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華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
通常情況下,商品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的,即所謂“市場價格”。但在保險市場,由于擔心保險公司之間的惡性價格競爭可能危及保險業的償付能力或客戶利益,監管機構往往對保險價格或保險費率進行范圍不等和程度不等的管制。仔細研究我國保險監管機構頒布的相關管理規定,會發現監管機構對保險費率的管制思維基本遵從精算定價原理。但從經濟學思維來看,保險公司會根據其成本結構和面臨的需求曲線確定一個最優定價,以實現利潤最大化。
因此,價格監管思維“精算定價思維”與公司定價思維“利潤最大化導向的定價思維”很可能產生矛盾。而且,在按監管規定要求確定的價格與按利潤最大化思維確定的價格不一致的條件下,價格監管就會形成經濟學所稱的“價格管制”。
依據我國《保險法》,保險監管機構對保險業的監管目標是維護保險市場秩序,保護投保人、被保險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保險法》第一百三十五條規定:“關系社會公眾利益的保險險種、依法實行強制保險的險種和新開發的人壽保險險種等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準’。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審批時,應當遵循保護社會公眾利益和防止不正當競爭的原則。其他保險險種的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應當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備案’。”
也就是說,保險公司開發保險產品,其價格或費率是需要監管“審批”或“備案”的。為此,原中國保監會制定了《財產保險公司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管理辦法》(2010年頒布)和《人身保險公司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管理辦法》(2015年修訂),詳細規定了財產保險公司和人身保險公司應該如何確定保險費率,即如何定價。兩個管理辦法都明確,保險公司要指定精算責任人,要求保險公司充分尊重精算責任人的專業意見,精算責任人則要保證“保險費率厘定合理,結果滿足充足性、適當性和公平性原則”。
依據上述兩個管理辦法,保險公司開發的所有保險產品,其保險費率都要嚴格按照監管機構批準或備案的費率進行銷售,若想改變銷售價格,必須重新報送審批或者備案。若有違背,將由監管機構處以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還可以限制其業務范圍、責令停止接受新業務或者吊銷業務許可證。
這可不是說著玩的,每年都有大量的價格違規處罰案例,涉及大量保險公司和各種保險產品。而保險公司為了既能把業務做進來(以滿足自己的業務發展目標),又能在“表面上”滿足監管規定,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調整保單的實際價格(客戶實際支付的價格),這又會帶來更多的監管處罰。
從《財產保險公司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管理辦法》和《人身保險公司保險條款和保險費率管理辦法》中,已經可以看出監管層的價格監管思路就是精算定價思路。而在更具體的監管規定《財產保險公司產品費率厘定指引》(2017年頒布)中,價格監管的精算思維得到了更充分的體現。
《財產保險公司產品費率厘定指引》同時適用于審批型保險產品費率厘定和備案型保險產品費率厘定。該指引中說明:產品保費包括風險保費和附加保費,附加保費包括費用附加、風險附加和利潤附加;保險費率由基準費率和費率調整系數組成,厘定基準費率包括厘定純風險損失率和厘定附加費率,費率調整系數是風險差異的合理反映。
《財產保險公司產品費率厘定指引》還明確,保險公司應遵循“非壽險精算的原理和方法”,按照合理、公平、充足的原則,科學厘定費率,保險公司總精算師和精算責任人應確保費率厘定結果合理、公平、充足。
所謂合理性原則,是指保險公司不得因費率過高而獲得與其承保風險不相稱的超額利潤,不得在費率結構中設置與其所提供服務不相符的高額費用水平,從而損害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

所謂公平性原則,是指費率水平應該與被保險人和保險標的的風險特征相匹配,且不得根據風險特征以外的因素做出歧視性的費率安排。
所謂充足性原則,是指費率水平不得危及保險公司財務穩健和償付能力或妨礙市場公平競爭,計入投資收益后的費率水平原則上不得低于其所對應的各項成本之和,費率結構中所設置的費率調整系數不得影響費率充足性。
《財產保險公司產品費率厘定指引》還提出,保險公司應以數據分析為基礎,設置合理的費用附加、風險附加和利潤附加。費用附加應根據公司產品定位和銷售策略,結合歷史費用水平和費用變動趨勢等綜合確定;風險附加應根據公司對費率不足風險的容忍程度,結合基礎數據質量、產品風險特征和資本成本要求等綜合確定;利潤附加應根據公司資本成本、市場競爭和戰略決策,結合投資策略、稅收調整等綜合確定。
從上述保險費率監管規定中可以看出,保險價格監管的思維模式就是精算定價思維模式。
精算定價思維模式實質就是基于成本的定價思維模式,這一點在《財產保險公司產品費率厘定指引》所要求的合理性原則和充足性原則中有明確反映。例如,在合理性原則中,要求保險公司不能將費率定得過高以獲得超額利潤;在充足性原則中,則要求計入投資收益后的費率水平原則上不得低于其所對應的各項成本之和。
明顯可見,監管意圖是讓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正好能夠覆蓋各項成本,包括賠付成本、經營管理費用和資本成本,而且不允許保險公司獲得超額利潤,即保費收入中包含的資本成本,應該正好等于與公司業務所需資本相應的市場化回報。
將監管定價思維與經濟學定價思維相比,我們就會發現,監管所要求的基于精算原理的成本定價,正好等于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的市場均衡價格。

?圖1 完全競爭條件下任一保險公司的價格和產量
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每家公司都是市場均衡價格的接受者,而市場均衡價格正好等于每家公司的邊際成本MC,再等于每家公司的平均總成本ATC,每家公司的經濟利潤為零(如圖1所示)。但同時,市場均衡價格也等于邊際收益,于是,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且都等于市價),每家公司都實現了利潤最大化。
而經濟利潤為零的市場均衡價格,正好使保險公司的收入覆蓋成本,即“保費收入+投資收益”正好可以覆蓋“賠付成本+各種經營費用+資本成本”。這里的資本成本,是指要向保險公司股東支付“與其投資組合和承擔風險相稱”的稅后市場回報,不會形成超額利潤。
在風險管理與保險理論中,完全競爭的市場均衡價格也稱為“公平保費”,意指保險消費者支付的價格是公平的,公平保費正好覆蓋保險公司的各項成本,包括資本成本。
如果所有保險公司的保險交易都能按照“完全競爭市場均衡價格”或“公平保費”進行,那將是一個近乎“完美”的保險市場。但學過經濟學的讀者都知道,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條件過于苛刻,現實中幾乎沒什么市場能夠滿足,保險市場不可能是完全競爭市場。
如果保險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至少要滿足如下條件:(1)保險公司是同質的,數量很大,規模很小;(2)保險公司沒有品牌強弱或市場認可度高低之分;(3)沒有準入監管,保險公司可以自由進入和退出保險市場;(4)保險產品是同質的,每家公司都賣同樣的產品,沒有產品創新這回事;(5)保險公司可以準確評估保險標的的風險,確定期望賠付,進而預知自己的風險成本;(6)有一個龐大的資本市場,保險公司可以方便地從資本市場通過支付市場回報率的方式獲得資本;等等。
問題是,上述假設在保險市場基本都無法達到:(1)保險公司不是同質的,規模有大有小,有新入行的公司,也有成熟的公司;(2)保險公司品牌也有強弱之分;(3)由于牌照管制,保險公司無法自由進入保險市場,退出也不容易;(4)保險產品五花八門,不同公司之間的同類產品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區別,保險公司會通過產品創新來擴展自己的市場;(5)有時候,保險公司也無法準確評估保險標的的風險,進而無法預知自己的風險成本;(6)保險公司從資本市場上融資的難度較大,且難度高低有別;等等。
保險公司的實際定價思維是什么呢?從經濟學來看,保險公司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這一點未必完全正確,但基本可以描述保險公司的定價思維,因為不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公司會被市場淘汰。阿爾欽為此辯護的著名看法是:“盡管由于無知或非理性使得某些企業并沒有真正實現利潤最大化,但市場經濟本身就提供了一種選擇‘適者’和淘汰‘不適者’的機制。只有那些能夠實現利潤最大化的企業才能生存,而不去追求利潤最大化或無法實現利潤最大化的企業都會面臨困境甚至被迫破產。”
進一步地,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保險公司,會按照各自的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的均衡點來確定產量和價格。在保險市場不是完全競爭市場的情況下,基于利潤最大化思維的保險定價幾乎不可能等于監管要求的定價水平。例如,有品牌、市場認可度高、有核心競爭力的成熟型公司的定價水平必然較高,獲得超額利潤的概率相對高(當然,就經濟學思維而言,保險公司不可能獲得超額利潤,某公司較高的利潤必然是因為其有某些突出的競爭能力,高于市場平均水平的利潤是這些核心競爭力帶來的租值。上面所說的超額利潤是指相對于監管定價要求而言的)。這一利潤水平會超過市場化的平均資本回報率,我們在保險市場上經常看到優質公司的ROE高達20%以上,甚至超過40%。而市場認可度低、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公司則只能將價格定在停產點(或平均可變成本)之上但接近停產點的地方,以便獲得業務,在覆蓋平均可變成本這條底線后,能覆蓋多少固定成本就覆蓋多少固定成本,虧損幾乎是必然后果。如果市場認可度極低、缺乏競爭力的公司按照監管要求定價,要求價格必須覆蓋所有成本,業務規模會大幅減小,甚至可能什么業務都拿不到(除了股東業務),公司虧損規模將會更大。
保險公司的上述選擇,從經濟學來看,都是不同公司追求利潤最大化下的理性選擇,也是公司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從監管規定來看,卻是違反了保險費率監管的基本規定。因此,監管定價思維和保險公司實際定價思維必然存在矛盾。
監管規定要求每家保險公司的每個保險產品,包括審核型保險產品和備案型保險產品的價格,都必須覆蓋所有成本,包括資本成本,并且不能形成超額利潤。但從公司市場勢力或經營水平來看,自然有強弱和高低之分,其市場化定價自然會有高低之分(進而會有利潤高低之分)。
這里為分析簡便,只討論兩類公司:市場勢力很弱的稚嫩型公司和市場勢力很強的有核心競爭力的成熟型公司。就公司規模而言,前者規模通常很小,但后者規模則可大可小。
對于稚嫩型保險公司來說,由于市場勢力太弱,其利潤最大化的定價必然低于監管要求。因此,在稚嫩型公司眼中,按監管規則確定的價格類似于經濟學中的政府“最低限價”,是一種潛在的價格管制。
對于具備核心競爭力的成熟型保險公司來說,由于市場勢力強大,其利潤最大化的定價必然高于監管要求。因此,在成熟型公司眼中,按監管規則確定的價格類似于經濟學中的政府“最高限價”,這也是一種潛在的價格管制。
在下一期“行為保險學系列”文章中,我們將繼續討論價格管制對保險市場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