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
摘 要:當前我國社會不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文化發展,都朝著多元化的發展方向進行,并且由于和國外交流逐漸頻繁,影響著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前景,這種多元的文化,為我國高校學生帶來一系列的思想改革,并且也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帶來很嚴峻的挑戰。在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之下,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重要的課題之一就是如何尋找出一條適合我國思政教育改革的路線。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章就對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進行了分析,并且以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論述了多元化文化對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帶來的挑戰,在此基礎之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文化多元化;高校;思政教學;改革
一、多元文化背景對于高校思政教學影響
(一)積極影響
加大了高校思政教學的發展空間。隨著各種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和我的交流和融合,這不僅僅能夠加強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同時也可以在不同國家文化的傳播過程當中,幫助學生們學習更新的文化,因此,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資源十分豐富,通過不同國家文化之間的交流,可以有效的拓寬高校思政教的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空間。
讓學生們可以跟得上時代的發展趨勢。在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之下,可以讓更多的其他國家了解并且學習我國相關的優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有效地豐富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使我國高校教育者可以在教學之前第一時間了解各個國家的文化變化,保證老師獲得的信息的及時性。除此之外,在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之下,老師也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隨時了解各個國家的文化發展趨勢,向同學們講述各個國家前言文化,讓我國高校教育可以真正的跟得上時代的發展趨勢,并且學習其他國家先進的教育模式與教育理念,以此來提高高校相關工作者的綜合素養。
促進老師的發展。從高校教師教學的角度上來看,文化多元化的背景削弱了以往文化隔離的制度,老師在教學之前可以學習其他國家的優秀文化,并且豐富自己的思想政治。同時也可以利用各種渠道借鑒其他教師學習的經驗,以此為基礎來改變自己當前較為落后的教學模式,真正做到教學與時俱進。
(二)消極影響
政治意識淡化。由于商業文化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雖然市場經濟推動了我國社會的發展,提高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質量,但是商業文化的誕生,也帶來了許多新生的價值理念,并且不論是好的價值觀念,還是有消極作用的價值理念,都會被人們逐漸的認可和接受。比如說市場經濟的趨利心理不斷侵蝕著人們的思想,極端個人主義以及拜金思想盛行,逐漸淡化了人們全局意識以及政治醫生這一現象,在大學生群體當中十分突出,甚至一些大學生為了享樂,不惜進行學生貸款,最終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這種大眾文化在滿足人們精神需求的同時逐漸顛覆了我國主流的文化,雖然大眾文化為人們帶來了許多的快感,但是在無形當中也否定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課程的相關內容,甚至于高校思想政治課程內容相悖,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工作迎來了巨大的挑戰。
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隨著文化多元化的不斷推進,我國相關人士可以對外國文化具有一定的了解,同時,這一現象的產生也能夠吸引外來優秀文化,通過一系列的創新和研究,最終將這些外來文化融入我國的文化當中。但是,隨著文化多元化的不斷推進,一些外國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它甚至打破了我國的傳統觀念。例如,國外情人節對中國傳統情人節有一定的影響,國外的圣誕節對中國的新年和春節有一定的影響,國外的消費觀念也對我國人民的日常消費觀念產生一定的影響。就好比我國一直推崇勤儉節約,這作為我國的一種文化美德,本應該被延續下去,但是,由于國外文化的沖擊,我國一部分人改變了這一消費觀念,開始崇尚國外的消費理念,并且這種消費理念逐漸簽收了我國人們的心智,對于我國人民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是一種十分不利的因素。總而言之,在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之下,各種國外因素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在這種影響下,部分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生了錯位。因此,有關教育部門應采取積極的教育方法,提高學生的素質和素養,努力為學生們的思想道德發展創造新的發展局面。
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失重教育改革路徑
(一)明確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
由于我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國先輩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同時,傳統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我國古人的美德,對學生們今后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更好地將這一有利條件延續下去,有關部門就應該在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下,重視我國傳統文化的知識與內容,讓學生們從多個角度了解文化知識,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使學生們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比如說在高校思政課堂教學工作當中,教師首先就應該明確我國傳統文化對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價值和重要性,利用自己現有的教育資料,將我國傳統文化有效的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工作當中,為學生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在這樣的文化教育背景之下,與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為自己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出租知法與我國傳統文化為導向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從根本上來講,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真正的將高校思政教做和社會發展相結合,通過創新型的教育方式,有效以及有針對的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高學生們知識學習的全面性。再者,在多元化文化的發展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者也應該培養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總而言之,由于思政課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們愛國主義情懷,將我國傳統的知識與文化教授給學生們,為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吸取外來文化的精髓
文化多元化的發展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部門也應該堅持我國主流思想的相關觀念,同時應該承認多元化文化存在對于學生們發展的積極影響,為了更好的減輕多元文化,對于學生們的負面影響,教育部門就應該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利用創新型的教育理念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在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在設立課程時,應該保護、尊重并且引導非主流文化當中具有歷史意義的內容,將其中重點的內容進行提煉,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思想政治課結合起來。其次,高校的思想政治課也要積極吸收西方國家的積極文化,學習其成功的文化成果,同時豐富思想政治課程內容,讓學生們了解到更多的知識。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們可以受到這些文化的感染,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工作。作而言之,為了促進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有效性以及教育應用的效果,需要有關部門在教育教學當中,以開放性的心態去面對多元文化,正確處理現代多元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關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總結優秀文化,提煉精華,揚棄糟粕,使一些優秀文化可以真正為我國高校思政課程所用,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三)堅持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高效的相關教育工作人員應該努力推進新形勢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不斷創新和改革自身的教育方案,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優化。首先,在過去的教學工作當中,老師們一般都是使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并且教學內容以及相關材料都比較陳舊,這種教學方案不能夠滿足當下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水平,因此,相關教育部門就應該對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材料進行改革,制定出符合當代學生發展特點的教材,同時,有關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創新自己的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順應當今時代的發展潮流,從根本上提高自身教育效果,就目前的教學手段來看,依舊是沿用了過去的教學方法,總的來看,難以促進學生們綜合素質的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的教學方式和社會實際相結合,從根本上改進自身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案。
(四)創新管理新渠道
目前,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新媒體為班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好的管理平臺,這一類的通訊工具打破了原有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促進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學生可以利用這一工具,自由自在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們應該在工作時利用新媒體開辟新型的教育模式,讓所有的同學參與到班級的日常活動討論當中比如說可以利用新媒體開辟班級討論組,以及班級討論論壇,學生們可以在日常學習之余,將自己的討論結果公布到討論組當中,在內容的選取方面,應該以勵志、感懷、嚴謹等內容為主,作為教師,也應該利用好微博、微信等社交功能,讓學生們可以看到老師在生活當中的一面,拉近師生的距離,同時,教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把人文作用真正運用到班級建設中去。
三、結語
在多元化文化背景的沖擊之下,我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著空前絕后的嚴峻挑戰,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以及學生的思想的轉變,應該不斷調整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楊玉.探析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改革[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6(25).
[2] 李志杰,李育紅.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學改革[J].現代交際,2019(13):137,136.
[3] 李趙法.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學改革之探析[J].青春歲月,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