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雨霏 陳晨
摘 要:文章簡單介紹了“互聯網+”教育理念基本內容與產生背景,引出互“聯網+”教育模式融入大學生藝術學習模式的意義,分別從學習內容、學習環境、學習模式幾個方面,以轉型發展視角為切入點,重點闡述相關內容,旨在通過此種方式,為我國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轉型發展;互聯網+;藝術學習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為止,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經超過54%,接受在線教育的互聯網用戶為1.44億左右,僅是手機在線教育用戶人數增長率也高達22.5%。李克強總理曾明確表示,將互聯網技術逐漸應用于各領域中,如醫療、養老、教育、文化等,實現互聯網+高速發展。
一、“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教育模式作為一種新型教育形式,是互聯網技術與教育領域的有機結合[1]。移動互聯網(Mobile Internet,簡稱MI)是一種通過智能移動終端,采用移動無線通信方式獲取業務和服務的新興業務,包含終端、軟件和應用三個層面。實際上,移動學習從1998年開始隨著移動電話的成熟而被提出,到2004年逐漸系統發展成熟起來,從2014年開始,移動學習進入移動互聯網教育的新時期??v觀移動學習的發展過程,移動學習環境經歷了三個階段:基于移動電話的移動學習階段(1998年到2004年),基于移動學習系統的移動學習階段(2004年到2014年)和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移動學習階段(2014年開始)。以智能手機為標志的移動互聯網,正對學校管理和課堂教學構成了嚴峻的挑戰,“互聯網 ”教育將顛覆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和學校組織模式。
移動互聯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能夠充分結合傳統學習模式和新型學習模式的優勢,做到優勢互補,通過在應用系統開發課程中的運用,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通過基于移動互聯環境的學習模式,可以更好地實現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團結協作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移動互聯網絡環境學習模式是高校良好運行的基礎性工程。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深化改革和移動互聯網學習模式都能夠促進高校學習模式整體發生的新變化,也是移動互聯網絡學習模式新形勢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將移動互聯網絡學習模式作為高校學習模式建設的強有力后盾,可為相關部門提供針對性建議。
二、“互聯網+教育”融入藝術學習的意義
移動互聯網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在教學領域還沒有對其進行完全的定義。但是基本概念就是利用移動互聯網平臺,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構筑更加高效率的學習模式。學生盡可以使用各種移動客戶端,來進行學習資料的查閱,并與老師同學進行一定程度的交流。移動互聯網的便捷性和豐富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根據自身不同的學習水平、知識結構以及興趣特長等來進行學習方法的選擇。與傳統的班級授課方式相比,移動互聯網的學習模式有著自身的特點。
第一,表現在學習方式的個性化上,個性化學習是移動互聯網學習的主要特征。學生作為一個個體,在學習過程中有著不同的學習需求,使用個性化的學習模式,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移動互聯網正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這樣的學習平臺。第二,移動互聯網學習模式的另一個特征是分布式,分布式的學習環境可以有效突破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實現隨時隨地的學習,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習效果。移動互聯網可以為學生提供高效的服務,使他們在一個分布式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學習,更有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第三,智能化和自主化學習也是互聯網移動學習的主要特征。移動互聯網學習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時間,自主探索學習問題,尋求答案。而智能化更是移動互聯網的特色之一,在互聯網的有力支持下,學生可以很輕松地進行個性化的學習,各種數據通過互聯網的搜索可以輕松查閱到,這為學習者創造了不可多得的學習條件。
三、藝術類大學生學習模式探索
(一)學習方式轉型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為藝術教學變革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衍生出多種教育新業態,例如微課、直播課堂、慕課等,拓寬了學生獲得專業知識的渠道,加速實現藝術類學生學習方式轉型。藝術類大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與純粹藝術技巧的同時,還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自身藝術審美。據此,各院校有必要適時引入高雅藝術走進校園,將公共教育體系融入整個課程教學體系內,最終構建一個層次感強、形式多樣的大學藝術教育體系。
例如:藝術院校可積極參與當地美術設計作品藝術展,以此為前提,在院校內借助互聯網技術開通展覽交流平臺,線上展覽與線下展覽并行,為學生近距離感受藝術創造廣闊空間。與互聯網公司建立長期合作,簽約成立“創意工坊”,以互聯網形式呈現出來,集開放性、集體性、體驗性于一體,搭建藝術資源共享平臺,提倡藝術師生注重創新、享受創造,將抽象的藝術想法具體化。“創意工坊”內配有各類高精尖設備,用于滿足學生藝術創作需求,例如3D打印機設備即可協助學生將虛擬轉變為現實,據此激發學生創作興趣與主動性。定期開設藝術模型制作課程,強調學生動手能力與創新能力并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邀請專家為其提供必要指導,響應國家“大眾創新”號召,做到產教融合。
(二)學習環境轉型
2017年《地平線報告》曾指出,重新調整學習結構,合理設計學習空間將會對未來教育發展產生關鍵影響。藝術類大學生學習方式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與其所處環境有直接關系。創新氛圍中的學生,能夠獲取更加輕松、愉悅的主觀感受,想象力與發散思維更明顯。據此,藝術院校應強化學習環境建設,賦予其數字化、智能化特點,明確學生學習需求,提供必要的長期規劃,豐富學生學習形式,例如小組合作式學習、課外自主學習、遠程學習、個體化學習等,將學習空間開拓至虛擬空間。學習環境由院校內部增加至外部,學習關系構建上不再局限于師生關系、同伴關系,而是面向全社會實施藝術資源共享,在互聯網技術幫助下,學生仿真式體驗上升至真實體驗。
隨之而來的還包括教學評價變革,要求教師把握好教與學二者關系,轉變學習方式的同時,教學方式與評價方式也應有所調整。目前常見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多涉及到教師教學態度、內容、方式、效果,忽視了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起到的主導作用。院校從學生評教指標機制入手,強化師生互動、交往與協作,重點查看教師教育理念是否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能否結合學生學習需要優化教學策略、能否在最大限度上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促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好習慣,利用互聯網技術將創新意識集中表現出來,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提升自我,強化專業技能,最終形成核心素養。
(三)學習內容轉型
與其他專業學生比較而言,藝術類學生在感性思維上表現的更加突出,通常更樂于并善于接受影視圖像符號為基礎的視覺語言。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陳舊,難以激發學生創作激情,對于理論性較強的知識點,學生更是難以把握。互聯網+教育理念的融入,強調以視頻、聲像、動畫、圖片為主要載體,以更加直觀生動的形象呈現出來,基本上可以滿足藝術類學生學習需要。教育改革全面推進,要求藝術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獲取一定的學習文化,主動參與學生活動,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學會運用發散思維及批判式思維,實現深層次學習。
互聯網技術沖擊下,教育受時間、地點、師資的限制開始減小,教學資源分配不均、各方面投入力度不夠等問題日益淺化,藝術類學生學習內容出現轉型。常見的藝術類課程設置體系中,設計人員往往會選擇將其分為兩大板塊,分別為專業技能與公共基礎,后者包括軍事訓練及國防教育、思想道德修養及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前者包括語文、必修英語、體育、就業指導、創業、藝術概論、心理健康教育等。學生在實際學習時一般會帶有側重點,甚至為了應付考試僅注重專業課程學習,嚴重忽視了公共課的重要性?;诖?,如何有效調整專業課時與公共課時的比例,加深學生對文化課的理解,提升其學習興趣便成為一大難題。
教師必須引導學生著眼于生活實際,善于挖掘藝術學習資源,最終形成個人職業素養,借助信息化手段,均衡學習資源。以微課教學為例,自2008年這一觀點被提出后,便受到一致歡迎,國內首創微課點擊率超出五萬,學生據此開拓視野,豐富藝術學習知識,重點問題精準剖析,是對藝術院校現有教學的重要補充。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技術的融入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促使藝術教育有效突破時間及空間限制。各院??煞e極推進互聯網與藝術活動相融合,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教育作用,合理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努力營造良好、和諧的藝術環境,實現藝術師生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江磊.“互聯網+”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以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為例[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07):150-152
[2] 郭松輝.基于“互聯網+”教育評價的賞識教育評價體系構建[J].新教師,2019(06):17+45
[3] 高婕.“互聯網+教育”的SD模型分析[J].智庫時代,2019(25):8-9
基金項目:文章為河北傳媒學院2019年度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轉型發展視角下藝術類大學生基于移動互聯網絡環境的學習模式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jw2019032。
作者簡介:寧雨霏,女,漢族,河北人,研究生,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河北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術學;陳晨,女,漢族,山東人,研究生,畢業于河北科技大學,河北傳媒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設計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