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雨秋 張俊程 旦智宇
摘要:八音坐唱是布依族的民族瑰寶,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與內涵。其傳播與發展對布依族有著重要的文化傳承作用。本文擬從新媒體時代背景出發,針對八音坐唱的文化內涵與發展現狀,提出在新媒體背景下傳播與發展的策略,為八音坐唱的傳承提出新的視角。
關鍵詞:新媒體;八音坐唱;布依族;傳播
一、布依八音簡介
布依八音是流傳于黔西南州冊亨縣、安龍縣、興義市南盤江沿岸布依族聚居村寨,在婚禮、祝壽、新居志喜等喜慶禮俗場合中運用的一種禮俗用樂。因其由牛骨胡、葫蘆胡、刺鼓、簫筒、小馬鑼、小镲、包包鑼和月琴八種樂器演奏,并用布依語進行說唱,所以當地人都稱其為“八音”。在20世紀80年代,為了區別于其他民族,《曲藝音樂集成》的資料采集工作者在“八音”前冠以“布依族”三字,又因其主要以坐唱的方式進行,所以叫它“布依族八音坐唱”。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貴州省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首部曲藝名作。
二、布依八音坐唱的特點
(一)演奏樂器簡樸。傳統布依八音的樂器有牛骨胡、葫蘆胡、刺鼓、簫筒、小馬鑼、小镲、包包鑼和月琴八種樂器。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民族的開放,八音坐唱原有的演奏的樂器也在隨之增加,除了嗩吶,還有別具布依特色的民族樂器勒尤。這些演奏樂器都是就地取材,以崩、泡桐樹、牛角、青蛙皮等為原材料,演奏者親手制作。
(二)演出儀式固定。布依八音又被稱為“八音坐唱”,這—命名也蘊含其固定的演出方式——以“坐唱”為主?!闱闆r下,演出隊伍8至14人不等,有較為固定的演出服裝,演奏者一般身穿藍色鑲白邊的布依族服裝,深色上衣,淺色褲子,女子佩青色頭巾,裹成牛頭帕,男子著藍白花紋頭巾。演出時,樂器的演者也是表演者,邊彈邊唱,演唱時,男藝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則在原調上進行演唱,這樣不僅可以產生強烈的音高和音色對比,還能增加演唱的情趣。演唱的語言為“雙語”,在布依族地區用布依語,在漢民族和其他民族雜居區就用漢語。
(三)演唱內容通俗。布依八音坐唱作為一種產生于民間的文化藝術,其表演名曲目《賀壽堂》《福滿堂》《來去來》等內容,都是布依人婚喪嫁娶之時進行演奏,演唱的內容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主要取材于布依民間傳頌口頭文學,民間說唱。這些曲目從內容而言其實都是對布依人生活的概括,演唱內容通俗易懂。
(四)演唱方式靈活。布依八音曲調是固定的,但是唱詞是靈活的,無論是在田間勞作的農夫,還是在家里織布紡線的婦女,又或是在樹邊、河邊幽會的青年男女,都可以根據曲調即興發揮,將自己的心情放^曲調里進行說唱。
三、布依八音坐唱的文化內涵
(一)曲藝文化?!鞍艘糇弊鳛橐环N曲藝文化,與戲曲文化密不可分?!鞍艘粢詮棾獮闋I業之一種,所唱生、旦、凈、丑諸戲曲,不化妝……”(據《清稗類鈔》)??梢?,它在發展過程中借鑒了我國的傳統戲曲文化,將生、旦、凈、丑的角色分類應用于“布依八音”的演出中,豐富了“布依八音”的表現形式。
(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指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八音坐唱是布依族特有的民俗藝術形式,生動展現了布依族的民族傳承與風俗,演唱內容里加入了民族民間傳統節日、婚喪、嫁娶以及壽慶、建房等民俗喜慶活動內容,極具地方色彩。代表曲目《布依婚俗》《賀喜堂》《迎客調》《敬酒調》《拜堂調》等大多數都來自布依族民間的口頭文學或者民間音樂,充滿了民俗風味。
(三)民族文化。八音坐唱在演奏樂器、演奏內容、表演形式、演出服飾等方面充滿了鮮明的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四、布依八音的發展現狀
(一)傳承人才的缺失。當前,黔西南州八音坐唱的傳承人普遍“高齡化”,且不少體弱多病,大多是以在家務農為主,而且民族地區許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沒有時間學習與傳承八音坐唱,而許多學生又因對八音坐唱缺少深入的認識導致缺乏學習的熱情與興趣,所以不愿學習,不愿傳承。這就導致現在能聽懂本民族音樂的人越來越少,使得布依八音的傳承缺少了最為關鍵的人才保證。
(二)傳播渠道的單一。布依八音作為地方民族文化,其傳播渠道主要為外來旅游者進入布依族地區現場聆聽,或者因事而進行的舞臺表演。沒有針對八音坐唱這一非遺的專業宣傳,以讓更多的人員了解八音藝術的魅力和內涵。
(三)表演地域的局限。在布依族地區,每逢重大節日和布依族的婚喪嫁娶等喜事,都少不了“八音”活動。但是正是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以“坐唱”為主,也局限了其表演的地域空間。
(四)民族自信的缺乏。隨著社會的發展,布依族地區的人員流動頻繁,大量非布依族人員進入布依族村寨,使得以往有著濃厚布依文化的村寨越來越多地接觸到現代社會的習俗。再加上現在網絡的普及與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曾經較為閉塞的民族地區的人,尤其是年輕一代接觸較多的漢族文化,在漢文化的沖擊下,布依族地區的年輕一代認為八音坐唱缺乏時尚與潮流,這使得隨著民族環境生態的變化導致對本民族文化缺乏自信。
五、布依八音坐唱傳播與發展
(一)利用新媒體技術建設非遺數字博物館。2018年6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啟動實施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改版工作,該網站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信息發布的重要窗口。興義市政府可以借鑒此法,建設一個讓公眾了解學習“八音坐唱”的數字博物館。利用新媒體多媒體融合的特點,將網站的建設從欄目架構、頁面視覺設計、多媒體資源展示上形成多媒體、多形式、全方位、立體化的傳播樣態,為廣大公眾提供更多優質信息和資源。
(二)利用社交媒體拓寬傳播范圍,提升影響力?,F代社會,社交媒體已經融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大家的日常交流,獲取信息,傳播知識更多地依賴于社會媒體的頻繁使用。因此,對于“八音坐唱”等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應該大力借助社交媒體,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和抖音、快閃等短視頻APP。將八音坐唱的表演視頻通過這些平臺進行播放,可以大大增強八音坐唱在公眾心中的印象,留有持久的影響力。
(三)利用智媒體技術提升公眾參與感和體驗感。八音坐唱使用的樂器對于很多布依族以外的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很多人并未真切感受過每一種樂器所發出的聲音以及使用的方式。因此,可以通過虛擬AR與VR技術,模擬出每一種樂器,通過智媒體技術,打破空間上的限制,讓公眾可以接觸并感受其魅力。
六、結語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與生活中形成的獨特的精神財富,是布依族特有的文化資源,體現了布依族人民的藝術天賦、美學思想、文化特質和創造精神。因此,在當代八音坐唱的傳播與傳承面臨嚴重困境之時,利用新媒體環境下全方位、多元化的技術進行傳播與傳承具有深遠意義。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