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敏
摘 要 在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潮流下,推動兩岸金融合作和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在新形勢下,閩臺金融合作為兩岸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在給福建金融發展創造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
關鍵詞 閩臺 金融合作 福建金融
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實現歷史性轉折,兩岸經貿發展日益頻繁。為應對日益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促進大陸和臺灣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2010年6月,兩岸領導人共同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這一戰略利好顯著,商務部臺港澳司發布的《2019年1-9月大陸與臺灣經貿交流概況》顯示,大陸與臺灣貿易總額為1648.7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出口較同期增加12.8%,總額為397.7億美元;進口較同期下降6.4%,總額為1251億美元;大陸實際使用臺商投資項目較同時期增加9.1%,使用臺資34.1億元;大陸企業對臺直接投資7437.9萬美元,臺灣成為大陸第七大貿易伙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大陸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伙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福建作為與臺灣隔海相望的省份,作為臺灣的祖籍地,是兩岸金融合作的重要省份。研究閩臺金融合作視角下福建金融發展的機遇、挑戰及對策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一、閩臺金融合作的現狀及政策
自2015年福建自貿區掛牌以來,兩岸人民對金融產品需求進一步增加,閩臺在融資、銀行業、證券、保險等方面的金融合作進一步加深。在融資方面,《福建省政府工作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福建省利用74.5億美元臺資,閩臺貿易額達2377.6億元人民幣,43家臺灣企業在閩投資;2019年福建省實際使用臺資同比增加8.1%;福建自貿區跨境融資總額達388.9億元。福建自貿區通過“金融信用證書”向臺商辦理的信貸授信達780萬元。在銀行業方面,最大的臺灣銀行分行在福建福州設立,至2018年底,有6家在閩臺灣出資銀行,有23家臺灣出資在廈門開立39個人民幣代理清算賬戶,有150多億元人民幣資金清算業務由福建臺灣出資銀行分行處理。閩臺銀行業務還涉及銀團貸款、托管賬戶等,業務合作進一步加深,穩步擴大。在證券業方面,2020年首家臺資參股券商、海峽兩岸首家合資證券公司——金圓統一證券在廈門注冊成立,推動了閩臺證券的進一步發展。在保險業上,2010年首家獲得大陸開業許可的臺資保險公司——富邦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在廈門成立;福建第一家臺灣出資財產保險公司——國泰產險福建分公司在福州成立,至2019年有5家臺灣出資保險公司進入福建,福建成為臺灣出資保險公司在大陸保險市場的主要陣地之一。總體上看,在閩臺金融合作下,福建金融業務范圍不斷擴大、產品結構持續優化、融資額穩定增長,金融產業進一步發展。
作為與臺灣一水相隔的省份,福建在兩岸金融合作中有其特色和優勢,其中最主要的是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2010年9月12日,兩岸領導人簽訂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生效,這一協議為閩臺金融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14年12月31日,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建立。福建自貿區包括福州、廈門、平潭3個片區,致力于兩岸交流發展,對臺特色明顯。福建自貿區所推出的資本項目便利化、金融信用證書、海峽股權交易中心“臺資板”等舉措,為閩臺金融發展增添了動力,推動了福建金融的發展與創新。2018年12月11日,福建公布了“進一步凸顯對臺先行先試”的措施。此外,福建省還出臺了《關于深化閩臺金融交流合作的若干意見》,為閩臺金融合作提供了地方政策支持。
二、閩臺金融合作深化視角下福建金融發展的機遇
(一)推動金融業務規模擴大
臺灣的銀行業、保險、證券發展體系完善,閩臺金融合作有利于閩臺資源互補,有利于福建借鑒臺灣的金融發展體系,推進銀行業、保險、證券更高層次的發展。在銀行業,跨境人民幣清算規模增大,金額達1107.01億元人民幣,金融合作推動福建銀行業務規模擴大;在保險業,臺灣保險業歷史悠久,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經營管理方面具有顯著優勢,[1]閩臺合作有利于引進臺資保險公司在福建設立分公司,加大福建保險業風險保障,推動福建保險業規模擴大;在證券業,福建券商、期貨公司少,金融需求大,而臺灣券商多,金融需求少,[2]金融合作有利于閩臺在證券市場上需求互補,推動福建金融業務規模、范圍擴大。
(二)推動農村金融改革
臺灣的農村金融改革發源早,體制機制建設完善,帶動了臺灣農村金融的發展。[3]通過閩臺合作,福建可以借鑒臺灣農村金融改革經驗,并結合自身農村金融的現狀,推動農村金融改革,從而帶動農村金融機構發展。
(三)推動投融資便利化
福建推廣的在閩臺企資本項目管理便利化、海峽股權交易中心“臺資板”等一系列惠臺政策,為福建和臺灣的金融往來提供了利好的環境,降低了金融投融資門檻,有利于吸引外資進入,推動了福建投融資便利化,降低了福建融資成本。
三、閩臺金融合作深化,福建金融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省域金融競爭壓力增加
我國部分省份,如廣東、江蘇、上海、北京、浙江的金融競爭力強,特別是北京、上海作為全國性金融中心之一,金融發展水平高,在金融產業上較福建而言具有優勢。這些省份在一定程度上會分散福建的一部分臺資,對福建的投融資造成分流影響,增加與國內其他省份競爭的壓力。
(二)面臨金融借貸風險
在閩臺金融合作中,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惠臺措施,在為臺企融資、投資及開展業務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金融風險。如支持在閩政策性、開發性銀行供應人民幣賬戶融資給臺灣銀行業機構;促使臺灣信用卡申辦便利化;幫助臺資企業融資等舉措,可能導致投資回報率低、不能及時收回資金及呆賬壞賬等事件的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福建金融借貸風險。
(三)金融區域發展不平衡[4]
臺灣對福建的金融投資項目相對聚集在榕廈漳泉等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促進了當地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城市金融層次進一步上升;而其他地區,金融產品需求不足,再加上缺乏資金、經驗和完備的基礎設施,可能導致金融產品和服務層次降低,造成省內金融區域發展兩極化,區域發展不平衡。
(四)面臨臺灣選舉結果的影響
隨著新一輪臺灣領導人選舉結果的揭曉,兩岸關系的發展方向在近期存在不確定性,這對兩岸的合作與交流會造成一定的阻礙,使閩臺金融合作面臨挑戰,影響閩臺金融的發展。
四、進一步深化閩臺金融合作的建議
(一)培養專業金融人才
人才是競爭發展的核心力量。政府要借用高校資源培養金融專業人才,[5]大力支持高校閩臺合作交流項目,建設閩臺金融合作課程,培養對臺應用型金融人才。同時,政府可以面向社會引入具有前瞻性、專業性、實戰型的金融科技人才,加強臺灣金融人才的引進,實施業績貢獻與薪資掛鉤機制,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充分發揮金融人才在閩臺金融合作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升福建金融競爭力。
(二)推動金融產業創新
面對省域金融競爭壓力,福建要充分發揮自貿區的特色優勢,加快金融產品結構優化,加強對臺金融服務創新,加強對臺銀行、保險、證券服務改革創新。要不斷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如在保險業應用大數據研發私人定制產品,在銀行業運用大數據對客戶風險和資信狀況進行精細化研究等,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作用,為金融產業發展增添新動力。
(三)建立風險評估機制
在推進閩臺金融合作的同時,福建要與臺灣合作,建立完善的金融風險評估機制。根據臺灣的政治、經濟、軍事形勢建立相關的指標進行評估,根據臺商的資信度、企業經營狀況、不良貸款等指標建立風險預估指標,一旦風險超過規定的合理范圍,馬上對省內的臺資項目進行預警,及時防范,減少損失。
(作者單位為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 林智勇.論構建閩臺保險業共同發展新格局[J].福建金融,2010(01):5-8.
[2] 陳小梅.閩臺金融合作的現狀與發展[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10,23(01):22-25.
[3] 鄭少紅.臺灣農村金融改革對福建省的借鑒與啟示[J].福建金融,2010(08):24-26.
[4] 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課題組,吳國培.閩臺金融合作現狀、制約因素及推進路徑[J].發展研究,2017(09):65-70.
[5] 張業圳.閩臺金融合作形勢與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17(11):74-76.
[6] 易小麗.海峽兩岸金融競爭力比較及合作前景分析[J].福建商學院學報,2018(05):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