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三十多年來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影響,我國社會以及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空巢家庭總體數量逐年增加,其中城鎮的空巢老人占據較大的比例。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傳統的居家養老已經難以為繼,機構養老又存在一些問題而且發展緩慢,這使得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面臨著極大的困難和挑戰。我們不得不尋找一個更好的養老模式來緩解政府與家庭的養老壓力,因此社區養老成為人們新的選擇。以Z市A社區為例,通過對社區進行實地走訪和調查,分析總結了Z市A社區空巢老人社區養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老齡化;空巢老人;社區養老
一、概述
(一)研究背景
多年來,人口老齡化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老齡化問題尤其突出,而且因為我國計劃生育的實施,使得生育率降低,城市家庭中獨生子女家庭占比隨之上升,因而孩子日后一旦離開原生家庭,原來的大家庭將瞬間步入空巢階段,老人在情感和生活上沒有任何緩沖。在這樣的情境下,老人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傳統的家庭養老已經失去原有的效果,然而常見的機構養老又因為收費昂貴且效率低下以及存在其他問題而很難被大眾所接受,這時候社區養老成為人們的另一種主要選擇。
社區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方式,是在以家庭為核心的基礎上依托于社區和專業化服務,用于解決老年人日常生活困難的社會化養老服務。與傳統的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模式相比,可以通過合理整合和利用社區資源去幫助社區內需要照顧的老年人,幫助老年人解決急需要解決的問題。此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研究。
(二)研究意義
(1)理論意義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于社區養老模式的探索起步比較晚,雖然目前在社區養老本土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如人口老齡化速度快,老年人口基數大,空巢家庭增長趨勢快等),導致在具體的社區養老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文章通過對A社區社區養老的探索研究,可以針對其實際存在的問題提出具體可行的建議,對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區養老實務模式和社區養老理論的研究具有補充意義。
(2)現實意義
社區養老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人口不斷地向城市中流動,這就意味著將有更多的老年人要在城市中度過老年生活,這一老年群體的養老問題實質上是一個民生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經濟發展而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因此尋找探索一種適合本國現實情況的養老模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二、相關概念
(一)空巢老人
“空巢”家庭的概念起源于西方, 它是建立在美國學者PC·默克多的“家庭生命周期”的理論基礎之上,具體是指所有子女均已成年并且長期不在父母身邊的家庭。“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一個階段。具體是指子女長大成人后從父母的家庭中分離出去,自立門戶,只剩下年老一代單獨生活的家庭。簡而言之就是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人家庭。
(二)社區
社區按照分類,可以分為地域性社區和功能性社區。所謂地域性社區是指以一定的地域為基礎而劃分的人們生活的共同體,此種社區的劃分主要依據就是共同生活的地域界限。而功能性社區是指具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價值追求或者宗教信仰等群體所組成的社區。一般社會學研究學者所指的普遍性的社區為地域性社區。
(三)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是指在政府和社會協助的背景下,以社區居民為主體,積極利用和開發社區內現有的全部資源,來滿足老年居民生活的需求,為其提供相關的服務性產品和活動的總稱。本次研究認為社區養老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輔之以機構養老,老人在家養老的同時,可以享受上門服務照顧,是一種把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勢完美結合的一種模式,它可以通過社區的組織者把各種養老資源進行統一整合配置,對社區內的不同老人提供差異化的養老服務,讓社區養老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滿足空巢老人的養老需求。
三、Z市A社區空巢老人社區養老的主要問題
經過多年的不斷努力探索,Z市在空巢老人社區養老服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但是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社區養老服務在管理、協調等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在老人的精神慰籍上,還不能讓老人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一)部門之間缺乏有效協調
服務主體多,協調體制不健全,存在組織紊亂的問題。當前,在對加緊脫貧和民生改善的大背景下,政府和社會各個部門的工作任務中幾乎都涉及到對老年人群體的服務與管理,但是這些主體部門之間都是彼此獨立運作,很少有交叉項目或者溝通,導致老年人的養老服務工作開展起來比較復雜,工作效率相對較低。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因而導致在服務老人的過程中,容易出現服務重復和社會資源浪費甚至是服務遺漏等情況。造成投入大,而效果甚微的窘迫局面。各個服務主體之間缺少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的機會。這樣直接會影響到為老年群體提供服務的質量,不利于社區養老服務的建設與發展。
(二)服務項目單一且趨同
我國所進行的社區養老服務工作還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在服務內容方面有些單一,首先是服務的種類比較單一,現階段的針對老年人的照顧和服務還是大多停留在一種簡單的經濟支持和物質幫助上面,對老年人的精神慰籍和心理關懷方面的關注度還是不夠,沒有將老年人的豐富精神生活的需求放在和物質需求一樣同等重要的位置,例如只是更多的關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而忽視了身心的雙重健康。A社區所提供的服務大多數是一些基本的服務,比如照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陪他們去醫服務的院等,基本不關心老年人的精神層面,陪老年人話家常的次數屈指可數。所以他們身心所需以及心理、信息、法律援助等方面的設置是空缺的。優質、全方位的社區養老服務工作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進程。其次是沒有針對老人的個性化需求進行服務。例如對于一些經濟和身體條件都比較好的老人,他們更多的需要是子女和他人的陪伴。我們在走訪的過程中和89歲高齡的楊老爺子進行了交談。我:“老爺爺,您家里現在還有什么人嗎? 楊:“家里還有三個孩兒,一個兒子,兩個閨女” 我:“那他們經常在家嗎? ?楊:“哈哈。。沒有,兒子太忙了,基本上一個月來一次,倆個閨女倒是經常過來,每兩個星期輪流過來給我打掃打掃衛生,洗洗衣服” 我:“那大爺您經常一個人在家吃飯方便嗎?都這么大歲數了!” 楊:“我有退休金啊,想做了自己做點吃,不想做了就去買點吃了,我身體也挺好的,行動很方便,孩子們忙就去忙吧,我不需要人照顧,嘿嘿!” 從對話中我們能夠看到,老人在經濟和身體方面都是比較不錯的,但是在家人朋友的陪伴方面卻顯得有些太過欠缺,盡管老人說體諒孩子,但是我們還是發現了老人話語中的失望和無奈。隨著深入的交流,我們了解到老人無聊的時候只能通過看電視、聽戲曲、串門等方式來解悶,但他們自身存在的失落感、孤獨感、不滿情緒等難以得到真正的緩解,因此,當前社區養老在個性化的服務和照顧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匱乏和完善空間。
(三)社區養老社會認同度不高
首先,老年人的思想大都比較陳舊和保守,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老年人對社區專業養老服務的認識不足,一些空巢老人不能適應新的養老服務模式。其次,有些子女擔心社區照顧老人不夠細致,不能很好的滿足老人的需求,不肯接受社區養老,這其實都是人們思想陳舊知識缺乏和不能正確認識社區功能所造成的;最后,有關部門和人員還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老齡化的嚴峻形勢和促進社區養老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社會各界對社區養老服務仍然沒有系統的認識,社區養老的社會支持和宣傳力度不夠,社區內的老人根本不知道有社區養老這個概念,致使他們在需要關心和幫助時,也不會主動去找社區專業人員解決問題,最終導致社區養老發展滯后。
四、結語
空巢老人數量日漸增多,給社會帶來了新的問題。而且因老人之前所受的教育水平不同,工作職位不同,導致他們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給他們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養老服務。社區養老模式結合了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勢,在空巢老人的養老方面必然會發揮巨大的作用,而且關注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不僅關乎人們每個家庭,更對我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發展方向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仲.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
[2] 張顥琪.社會工作視角下對城市空巢老人社區養老問題的探究[J].中外企業家,2018(21):205-206.
[3] 錢晶,曹姍姍.城鎮空巢老人養老模式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8):65-66.
[4] 王靜珊.城市空巢家庭的新特征[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7(04).
作者簡介:謝超(1996- ),男,山西忻州人,西北大學哲學學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