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開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打破了人們平靜的生活。從醫護人員到企業經營者,再到民警、教師……各行各業,千千萬萬的普通人,投入到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
統籌調配/情緒調控/參與感
為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武漢分別用10天、12天建起火神山、雷神山兩座醫院。建造期間,兩處施工現場都開通了24小時的直播鏈接,于是無數網友成了“網上包工頭”,開啟了“云監工”模式。
在看直播的同時,網友們還給工地上的設備起了不少可愛的外號,并為它們“瘋狂打call”:跑來跑去的叉車叫“叉醬”,混凝土攪拌車叫“嘔泥醬”,高層吊車叫“送高宗”,電焊工作組叫“焊舞帝”,兩輛不停工作的藍色挖掘機則叫“藍忘機”……
@Yms2008:在這樣的工程量、工期要求下,再加上防疫需求、春節假期等多重因素,調配各方資源、保質保量按期完工的難度非常大。
@luforever:名為“監督”,實則是“激勵”。幫不上忙的網友,用特殊的方式為工地上的設備、工人“打call”,增強了參與感,也算是疫情期間的一種自我心理調節。
語言表達/傳統文化
情感共鳴/文字的力量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同氣連枝,共盼春來。”
這些句子不是來自中國詩詞大會的現場,而是印在從日本運往中國各地的抗疫物資的包裝箱上。這些既貼切又充滿了古詩詞韻味的文案,漂洋過海,隨著抗疫物資一起抵達。
@Missy君:中文的力量太強大了,能瞬間拉近彼此的距離。
@Arielpapa:日本友人援引古詩詞能讓我們獲得情感共鳴,增進兩國友誼,但簡簡單單的一句“中國加油”“武漢加油”,直白,接地氣,也很好。
@我是老楊-:古典詩詞很美,基層農村社區那些“媽媽喊你戴口罩”式的通俗易懂的橫幅也很親切。不同的語言環境說不同的話,這才是中文的魅力。

平凡與不凡/犧牲/敬業精神
來自江蘇的一對夫妻,妻子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隔離病房的護士,十幾天沒回家了,丈夫是交警大隊民警,在疫情查控點也已經連續工作了十幾天。
2020年2月11日早晨,兩人在醫院隔離病房大樓內外隔著玻璃打電話,匆匆見上了一面。
@tutubar1016:和平年代,他們是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里的英雄。
@大口大口:這是疫情之下無數普通人的堅持,雖是職責所在,卻也足夠偉大。
轉型/變通/社會責任/眼下與長遠
據報道,截至2020年2月9日,全國共有3000余家家紡、母嬰用品生產企業決定“不務正業”,暫停原本的生產計劃,改造、增設生產線,轉為生產口罩和防護服等疫情防控所急需的物資,并交由政府統一調配,以補上需求缺口。
@副廚魚小呆:看到央視報道,山東的一家服裝廠臨時從海外進口壓條機生產口罩,工人24小時兩班倒,行政人員也被抽調去做質檢,生產過程中多次改進工藝,保證產品質量。畫面里,所有人的神情和勁頭,讓人覺得他們身上都發著光。
@胡南方:特殊時期能果斷轉型的企業都很有魄力,但術業有專攻,等疫情穩定下來,還得深耕各自擅長的領域,謀求長遠發展。
圖/燒餅漫畫
形式與內容/儀式感
心理暗示/自我約束力
疫情期間,各地的中小學都推遲了開學時間,以上網課的形式開展在線教學。
2020年2月17日,河北石家莊市第一中學發通知要求學生在家的作息時間和在校時相同,同時要求學生著校服上課、老師穿正裝教學。學校高三年級主任稱,這樣能提高學生上課時的專注度,同時增強集體榮譽感。
@云飛揚yoyo:我只有穿上了運動裝才會認真做運動。強調儀式感,是一種心理暗示,有利于提高專注度。
@YaYa是王藝霏:對自覺的人來說,穿什么都一樣。只要穿戴整齊就好,沒必要都穿校服。
@還是要改個名字:挺好的,在家上課時的注意力集中度肯定和在學校時不能比。雖然一定有不穿校服也能認真聽課的同學,但這樣的規定考慮的是多數學生的情況。
數據
疫情期間,約75%的網民下載了新的手機應用。
在接受調查的網民中,有28.2%的人為及時掌握疫情最新進展、了解相關政策,下載了新聞資訊類、工具類等用于查詢疫情的App。這是疫情期間新增下載量最多的手機應用類型。
游戲、短視頻和綜合視頻類App分列新增下載量排行榜的第2—4位,體現了在無法外出的情況下,人們居家娛樂需求激增的狀況。而學校延遲開學,也使得在線教育類App獲得一定的新增下載量。生鮮采購類App因出行困難也成為人們獲取生鮮類物品的重要途徑,排在新增下載量排行榜的第7位。

數據來源:企鵝智庫

“很多企業家總希望捐點東西,但其實給正在接受隔離觀察的員工發工資,讓員工在隔離點或者家里上班,就是對社會做了重大貢獻。”
2020年2月6日,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各司其職/社會分工/社會責任
@閱讀月亮:大實話!疫情之下,人人各司其職,做好自己該做的,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科技發明/供需關系/產業革新
2020年2月19日傍晚,湖北宜昌市第二人民醫院擴建工程的電梯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改造。改造后的電梯具備聲控功能,醫護人員只需口頭報出樓層,就能抵達目的地,避免了手指與電梯按鈕的接觸。
據悉,這項技術是由曾榮獲“上海工匠”稱號的電梯工程師潘阿鎖帶領的研發團隊開發的。他們在之前的研究基礎上,只用了半個月就完成了設備研發。
@小李哥:最好的發明,總是在人們最需要的時候出現。
@婉瑩寶寶:各行各業都在積極主動地尋找辦法對抗疫情,一切都會朝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