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伊琳 王天碩 西南財經大學保險學院

新冠疫情發生后,企業停工停產面臨較大的營業中斷損失。營業中斷險作為承保企業間接損失的保險,能否為新冠疫情導致的企業營業中斷保駕護航值得探討。本文從新冠疫情對企業經營的影響出發,結合可保性理論與保險經營實務分析了新冠疫情于營業中斷險的可保性。在此基礎上,觀察比較國外營業中斷險與國內近期推出的營業中斷險,進而對我國營業中斷險的未來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1月爆發以來,給我國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從內外部環境來看,中國經濟正面臨結構轉型期,人口紅利消失,社會老齡化趨勢加快,同時,全球經濟疲軟和中美貿易摩擦加大了外部不確定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至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2130億元,同比下降20.5%。全國固定資產投資33323億元,同比下降24.5%,此外,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下降13.0%,疫情中由于多地假期延長及民眾顯著減少外出以避免感染等因素影響,交通運輸、餐飲旅游和娛樂行業損失嚴重,一季度服務業的下行壓力較大。疫情期間,除無法停工的基礎性產業外,其他許多經濟活動不得不暫停。消費活動無法正常進行而造成的資金社會流動受阻,對第一季度的經濟形勢產生不利影響,而且需求增速的放緩會拖累核心PPI與CPI指標下行。隨著疫情進一步得到控制,國內社會生產生活逐漸步入正軌。但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后遺癥預計需要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恢復。
新冠疫情對于企業的沖擊也是多維度、多方面的,而且對不同行業的企業經營影響也展現出其不同的形式和特點。下面分行業梳理新冠疫情對不同行業的企業經營持續性的影響(行業分類依據:《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2002版)》)。
對制造業而言,一方面,新冠疫情的影響在農副產品加工制造業上的表現是對生鮮產品加工的限制,活物屠宰無法正常進行,市場的關閉導致銷售路徑受阻,無法實現正常的加工與銷售流程;另一方面,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湖北省地處長江流域,是我國的重要工業基地之一,尤其裝備制造業是其支柱產業之一,湖北地區產業停工將對制造業產生很大影響,其他受疫情影響嚴重的浙江、廣東、江蘇等重要工商和制造業大省實際停工時間也較長,復工時期不確定因素也將使生產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建筑建材業方面,由于疫情期間停工停產的限制,已開工的建筑場所無法繼續開工,建筑材料露天擺放極易造成材料損失;其次,由于社區的隔離管制,室內裝修無法正常進行,全行業幾乎處于“休克”狀態。
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方面,根據交通運輸部的統計數據,2020年1月25日至2月14日,共發送旅客2.83億人次,日均1348萬人次,同比下降82.3%。其中主要原因集中于受疫情影響下的城市封閉、道路封鎖、沿海地區港口限流、航班限制等。由于客貨需求量減少導致營運量降低,而且交通工具及設施的維護與日常費用無法較為充足地被營業收入彌補,進一步使交通運輸業呈現負營收的局面。

?表1 新冠疫情風險與企業損失

?表2 可保性標準
對于風險承受力較小的行業如住宿和餐飲業,由于其自身的人群聚集性,受疫情影響極大。具體來看,相比2019年春節,本次疫情期間78%的餐飲企業營收損失達100%(數據來源:中國烹飪協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餐飲業影響報告》,2月21日)。2月份70%左右的酒店都停止營業,庫存菜品只能折價銷售。房地產業同樣受到較大影響,2月份成交量僅為正常水平的10%左右,二手房銷售受疫情影響較大,同比增速下降83%(數據來源:環球網)。2月,非制造業的各單項指數均有所下降。其中,新訂單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降幅超過20個點;從業人員指數和業務活動預期指數降幅10個點至20個點之間。
綜上,新冠疫情給不同行業都帶來了較大的不利影響,導致不少企業停工停產,給企業經營帶來損失(見表1)。既然有損失,那么企業必然會尋求保險保障。營業中斷險又稱“利潤損失險”,主要保障企業在遭受物質財產損失時由于重置或者修復受損財產而造成的營業中斷,由此帶來的利潤損失(徐常梅,2007)。對于新冠疫情這樣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營業中斷險是否可以承保并對企業營業中斷損失加以賠償,我們下文從理論和實務兩個角度對新冠疫情的可保性加以分析。
風險的可保性是保險學在風險管理過程中重要的切入點,也是保險經營的開始。傳統的保險學理論認為可保風險必須滿足一定的準則,其中瑞再《風險的可保限制》中列出的三大類別十一條標準(見表2)比較有代表性(資料來源:瑞士再保險公司經濟研究與咨詢部)??杀P詻]有嚴格的公式,可保性的標準會隨時間而變化。2017年,瑞再認為可保性的關鍵標準包括隨機性、可評估性和經濟可行性(瑞再報告《商業保險:創新擴大可保范圍》2017年第5期)。我們參照這三條標準結合社會因素對新冠疫情可保性進行理論分析。
統計精算條件的滿足是風險可保性的重要前提,強調的是風險的隨機性和可評估性。新冠疫情作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顯然滿足風險的隨機性要求,并且投保人/被保險人無法控制事件的發生,道德風險低。但是,新冠疫情導致大量的企業停工停產是高度關聯的事件,承保這類風險,保險公司可能面臨系統性風險。但這并不影響新冠疫情滿足風險的隨機性要求。
可評估性是指索賠事件的頻率和嚴重性可以在合理置信度范圍內估算和量化。隨著數據挖掘、計算能力和風險建模的進步,現代保險人可以對風險的損失頻率和損失程度構建模型加以評估,以此構建觸發條件和賠償方式。類似SARS和埃博拉病毒等,為保險人承保傳染病風險提供了數據和經驗,保險人也可以通過控制保險金額來控制風險。因此,新冠疫情滿足可評估性要求。
市場決定對應著經濟可行性,經濟可行性是指投保人和保險人可以從中獲得價值。最近數十年,公司價值的來源逐漸從有形資產主導轉變為無形資產主導,未產生實體損害的業務中斷風險日益受到市場關注。與其關心風險何時發生,不如關注如何獲得現金補償,快速恢復生產,防止企業經營從中止到終止。新冠疫情作為此類風險的典型代表,將進一步激發企業對營業中斷險的需求和保險人的供給,雙方均可從中獲得價值。
從社會因素考察,由于社會發展風險的種類逐漸多樣化,損失逐漸巨額化,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能力也在逐漸上升,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發揮保險在社會保障和國家治理中的功能。從公共政策和法律體系角度,政府也會積極支持推動保險人承保新冠疫情相關風險。
綜上,新冠疫情理論上是滿足風險可保性的要求的。
營業中斷保險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歷史。我國是在1994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利潤損失險、機損利損險條款后,營業中斷保險才開始正式施行的。國內各家保險公司一般都是將營業中斷險附加在財產險項下,保險責任通常規定為“因物質損失保險合同主險承保的風險造成營業所使用的物質財產遭受損失,導致被保險人營業受到干擾或中斷,由此產生的賠償期間的毛利潤損失”(摘自《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營業中斷保險條款》)。從條款的角度看,營業中斷險的承保范圍主要集中在因有形資產遭受損失而導致企業無法正常經營所造成的利潤損失。因此,新冠疫情本身沒有直接造成企業有形財產損失,不屬于營業中斷險主險的承保范圍。但是,部分公司已經對營業中斷險保險責任進行了擴展,推出了擴展條款。對比人保財險、中意財險、華泰財險等有關營業中斷險附加擴展條款可以發現,雖然營業中斷險保險范圍均限制在“主險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事故造成的物質財產損失”,但是擴展的內容大都涵蓋了非物質損失的相關內容,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營業中斷險的承保范圍可以擴展至傳染病帶來的非物質損失。從實務角度看,新冠疫情屬于傳染病,營業中斷險可以承保。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新冠疫情導致的所有營業中斷都可以獲得賠付。如附加傳染病條款只承保營業處所因有人確診傳染病被強制關閉,附加供應商和附加關閉營業處所、設施條款等仍然要求的是財產損毀或損失。因此,企業由于傳染病導致物流中斷、供應鏈斷裂等營業中斷的情形是無法適用的。
營業中斷險在國外的發展時間長,條款較為完善。歐洲營業中斷險制度逐漸發展完善并成為巨災風險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德國承擔此類風險導致企業營業損失的小企業營業中斷險(KBU),其承保方式是在投保火險、管道水險等保險時一起投保,或在投保綜合固定資產保險時作為附加險來投保,在保險條款中并未將傳染病風險加入除外責任,而是在附加險項下可以選擇傳染病條款。
在營業中斷保險發展歷史上,美國模式和英國模式有較好的代表性,對其他國家營業中斷險的建立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二者的特征見表4。

?表3 營業中斷險附加條款的保險責任示例

?表4 英美營業中斷險對比
由上表可以看出,兩國對營業中斷險的主要區別在于承保方式的不同,美國的營業中斷險一般作為附加險承保,保險條件較為靈活;英國營業中斷險可以單獨承保,操作較為方便。兩種模式下都有與傳染病有關的責任擴展條款?!爸\殺、傳染病等條款”擴展了賓館、餐館等公共場所發生的利潤損失,但僅限于被保險人營業場所發生事故造成的損失??梢姡m然兩國承保的方式有所不同,但均重視傳染病等非直接物質損失的風險。這從我國營業中斷險市場的購買主體多以外資和合資企業為主也可見一斑。
新冠疫情發生后,保險業積極作為,主動擔當,推出了疫情防控保險,助力企業積極復工復產。我們梳理了一些針對性的保險產品,具體保險責任分析見表5。
可以看出,這些保單的觸發條件主要還是企業復工后因員工感染新冠肺炎導致停工停產產生的相關費用,相當于把營業中斷險的附加傳染病條款作為主險單獨承保;保障群體也更多集中在中小企業;保險金額主要以定額補貼為主,尚未完全與企業實際損失掛鉤。保險責任、保障對象和保險金額都有一定的限制。此次疫情暴露了我國營業中斷險的局限,同時也激發了營業中斷險的市場需求。第九期《安聯年度風險指數調研報告》顯示,營業中斷風險以30%的得票率成為中國企業在2020年將面臨的首要風險,營業中斷險可謂方興未艾。而從目前市場觀察來看,無論是傳統的營業中斷險還是新推出的疫情防控保險,都無法完全滿足企業營業中斷的保險保障需求,因此,我們對營業中斷險的未來發展展開一些思考。
1.營業中斷險保險責任的擴展化
隨著風險種類的日益增多,風險主體的逐漸“輕有形資產”化,大量風險表現出來的損失是非物質性的而且也是較嚴重的,不斷變化的風險格局也對營業中斷險的觸發條件和賠償結構的改善提出了新的要求。企業的營業中斷是風險造成的結果,但是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表現形式是多樣的:上游企業的產量降低;下游企業履約能力不足;營業場所關閉;集團企業分部門配合阻礙;銷售場所關閉;員工流失;等等。雖然風險的表現形式多樣,但是其本質都是由新冠疫情所引起的,實質是可保風險的范疇,可以拓寬可保性的邊界,以滿足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不同情形的營業中斷保險保障需求。對此,急需將營業中斷險作為獨立的保險產品進行設計開發。不止于此,保險人應對類似新冠疫情的風險給予足夠的關注,例如網絡安全風險,其對企業造成的損失與新冠疫情類似,也是非物質損失且損失金額巨大。我國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營業中斷險作為未來財產保險的重要領域,應在保險責任領域體現前瞻性和引領性。此次新冠疫情正是給我國財產保險公司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契機,圍繞相關風險做好營業中斷險保險責任的更新與完善,才能更好地體現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

?表5 新冠疫情防控保險的保險責任示例
2.營業中斷險保險責任的差異化
現在我國市場上營業中斷險條款是不區分行業的無差別標準化條款。但是從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可以看出,不同類型企業遭受的影響和損失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們以口罩生產企業為例,對于這類企業,營業收入因新冠疫情不降反升,它所面臨的損失則可能是場所消毒費用、上游原材料供應短缺風險等。因此,營業中斷險的條款設計不能一刀切,而應充分考慮不同行業經營的特征,條款費率體現差異化。我們大致梳理了不同企業的風險特征,并嘗試對其責任范圍加以界定(見表6)。
不同企業受到疫情影響而遭受的損失與企業自身經營特點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區別對待。營業中斷險的保險責任在進行擴展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不同行業的特殊性,條款的設計要綜合企業的經營方式、利潤來源、自身規模、產業鏈定位提供定制化的保障服務。
1.基于業務持續理論(BCM)的前期風險防控體系建設
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對于眾多企業來說是一場“黑天鵝”事件,但是其中也有很多跡象表明這也蘊含著“灰犀?!钡囊蛩?。盡管前期相關證據有所暴露,但是企業沒有在其產生劇烈的社會影響之前進行合理的風險防范,因此造成后續的嚴重損失。營業中斷險的經營不僅在于承保和理賠,更在于事先風險的預防。對于保險公司來說,首先可以依據BCM理論幫助企業檢查經營鏈條上的薄弱點,因為薄弱點往往就是極易造成連鎖損失的點,對于薄弱點進行數據分析、建立風險監控,與企業溝通最大可能承受利潤損失、最大可忍受利潤損失恢復時間,并且以這兩點為依據,同時參考以前費率厘定方式為企業“量身定做”營業中斷險保險方案。另一方面,業務持續理論著眼于對企業利潤進行綜合性管理和保障,為企業提供合理的風險管理咨詢與監督,協同企業將損失控制在風險大規模發生之前,組建共保體,與檢疫機構建立重大傳染病災害數據庫,為企業展示可能受到的損失以及可行的解決方案,建設共同的風險管理與防控體系。
2.承保風險的轉移與分散
營業中斷險的經營對保險公司的風險管理水平要求較高。類似新冠疫情這樣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政府強制性中斷營業、道路交通阻塞、員工確診等導致無法正常復工,大量的企業在短期內集中面臨營業中斷損失,這也給保險公司自身經營營業中斷險帶來巨大的挑戰。保險公司如果不能較好地管理好營業中斷險的經營風險,將嚴重影響自身的持續性經營。我們觀察到,此次新冠疫情發生后,政府為了積極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組織保險公司為企業提供“復工復產企業疫情防控綜合保險”,并且政府提供保費補貼。政府的幫助一定程度上可以減輕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但是切不可完全依賴政府的推動和補貼,對于可能面臨的較大的保險賠償,保險公司應事先通過再保險方案將風險進行轉移分散;也可以通過發行債券和金融衍生品,將風險進一步轉移到資本市場。通過多種方式轉移和分散經營風險,這才是營業中斷險可持續發展之道。

?表6 不同行業營業中斷險針對性條款設計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