
[6] 張帥. “走出去”戰略提出以來的中國農業外交——核心特征、機制創新與戰略塑造[J]. 國際展望,2019(5):94-115.
[7] 白楊. 中美貿易戰對中國大豆進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J]. 北方經貿,2019(1):33-39.
[8] 姜曄,茹蕾等.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東盟農業投資合作特點與展望[J]. 世界農業,2019(6):12-16.
[9] 韓紀琴,李佳玉. 東非3國農業科研體系建設研究——基于農業科研組織、農業科研資金和農業人才培養視角[J]. 世界農業,2019(4):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