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兵兵 王金星 毛曉梅 房偉平
摘要? ? 長興縣結合自身實際和發展趨勢形成了商品蔬菜、優質茶葉、名優水果、特種水產、現代畜牧等特色農業產業。本文闡述了長興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剖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成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旨在為長興縣農業產業生態優質高效發展提供科學參考。
關鍵詞? ? 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對策;浙江長興
中圖分類號? ? S571.1?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20)08-0243-0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改革開放以來,長興縣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業對其他產業的基礎支撐作用日益明顯。農業生產為滿足人民需求、保持經濟社會穩定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從長興縣整體農業發展來看,并未從根本上擺脫傳統農業經營方式,農業科技的普及率和農業生產經營效率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特別是農業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農民的積極性,所有這些都需要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取得突破。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實施農村振興戰略,并將該戰略提升到戰略高度,作為“七大戰略”之一被列入黨章中,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帶來了歷史機遇。因此,面對新的任務和挑戰,深入調查分析長興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剖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為長興縣農業產業生態優質高效發展提供參考。
1? ? 發展現狀
長興縣是農業大縣,農業物產極其豐富,被譽為“杭嘉湖平原的魚米之鄉、絲綢之府”。近年來,長興縣委、縣政府持續優化產業布局、提升產業水平、建設規模基地、提高科技含量,推動全縣形成了較完善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1.1? ? 商品蔬菜種植產業
2018年底,長興縣商品蔬菜播種面積達13 536 hm2,產量36.78萬t,銷售產值8.38億元。長興縣種植的蔬菜種類比較多,包括根菜類、茄果類、豆類、葉菜類、瓜類等,其中面積較大、形成優勢產業的蔬菜有蘆筍。蘆筍生產主要分布在和平、呂山、虹星橋等鄉鎮,全部是設施大棚生產,2018年設施蘆筍面積805 hm2,總產量1.95萬t,總產值1.85億元,主栽品種以格蘭德、阿特拉斯等美國蘆筍品種為主,產品訂單式銷售覆蓋杭州、上海、南京等地。2017年成立的長興縣蘆筍產業農合聯,53家會員單位抱團取暖,構建供銷服務體系,解決融資難題,進一步促進了蘆筍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也對長興蔬菜產業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當前,蔬菜產業主要采取“企業+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
1.2? ? 優質茶葉種植產業
近年來,通過政策激勵和市場驅動,長興茶產業種植面積、產量和產值持續增長,已成為當地特色主導產業之一。2018年全縣15個產茶鄉鎮,茶園種植總面積達7 725 hm2,其中采摘面積7 556 hm2,占茶園總面積的97.81%;全年茶葉總產量5 044 t,其中春茶2 059 t、夏茶2 071 t、秋茶914 t,總產值5.29億元。茶葉加工企業不斷增加,現有規模以上茶葉加工企業58家,其中20家是縣級以上茶產業龍頭企業,浙江茶乾坤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在新三板上市,屬全省首家上市茶葉企業。長興紫筍茶因《茶經》中“紫者上,筍者上”而得名,現已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并被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授予“中華文化名茶”稱號。茶葉產業已成為長興現代農業的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1.3? ? 名優水果種植產業
截至2018年底,長興縣水果總面積6 662 hm2,水果總產量12.71萬t,總產值5.49億元。其中,葡萄栽培面積最大,為2 411 hm2,主要種植品種有藤稔、美人指、夏黑、陽光玫瑰、無核四號等;其次是楊梅,面積達1 212 hm2,主要種植品種有東魁、黑炭等;桃種植面積850 hm2,以水蜜桃、黃桃、油桃為主。目前,全縣已經形成了葡萄、楊梅、桃子三大產業(4 473 hm2)和以蜜梨、草莓為重點的新興特色名優水果產業,打造了“長興”葡萄、“渚山”楊梅、“城山溝”水蜜桃、“韋山”蜜梨等特色精品水果品牌,在本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1.4? ? 特種水產養殖產業
長興縣是浙江省漁業重點縣,池塘養殖面積4 800 hm2,2018年水產品總產量約6.09萬t,實現漁業產值8.15億元。建成1個以漁業為主的省級現代農業綜合區、4個省級漁業主導產業示范區、10個省級特色漁業精品園,形成了東部以洪橋鎮淡水蝦蟹,西部以林城鎮、泗安鎮特種魚類,南部以和平鎮、虹星橋鎮生態鱉和特種魚類的特種水產養殖集聚區。主導產品河蟹面積666.7 hm2、青蝦面積1 866.7 hm2。制定河蟹、青蝦、生態鱉等3個地方標準,大力推廣標準化養殖技術,開展無公害水產品認證1 866.7 hm2,2018年長興漁業標準化率達到66.32%。開展漁業綠色示范創建,長興獲批創建省級漁業轉型先行區和省級健康養殖示范縣,全球第一家BAP認證的河蟹養殖企業落戶長興縣洪橋鎮,成功創建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場7家、省級健康養殖示范場9家,6家企業被授于省級規模化繁育基地,2個鄉鎮和4家龜鱉養殖場分別獲評市級標準化龜鱉養殖示范鄉鎮和示范場。
1.5? ? 現代畜牧養殖產業
近年來,長興縣委、縣政府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按照“調結構、轉方式、保生態、促增收”的發展思路,調減生豬、水禽等傳統產業,大力發展湖羊、蜜蜂等特色產業。2018年,全縣年出欄生豬5.7萬頭、湖羊7.7萬只、家禽317.6萬羽、蜜蜂產量517 t,實現畜牧業產值2.82億元。全縣畜禽規模化養殖場達45個,其中存欄千只以上規模羊場13個,存欄200頭規模豬場21個,存欄萬羽以上規模家禽場11個,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75.9%。創建國家級標準化養殖示范場5個、省級美麗生態牧場16個;培育種羊場5個,建成年屠宰量10萬只的精深加工項目1個。主產區呂山鄉先后被授予“浙江省湖羊之鄉”“中國湖羊美食名鄉”“浙江省特色農業強鎮”等多項榮譽稱號,“呂山湖羊”榮獲全國“十大魅力農產品”稱號,長興湖羊在全國的知名度不斷提高。
2? ?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 市場問題
長興農業雖然名氣大,但從農民到企業、從政府到社會,對農業品牌價值的認識還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生產、輕宣傳的現象。全縣擁有市級以上農業品牌137個,“三品”認證達到920個,但多數品牌創而不用,對品牌進行宣傳推廣缺乏持續性。各級黨委、政府對培育、支持和保護農業品牌的重視程度亟待加強。全社會也缺乏對農產品品牌的關注、重視和認同,農產品優質優價的社會氛圍尚待形成。同時,銷售模式仍以走批發市場為主,農產品電商等新型營銷形式發展滯緩,農產品初級加工、精深加工及圍繞旅游、電商等進行產品開發嚴重不足,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發展需求[1-2]。
2.2? ? 保障問題
目前,農業發展保障體系還比較脆弱,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雖然有了較快發展,但由于農業產業抗風險能力還比較弱,一旦發生動植物重大疫病、自然災害等情況,就會造成意想不到的損害。各類疫病、災害已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雖已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扶持力度還不夠大,種類還不夠多,且損失評估辦法和評估標準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2.3? ? 制度問題
由于受農業設施用地審批條件限制,許多農業主導產業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及農業企業的生產管理用房、產品分級場地、產品初級加工車間、稻谷烘干場地等設施無法建設,特別是一些農旅融合項目在用地指標審批上困難重重,嚴重制約了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此外,農業經營主體所投資形成的固定資產在流轉的土地上,一旦土地承包經營權到期而不能續包,變現處置十分困難,其相關財產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更無法像工業企業的土地廠房一樣實現保值增值。由此可見,相關制度問題急需破解[3-4]。
2.4? ? 從業人員問題
農村人口和勞動力的流失,人口老齡化和村莊空洞化問題越來越突出,新一代農民通常不愿在農村地區工作。根據2016年長興縣第三次農業普查情況顯示,全縣農業生產經營總人數7萬人,其中55歲以上的占比45%,而35歲以下的僅為7%;從受教育程度上看,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從業者占比僅為1.4%。由此可見,農村發展的人氣有所下降,“誰來種地、怎樣種地、如何種好地”成為現實問題。
3? ? 對策
3.1? ? 突出“一個引領”
以“品牌強農”這個龍頭為引領,全力打造區域公共品牌。一是創品牌。圍繞長興縣的生態資源、農耕文化、產業優勢,對品牌命名、品牌定位、發展理念、標識系統、傳播推廣等進行系統策劃,打造一個全域化、全品類、全產業鏈的縣域公用品牌,以母子品牌的形式對現有品牌進行整合,由政府背書,以統一形象將長興農產品推向市場。二是強宣傳。積極舉辦農事節慶、品牌大會、品牌論壇及品牌推介會等活動,借助電視、報紙、網站及社交媒體等各方力量進行全方位、立體式、持續性的品牌推介。三是促營銷。探索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銷售新模式。
3.2? ? 加強“兩個結合”
3.2.1? ? 結合融合化發展。大力推進農業與加工流通、休閑旅游、文化體育、科技教育、健康養生和電子商務等產業深度融合,是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一是對接龍頭項目。充分承接“龍之夢”項目溢出效應,進一步加強謀劃、精心布局,構建以“龍之夢”項目為引領,帶動全縣農村一、二、三產大融合、大發展的格局。二是加強分工協作。引導從事產業發展、加工流通、鄉村旅游等不同類型的經營主體,按照自身發展實際,發揮各自專長,通過分工協作,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共同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鏈。三是積極落實政策。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為產業融合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在關鍵設施上,當前應加快推進農村信息網絡建設、基站升級;加大對于倉儲物流、農村電子商務智能終端、節能環保、農業機械等設備購置以及鄉村休閑農業設施改造等財政補貼力度,以改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條件。在經濟政策上,當前應出臺財政支持政策,設立財政專項,建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基金,對發揮引領作用大、創新創業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給予基金支持。
3.2.2? ? 結合電商化發展。農業電子商務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農業產業管理的商業活動,是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載體,也是改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目前,長興縣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難點和重點都在于生鮮農產品電商化發展。一是搭建平臺。依托縣農合聯,打造農產品公共品牌APP、微商銷售系統,在天貓、京東等知名第三方平臺開設旗艦店,組建專業營銷公司,并積極拓展線上服務、線下體驗的新零售模式,全方位建設電商發展平臺。二是完善配套。依托新農都農產品物流中心、南太湖物流園區等平臺,組建產品配送中心,與順豐快遞等第三方物流合作,配套先進的農產品分揀、加工、冷鏈倉儲等設備,保障農產品上行暢通。三是協同發展。農產品電商化離不開品牌化,品牌化為電商化注入了發展活力;電商化營銷帶給品牌的不僅是產品銷售,更是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快速提升,兩者相輔相成,必須協同推進[5]。
3.3? ? 健全“三個體系”
3.3.1? ? 標準化生產體系。要生產出優質農產品,必須實行標準化生產,這也是實現品牌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一是高起點定標健全標準體系。全面梳理和確定長興縣特色農產品及加工產品名錄,進行組團分類,每個類別要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對照出口農產品等更高的質量要求,在產品生產環境、技術管理、加工過程、貯運操作、品牌營銷、文化內涵及數據收集等領域制定公共品牌的產品標準。二是大力度推廣。全力推廣標準化生產,率先建立一批公共品牌標準化生產示范園區、示范企業、示范合作社、示范戶。三是全方位監管。實行權威認證,對于經營主體按標準化組織生產的農產品及加工產品,由第三方權威認證機構進行認證,通過認證的授予公共品牌使用權;實行全程追溯,引入全球統一標識系統,利用全球編碼系統GS1開展全過程追溯,重點是要建立農產品生產檔案, 做好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各個環節的記錄, 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標識和登記制度, 提高問題農產品的可追溯能力。實行動態監管,依托長興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對被授予公共品牌使用權的經營主體加強日常監測和監管,對生產操作不規范、產品檢測不合格的主體取消品牌授權[6-7]。
3.3.2? ? 風險保障體系。增強抵御自然風險能力,已經成為促進農業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迫切任務。一是增強經營主體的抗風險意識。通過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加大政策扶持、強化工作考核等措施,指導經營主體在生產過程中如何防范自然風險、如何開展災后自救,宣傳農業政策性保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不斷提高農業政策性保險的覆蓋面。進一步優化調整現有險種,針對農業大棚設施保險、蘆筍價格指數保險等經營主體參保意愿不高的險種,要從讓利于民角度出發,進一步調整優化保險條款,實行階梯式保費優惠,吸引更多主體參保;切實加大創新力度,結合不同經營主體的生產實際,積極推出新險種,探索個性化、定制化保險新模式,以滿足不同層面的保險需求。三是探索設立農業產業發展風險互助基金。依托長興縣特色產業農合聯,有條件地探索成立產業發展風險互助基金,在本產業經營主體發生較大的不可抗拒自然風險并造成重大損失時,給予及時救助。
3.3.3? ? 科技人才支撐體系。農業產業發展要實現轉型提升,科技是第一推動力,人才是關鍵因素。一是加快科技創新。進一步深化縣校合作,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和攻關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重點在農業種子種苗等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大力引進和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加快推進“機器換人”“設施換地”,大力發展智慧農業。二是加大人才培育。以培養懂農業、興農村、愛農民的新三農人才為核心,加大職業農民、創業農民和產業農民培育力度,發展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要將培養農業產業接班人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盡快改變農業弱勢、低效的現狀,通過示范引領、專項培育、政策扶持等措施,培養和吸引一批學歷高、能力強的有志青年,扎根農村、發展農業,真正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8]。
4? ? 參考文獻
[1] 王詩涵,張學文,劉梓健.桑植縣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13):516-526.
[2] 毛曉梅,葉飛華,薛美琴,等.長興縣蓮藕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10):1682-1685.
[3] 王輝,龔淑英,李淦成.長興縣茶產業發展優勢、經驗和轉型升級對策[J].茶業通報,2011,33(3):111-114.
[4] 李萌.濰坊市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建議[J].農業科技通訊,2018(6):7-11.
[5] 吳厚明.長興縣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與思考[J].農業經濟,2015(6):64-66.
[6] 王偉.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以湖南省郴州市為例[J].湘南學院學報,2019,40(4):1-5.
[7] 蘇仕誠.西充縣農業電子商務發展對策分析[J].糧食科技與經濟,2019(9):140-141.
[8] 吳夢玲,楊孔,白雪,等.四川藏雞品種標準化初步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11(1):32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