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賢 陳 婷 本刊記者
2020年4月18日,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周年的紀念日。作為上海浦東最早開發開放的一片熱土,陸家嘴的變遷是浦東改革開放的縮影,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本刊記者近日采訪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委員會陸家嘴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宇祥,對浦東特別是陸家嘴金融城過去三十年的發展和未來定位有了更全面、更生動的了解。
站在陸家嘴的核心區,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棟棟高樓鱗次櫛比,抬眼望不見天際線;一塊塊銀行保險基金廣告牌琳瑯滿目,欲與天公試比高。何曾想到,這里曾經只是爛泥渡路的阡陌農田,如今已華麗變身為上海新的CBD、一個新地標,成為世界的陸家嘴、中國的窗口!
陸家嘴管理局辦公樓的一樓展示廳里,一塊記錄著陸家嘴發展沿革的展板悄然講述了這塊神奇土地的發展起源:1990年6月,國務院批準設立全國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以“金融貿易”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陸家嘴金融貿易開發區,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陸家嘴金融城。在浦東開發開放的30年里,陸家嘴31.78平方公里區域尤其是1.7平方公里的中心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開發開放之初,浦東基礎設施建設啟動的同時,陸家嘴功能集聚也同步啟動。在“浦東開發,金融先行”這一口號的引領下,1995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率先搬遷至陸家嘴。在人民銀行的帶動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以及渣打銀行、匯豐銀行、花旗銀行等中外資機構接踵而至。此外,1996年12月浦東獲批成為外資銀行試點人民幣業務的區域,對外資銀行來說,要想試點人民幣業務,必須在浦東注冊,于是主要外資銀行自1997年起紛紛遷至陸家嘴。1997年,上海證券交易所遷入陸家嘴。2002年,交通銀行也遷址陸家嘴,成為全國首家落戶浦東的國有銀行總部。

1993年,建造中的東方明珠電視塔

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進駐陸家嘴
張宇祥介紹道:“在過去30年的開發建設中,陸家嘴金融城創造了多個全國第一和全國唯一,如全國第一的各大交易所,包括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金融期貨交易所、保險交易所,全國第一家中外合資商業零售企業,全國第一家外國銀行分行,等等。近年來仍然走在自貿區開放創新的前沿,全國第一家外商獨資資產管理機構、全國第一家中外律師事務所聯營試點、全國第一家新設外資控股券商等。”
2015年4月,上海自貿區擴區至陸家嘴,陸家嘴金融城成為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試驗田和主戰場。
目前的陸家嘴金融城,已成為中國金融市場體系最完備、金融交易最活躍、金融機構最集聚、國際化水平最高的金融產業高地。區域內已建起的285棟商務辦公樓宇、150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里,已集聚了證券、期貨、保險、鉆石、石油等12家國家級要素市場和功能性金融基礎設施機構,870家銀行、證券、保險持牌金融機構及其分、子公司,5000多家新興金融機構,3000多家諸如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咨詢公司、人力資源咨詢公司、評級機構等專業服務機構。陸家嘴金融城的50萬從業人員中,金融從業人員就有30多萬。張宇祥自信地說道:“金融是板塊,金融中心是組合,而金融城就是陸家嘴!”
陸家嘴金融城也已是我國金融業名副其實的對外開放窗口。目前,陸家嘴匯聚了全國41%的外資法人銀行,上海地區89%的外資財險、人身險法人機構以及全國90%以上的外資私募機構。其中,全球63家國際知名資管機構在陸家嘴設立了86家各類外資資管公司,占到全國的90%以上,全球資管規模前十位機構中有9家落戶陸家嘴。
圍繞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的戰略目標,陸家嘴金融城積極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張宇祥表示,經過多年的發展,今天的陸家嘴金融城,定位于世界級中央商務區、世界級中央活動區、中國金融貿易制度創新和對外開放先行區,服務“一帶一路”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橋頭堡,上海“五個中心”建設核心功能區和卓越全球城市重要戰略支點,努力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著力發展全球資產管理、金融科技和融資租賃等重要產業,全力建設國際一流金融城。
如何以浦東新區四十分之一的面積創造了新區四分之一的財政收入、二分之一的商品銷售總額——這樣的奇跡,在陸家嘴金融城實現了。在這里,入駐企業4.3萬多家,其中跨國公司地區總部115家,有34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包括分支機構)。從最初的功能集聚,到現在的要素市場齊全,產業集聚程度高,經濟活躍,陸家嘴金融城已形成以金融、航運、貿易三大產業為核心,以專業服務業、文化旅游會展等產業為重點的“3+2”現代服務業發展體系。借用今年首家登記備案、注冊在陸家嘴銀城中路的外商獨資私募基金——羅素投資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負責人的一句評價:“從全球視角看,這里是世界上最具發展前景和吸引力的市場之一!”
張宇祥表示:“我們所做的就是打造最好的營商環境。”
以保險業為例,這里同樣也是適合全球保險機構來發展的沃土。在訪談中張宇祥提到陸家嘴金融城正在著力發展三大產業,其中之一就是金融科技產業,保險科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版塊。
目前,陸家嘴金融城有銀證保各類持牌金融機構870家,其中保險機構230多家,是保險科技應用的天然場所,陸家嘴保險機構對保險科技的探討應用早已開始。
張宇祥介紹,為扶持鼓勵這一新興“產業”,陸家嘴管理局早在2014年就推出“陸九條”政策支持鼓勵金融科技機構在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并于同年建設成立陸家嘴金融科技產業園,打造國內首個金融科技垂直領域的孵化器和加速器。2016年,陸家嘴金融科技協會成立,加強行業交流合作與自律。此外,陸家嘴管理局與上海市保險同業公會、普華永道等各類組織、機構緊密合作,為保險機構和保險科技企業創造對接機會,高效促進機構合作。
據統計,目前陸家嘴金融城重點金融科技企業已有40余家,包括中國保險業巨頭中國平安在陸家嘴孕育的平安好車、平安好醫生,為車險、醫療險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傳統保險業孕育出的保險科技企業富聰金融,專注為病患數據跟蹤、快速理賠提供專業解決方案;銀行系的興業數金也在逐步通過IoT助力車險風控。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在保險行業的不斷深化應用,逐漸滲透到產品設計、營銷、核保承保與理賠環節,大大提高了保險公司的效率和客戶體驗,進而提升核心競爭力。張宇祥指出:“此次疫情期間,我們了解到部分在保險科技上布局應用較為深入的企業相對業務影響較小,有些發展較好的互聯網保險公司或專業的保險科技公司已上市或謀劃上市,金融科技在保險行業的應用是眾多保險公司新一輪競爭的關鍵所在已經是市場共識。”
2019年,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科技應用能力,實現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滿意度,使我國金融科技發展居于國際領先水平。人民銀行等八部門印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金融科技為新動力,依法合規推動科技與金融緊密結合,形成金融科技支撐有力的創新體系。在“監管沙盒”的試點中,監管部門下一步或允許符合一定資質的金融科技公司等非持牌機構單獨申請“入盒”。2020年上海市政府印發《加快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實施方案》,在技術研發、創新應用、產業集聚、人才匯集、標準形成和監管創新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政策層面的明確規定為金融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并確定了其重要地位。通過保險科技的發展,可以深入推進保險產品服務創新,提升保險普惠水平,推動承保、核保、定損、理賠等環節的服務流程和模式創新,促進上海建設主體豐富、市場開放、風險可控,建設與我國保險市場規模相匹配的國際保險中心。
張宇祥表示,在新的政策和市場背景下,陸家嘴金融城正全力打造全球最優金融科技生態圈,形成全球金融科技高地。一是建設金融科技研究機構和陸家嘴金融科技展示中心,支持金融機構研究制定金融科技中國標準,爭取金融科技領域全球話語權;二是打造科創企業投貸聯動示范區,加強金融中心與科創中心聯動,支持更多風險資本在上海聚集,支持更多創業者、企業家在上海創業創新,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創企業,通過科創板撬動創新產業發展;三是進一步加強科技與金融的深層次融合,探索研究金融科技應用創新,搭建科技企業與保險機構的對接平臺,推出各項交流活動,助力金融科技行業發展,反哺金融機構高效增長;四是用好各項扶持政策,做好各項服務,為金融科技企業打造合適的營商環境,引進更多優質金融科技企業。

2019年11月,首屆陸家嘴國際再保險會議在陸家嘴金融城成功舉辦
無論是上海的“五個中心”建設,還是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和國家“一帶一路”中,保險作為一個要素市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布局。陸家嘴金融城是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區,承載著全上海乃至全國保險業一些重大改革舉措的落地。
近年來,保險行業的諸多“第一”或唯一均誕生于陸家嘴。2015年,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唯一保險行業投資平臺中保投資有限公司和中保投資基金落地,全國第一家專業再保險經紀公司江泰再保險經紀落地;2016年,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的保險要素市場——上海保險交易所落地;2017年,全國第一家航運自保公司中遠海運自保落地;2018年,外資保險經紀公司擴展經營范圍項目韋萊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完成換證手續,成為全國首家獲得“國民待遇”的外資保險經紀機構;2019年,全國第一家外資保險控股公司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落地。此外,金融城內保險要素市場和保險機構也借著自貿區“先行先試”的政策環境,在市場、業務創新等方面進行了突破創新,多次入選上海自貿區金融創新案例,如最近一批評選出的創新案例有上海保交所的國際再保險平臺上線、全國首單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簽發等。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陸家嘴金融城內有各類保險機構230多家,包括40家保險機構總部,41家財險、壽險省級分公司,64家保險中介總部,34家保險中介分支機構;其中,外資財險、壽險法人保險機構23家,占上海地區的89%。全國僅有的1家外資保險集團控股公司、3家養老保險公司總公司、1家航運自保公司、4家外資再保險機構、3家中資再保險分支機構、世界排名前三的保險經紀公司的中國機構,全部位于陸家嘴。
對此,張宇祥指出,為促進各類金融機構集聚浦東,尤其是集聚陸家嘴金融城,浦東新區出臺了專門的金融業產業扶持政策,在企業落戶、日常發展和人才方面予以積極扶持和獎勵;陸家嘴金融城在用好政策的同時,花大力氣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和服務水準,提供專業服務支持各類保險機構在金融城展業,重點在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人才服務、行業交流合作等方面深入。他說:“比如,我們在人才引進、人才交流和人才服務上給予各種扶持、提供各種服務和便利化措施。人才引進方面,我們有每年夏秋兩季的走進全國高校的陸家嘴金融城名校直通車及名企聯合招聘會、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金、職前研習坊、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項目等;人才交流方面,有陸家嘴金融城菁英人才倫敦實訓項目和陸家嘴金融城專業人才沙龍研討會等;人才服務方面,有非上海生源應屆畢業生落戶初審受理窗口開通、外國留學生工作證明辦理、居留證(B證)和居留許可辦理等項目。此外,陸家嘴還提供了人才公寓等服務,新區也有專項的人才住房安居補貼等給予人才專項扶持。在行業合作交流方面,我們更是與行業協會、要素市場、境內外保險機構等進行廣泛合作,提供多元化的服務,促進機構發展。”

中國船舶大廈

上海金融交易廣場

上海證券交易所
2016年,陸家嘴金融城探索政府職能轉變和優化,以全國首創的“業界共治+法定機構”模式,力開區域公共治理新模式,樹起“上海服務”新標桿,走向更加專業化、多元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張宇祥講述道:“考慮到陸家嘴金融城的功能定位、上海建設國際再保險中心的目標,以及市場內對國際再保險會議的召開需求,陸家嘴管理局與上海保交所等各方一致同意共同舉辦陸家嘴國際再保險會議。”
經過多方協調努力,以“合作共贏、構建全球風險治理共同體”為主題的第一屆陸家嘴國際再保險會議在銀行保險監管部門和各級政府的指導支持下,于2019年11月在陸家嘴金融城成功舉辦。會議共吸引了來自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的248家機構報名,770多名行業高管和專業人士參會,創此類會議規模之最、人數之最。會議現場直接達成合作意向機構70家,達成2020年再保合約合作意向金額288億元,得到了各級領導、市場機構和專業人士的普遍認可和廣泛贊譽。
此次會議是中國首次召開的面向全球的再保險盛會,是上海建設國際再保險中心的重要舉措。張宇祥透露,目前雖然疫情在全球造成了廣泛影響,但第二屆會議仍在有序籌備中,計劃在2020年下半年舉行。
在張宇祥看來,未來的陸家嘴,應在新的起點上堅持改革、創新、開放,繼續深化國際化、品牌化,打造中國對外開放的國際品牌、國際名片。
“我們的規劃是,陸家嘴金融城著力提升具有較強金融資源配置能力和輻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場地位,形成高端產業引領優勢突顯、經濟貢獻和經濟密度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和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發展格局,不斷提升陸家嘴金融城在全球金融產業鏈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將陸家嘴打造成為上海建設全球城市的又一個戰略支點。”
展望未來,張宇祥表示:“作為一塊因改革開放而長出的新區域,陸家嘴金融城將牢記浦東改革開放再出發的歷史使命,立足浦東開發開放三十周年新起點,深化金融領域制度創新,積極推動服務業對外開放,引領帶動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優化綜合營商環境,將浦東改革開放領先優勢、自貿區制度創新成果和擴大開放窗口機遇的政策利好,切實轉化為推動陸家嘴經濟發展、增強區域核心功能的強大動力,面向全球、面向未來,對標紐約、倫敦等國際頂級金融中心,加快建設‘國際一流金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