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是下消化道常見的良性腫瘤,其中的腺瘤性息肉癌變率非常高,成為影響人們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1,2]。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大腸息肉患者越來越多,而且呈現低齡化趨勢,尤其在經濟發達地區已經成為發病率最高的消化道疾病[3,4]。研究表明[5,6],結腸鏡下及時切除腺瘤性息肉以及進一步開展密切隨訪,可有效阻止腺瘤性息肉癌變的演化過程,明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
目前,許多歐美國家都制定了結腸鏡隨訪指南,而我國尚未根據自身人口特點制定結腸鏡隨訪指南,有關結腸息肉切除術后的隨訪研究也是很少。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消化內鏡中心結腸息肉切除患者的隨訪資料,探討結腸息肉切除術后隨訪規律及可能的影響因素,為制定適合我國人口特點的結腸息肉切除術后的隨訪策略提供理論支持。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10年1月~2018年12月經電子結腸鏡檢查確診存在結腸息肉,并在我院消化內鏡中心進行結腸鏡復查的患者351例,其中男238例,女113例,年齡17~83歲,平均(56.3± 12.8)歲。
1.2 數據采集本次研究重點采集入選結腸息肉患者結腸鏡下的臨床特征(部位、數目、大小)、結腸鏡復查的時間間隔、復查次數、是否為多發性腸息肉以及第一次復查是否發現息肉等數據資料。
1.3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數據處理采用SPSS 22.0軟件。各組臨床特征樣本數據之間的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結腸息肉臨床特征351例結腸息肉患者首次結腸鏡檢查發現息肉為單發者218例,多發者133例,分別占入選患者總數的62.11%和37.89%。從病灶部位看,遠端結腸息肉患者182例,占入選患者總數的51.85%;全結腸息肉患者例數最少,為50例,占入選患者總數的14.25%;其他為近端結腸息肉患者119例,占入選患者總數的33.90%。從息肉大小來看,息肉直徑<1cm的患者302例,占入選患者總數的86.04%;息肉直徑>2cm的患者例數最少,為10例,占入選患者總數的2.85%;息肉直徑1~2cm的患者39例,占入選患者總數的11.11%。
2.2 結腸息肉患者隨訪特點從351例結腸息肉患者切除術后隨訪次數來看,平均隨訪次數為(1.6± 0.5)次,其中復查1次的患者256例(72.93%),復查2次的患者78例(22.22%),復查3次以上的患者17例(4.84%)。從首次復查間隔時間來看,351例結腸息肉患者切除術后平均首次復查時間間隔為(19.5±17.3)個月,其中首次復查間隔≤12個月的患者125例(35.61%),13~24個月的患者103例(29.34%),25~48個月的患者84例(23.93%),>48個月的患者39例(11.11%)。
2.3 不同年齡、性別患者結腸息肉切除術后隨訪情況不同復查次數的結腸息肉患者在年齡和性別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首次復查間隔時間的結腸息肉患者在年齡和性別上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性別患者結腸息肉切除術后隨訪情況
2.4 不同息肉部位、數目、大小的患者結腸息肉切除術后隨訪情況復查次數分別為1、2 和≥3次的三組結腸息肉切除患者在息肉部位、數目、大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首次復查間隔時間分別為≤12、13~24、25~48、>48個月的四組結腸息肉切除患者在息肉部位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息肉數目、大小上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研究結果也顯示,大部分結腸息肉切除患者會在12個月左右進行首次復查。見表2。
2.5 不同復查次數、首次復查間隔時間息肉發現情況復查次數分別為1、2 和≥3次的三組結腸息肉切除患者在是否發現息肉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首次復查間隔時間分別為≤12、13~24、25~48、>48個月的四組結腸息肉切除患者在是否發現息肉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不同息肉部位、息肉數目、息肉大小患者結腸息肉切除術后隨訪情況

表3 不同復查次數、首次復查間隔時間息肉發現情況
目前,結腸息肉已經成為發病率最高的消化道疾病之一。本研究臨床特征表明,結腸息肉多見于中老年男性,常發生于遠端結腸(51.85%),單發比例高(62.11%),以直徑<1cm 小息肉為主(86.04%)。這些特征與國內外相關研究報道一致[7~9]。從本研究結腸息肉患者切除術后隨訪次數來看,平均為(1.6±0.5)次。其中復查1~2次結腸息肉患者比重較高,占入選患者總數的95.15%;復查次數≥3次的結腸息肉患者比重比較低,僅占入選患者總數的5.41%。這可能與本研究中結腸患者息肉數量以單發為主、發現息肉后給予積極治療等因素存在一定的關系。
目前我國尚無結腸息肉患者隨訪間隔時間的共識,一般來講,隨訪間隔時間過短不僅容易造成有限結腸鏡資源的浪費而且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隨訪間隔時間過長,結腸癌復發的風險將明顯增加。從本研究結腸息肉患者切除術后首次復查間隔時間來看,平均為(19.5±17.3)個月,其中首次復查間隔≤12個月的患者最多,占入選患者總數的35.61%;首次復查間隔在24個月內的結腸息肉患者占入選患者總數的64.96%;首次復查間隔在48個月內的結腸息肉患者占入選患者總數的88.89%;僅有11.11%的結腸息肉患者復查時間超過48個月。
本次研究還探討了結腸息肉切除患者復查次數和首次復查間隔時間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結腸息肉切除患者切除術后復查次數與結腸息肉切除患者息肉部位、息肉數目、息肉大小沒有必然聯系。結腸息肉切除患者首次復查間隔時間與結腸息肉切除患者息肉部位沒有必然聯系,而與結腸息肉切除患者息肉數目、大小存在一定的聯系。大部分息肉直徑>1cm的結腸息肉患者首次復查間隔時間在12個月以內,并且隨著息肉直徑的增大而縮短。賀星等[8]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結腸息肉數目越多、直徑越大,息肉癌變幾率越高。因此,臨床上醫生推薦的首次復查間隔時間越短,結腸息肉患者自身也會更加重視,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0,11]。 同時,本研究結果也顯示,結腸息肉切除患者的復查次數、首次復查間隔時間與復查時是否發現息肉沒有必然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