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曉龍,馬利鋒,李真玉,韓悅,田雨鑫,趙琪,魏殿軍
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ARI)是世界范圍內(nèi)最常見的感染性疾病[1],毛細支氣管炎、肺炎等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5歲以下兒童發(fā)病及死亡的首位原因[2]。ARI病原學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革蘭陽性(G+)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桿菌、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等革蘭陰性(G-)菌是ARI最常見的致病菌[3-4]。病毒感染同樣與ARI發(fā)病密切相關(guān),兒童ARI人群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IFA)、乙型流感病毒(IFB)、副流感病毒(PIVs)、腺病毒(ADV)檢出率較高[4]。非典型病原體是ARI病原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國內(nèi)研究顯示肺炎支原體(MP)在ARI兒童中陽性檢出率有增高趨勢,且MP合并細菌感染在病原混合感染中占比較高,是ARI病情加重和病程遷延的危險因素[5]。嗜肺軍團菌(LP)、肺炎衣原體(CPn)雖不常見,但可能作為重癥肺炎的混合病原。
不同病原ARI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分析既往病原學數(shù)據(jù),了解不同病原體的流行特點,對制定預防、治療策略具有指導意義。國內(nèi)近年陸續(xù)有兒童ARI病原流行情況的報道,但往往限于對單一類別病原體的調(diào)查。我國地域廣袤、氣候多樣,不同地區(qū)ARI病原體可能具有不同的流行特征。本研究對2013—2018年天津地區(qū)住院兒童的病原譜進行較全面地回顧分析,以期為該地區(qū)ARI防治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1月—2018年7月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兒科收入院的ARI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電子病案系統(tǒng)采集相關(guān)資料;排除病原檢查資料缺失及自主出院病例后,有7 832例ARI兒童納入研究,其中5 353例完成痰和/或咽拭子細菌培養(yǎng)鑒定,7 449例完成9種呼吸道病原體IgM抗體檢測及MP抗體滴度檢測,4 970例完成上述全部病原學檢查。ARI診斷標準為具備以下任一條件[6]:(1)急性感染癥狀之一,發(fā)熱(≥38℃)、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或降低、寒戰(zhàn)、體溫降低。(2)呼吸道癥狀之一,咳嗽、咽痛、氣短、聽診呼吸音異常。本研究通過天津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材料與方法
1.2.1 材料 細菌分離培養(yǎng)用血瓊脂、麥康凱和巧克力培養(yǎng)皿購自天津金章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革蘭染色液購自珠海貝索公司,VITEK 2全自動細菌分析儀及配套鑒定卡購自法國梅里埃公司,質(zhì)控菌大腸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購自衛(wèi)生部臨檢中心,鉛黃腸球菌ATCC700327、腐生葡萄球菌ATCCBAA-750、陰溝腸桿菌ATCC700323、嗜麥芽窄食單胞菌ATCC17666購自上海臨床檢驗中心;9項呼吸道病原體IgM抗體檢測試劑盒(間接免疫熒光法)購自西班牙VIRCELL公司,EUROStar III Plus熒光顯微鏡購自德國歐盟公司,SERODIA?-MYCOⅡ被動凝集法MP抗體檢測試劑盒購自日本富士瑞必歐株氏會社。
1.2.2 樣本采集 于患兒入院24 h內(nèi)采集痰標本和/或用咽拭子采集咽部分泌物行細菌培養(yǎng)鑒定;采集2管血液樣本,每管3 mL,2 000 r/min離心10 min后分離血清。
1.2.3 細菌培養(yǎng)及鑒定 細菌分離培養(yǎng)按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進行,標本分離出致病菌后行革蘭染色,根據(jù)染色結(jié)果選取相應鑒定卡,采用VITEK 2全自動細菌分析儀進行鑒定。
1.2.4 呼吸道病原體血清抗體檢測 用9項呼吸道病原體IgM抗體試劑盒檢測IFA、IFB、PIVs、RSV、ADV、嗜肺軍團菌1型(LP-1)、Q熱立克次體(COX)、CPn、MP,操作步驟嚴格按說明書執(zhí)行;應用歐盟EUROStarⅢPlus熒光顯微鏡觀察判讀結(jié)果。
1.2.5 MP抗體檢測 采用SERODIA?-MYCOⅡ被動凝集法MP抗體檢測試劑盒,半定量檢測血清MP抗體滴度,操作步驟按說明書執(zhí)行;結(jié)果判讀標準:滴度≥1∶160定義為MP近期感染。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M(P25,P75)表示,2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U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應用傾向匹配評分(PSM)以消除混雜因素干擾(匹配容差設置為0.02);應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重癥肺炎的風險因素分析,自變量進入方式為向前逐步回歸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本資料與病原檢出概況 7 832例ARI兒童的基本資料見表1。病原檢出方面,7 832例患兒中3 291例至少檢測出1種病原體,病原總檢出率為42.0%;5 353例完成細菌培養(yǎng)鑒定,細菌檢出率為20.1%(1 078/5 353),以肺炎鏈球菌(5.3%)、肺炎克雷伯菌(4.0%)、大腸埃希菌(2.7%)、金黃色葡萄球菌(1.9%)、流感嗜血桿菌(1.6%)檢出率較高;7 449例完成呼吸道病原體血清抗體檢測,病毒檢出率為4.3%(321/7 449),以IFB、PIVs檢出率較高;非典型病原體檢出率30.0%(2 241/7 449),以MP檢出率最高;4 970例患兒完成全部病原學檢查,合并感染檢出率為7.6%(379/4 970),以非典型病原體合并細菌感染檢出率最高。見表1。
2.2 不同性別患兒病原體檢出情況比較 不同性別患兒年齡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7.796,P<0.05)。未校正年齡因素前,2組病原總檢出率、肺炎克雷伯菌、IFB、MP、LP-1及合并感染檢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校正年齡因素后,病原總檢出率、肺炎克雷伯菌、IFB、MP檢出率差異仍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女性兒童病原總檢出率、IFB、MP檢出率均高于男性兒童,肺炎克雷伯菌檢出率低于男性兒童(均P<0.05),見表2。
2.3 不同年齡組病原檢出情況比較 患兒按照年齡分為5組:≤6個月組1 169例、6個月~≤1歲816例、>1~≤3歲組2037例、>3~≤6歲組2247例、>6~≤17歲1 563例。除PIVs外,不同年齡段各病原體檢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意義(均P<0.01)。低齡兒童(≤3歲)細菌及合并感染檢出率高于高齡兒童(>3歲),而高齡兒童病毒及非典型病原體檢出率高于低齡兒童;IFB和MP以學齡期(>6~≤17歲)及學齡前期(>3~≤6歲組)兒童檢出率較高(表3),符合其社區(qū)傳播的特點。
2.4 不同季節(jié)病原體檢出率 根據(jù)天津地區(qū)氣候特點,定義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次年2月)4個季節(jié)。除肺炎克雷伯菌外,不同季節(jié)細菌檢出率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病毒及非典型病原體檢出率有所不同,IFB冬、春季節(jié)檢出率高于夏、秋季節(jié);MP同樣以秋、冬季節(jié)檢出率較高,但一年四季皆有流行,見表4。

Tab.1 Demographic data and pathogen profiles of children with ARI表1 ARI患兒基本資料及病原檢出概況
2.5 不同疾病類型病原檢出情況 按感染位置和嚴重程度將研究對象分3組:輕度組(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炎)3 007例、中度組(包括支氣管肺炎和肺炎)4 079例、重度組(重癥肺炎)746例。3組患兒隨疾病嚴重程度增加,住院時間和醫(yī)療費用遞增,細菌、非典型病原體及病原整體檢出率均有所增高,而病毒檢出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3組患兒病原體檢出率以MP最高,且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研究期間MP是該地區(qū)兒童ARI發(fā)病及病情加重的最主要病原體。此外,3組比較合并感染檢出率以重度組最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合并感染可能是ARI進展為重癥肺炎的風險因素,見表5。以肺炎嚴重程度(普通肺炎=0,重癥肺炎=1)為因變量,以年齡、性別(男=1,女=0)、是否合并感染(否=0,是=1)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結(jié)果顯示合并感染是重癥肺炎的獨立風險因素,見表6。

Tab.2 Detection rates of pathogens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表2 不同性別之間病原檢出率的比較

Tab.3 Detection rates of pathogen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表3 不同年齡段病原體檢出情況 [例(%)]

Tab.4 Seasonal distributions of pathogens in hospitalized children with ARI表4 ARI住院兒童病原體季節(jié)性流行特征 [例(%)]

Tab.5 Pathogen profiles and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clinical diagnosis表5 不同疾病類型的病原體分布特征
本研究對近5年天津地區(qū)兒童ARI病原譜及其流行特征進行系統(tǒng)地回顧分析。結(jié)果顯示,包括ARI常見致病菌、5種呼吸道易感病毒及4種非典型病原體在內(nèi)的病原總檢出率為42.0%(3 291/7 832),與Xu等[7]報道的45%相當,但低于國內(nèi)Liu等[8]報道的58.7%及季偉等[9]報道的57.2%,這種差異可能與不同研究之間氣候不同、研究人群不同、所檢測病原譜及檢測方法不同有關(guān)。
本研究細菌總檢出率為20.1%(1 078/5 353),與既往報道相當[10],但低于國內(nèi)26.2%和32.9%的報道[11-12],可能與后者研究下呼吸道感染人群有關(guān)。菌種分布方面,肺炎克雷伯菌、大腸埃希菌、流感嗜血桿菌等G-菌仍然是兒童ARI的主要致病菌,G+菌以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最為常見。細菌是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體,細菌性肺炎是導致兒童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2,4]。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重癥肺炎患兒致病菌檢出率約為普通上呼吸道感染患兒的2倍,提示針對下呼吸道感染,更應重視細菌病原的檢查。細菌與非典型病原體的合并感染較常見,有研究表明MP感染后繼發(fā)細菌感染,是ARI病程遷延和病情加重的風險因素[5];本研究中,MP與細菌合并感染檢出率為3.8%,約占所有合并感染類型的一半。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合并感染是普通肺炎進展為重癥肺炎的風險因素,預示住院時間延長和醫(yī)療費用增加。

Tab.6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severe pneumonia表6 重癥肺炎風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諸多研究對兒童ARI的病毒病原譜進行過報道,但結(jié)果差異較大,推測可能與檢測方法不同有關(guān)[7-8,13-15]。隨著多重PCR技術(shù)在病原診斷領(lǐng)域的應用,病毒及合并病毒感染檢出率顯著提高[16],但國內(nèi)多重PCR方法尚未普及,因此血清抗體檢測仍對臨床具有重要指導價值。本研究通過檢測血清IgM抗體對IFA、IFB、PIVs、RSV、ADV進行檢測,陽性檢出率低于應用多重PCR方法研究的報道[7-8],但與同類方法報道基本相當[14-15]。病毒流行具有季節(jié)性,本研究顯示IFB以春、冬兩季檢出率較高。另外,女性兒童IFB檢出率高于男性兒童,且隨著年齡增大病毒檢出率有所增高,其確切機制尚不明確,推測可能與兒童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和社會活動度相關(guān)。有報道稱,RSV是1歲以下兒童最常見的病原體之一[11],但本研究各年齡段ARI患兒RSV檢出率普遍較低,可能與檢測方法敏感度較低有關(guān)。
MP是兒童ARI最常見的致病病原體。本文ARI患兒MP現(xiàn)癥感染檢出率高達29%,與同類觀察報道相符[5],提示MP感染在全國范圍普遍流行,MP疫苗的開發(fā)和應用意義重大。MP同樣以秋冬檢出率最高,但一年四季皆有流行,應引起足夠的重視。MP在各種ARI疾病類型中均有較高的檢出率,尤其在重癥肺炎組檢出率高達68.6%,提示MP不僅導致ARI發(fā)病,同時也是導致ARI進展及加重的主要病原體之一。此外,MP也是最主要的合并感染病原體,本研究379例合并感染病例中,MP與細菌、病毒的合并感染占70%以上。合并感染是否導致疾病進展加重,目前各方報道不一[18];本研究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顯示,在糾正年齡和性別因素后,合并感染仍然是重癥肺炎的風險因素,合并感染患兒進展為重癥肺炎的風險約是非合并感染患兒的2倍。
本研究尚存局限之處,首先,研究人群限于住院兒童,缺少對門診輕癥兒童的調(diào)查;其次,病毒檢測限于最常見的5種病毒,缺少對人類博卡病毒、鼻病毒等新興病毒的研究,未能完整呈現(xiàn)ARI病原譜;最后,研究缺少對細菌耐藥及病毒亞型的數(shù)據(jù)報道。總之,本研究相對完整地梳理了近5年天津地區(qū)ARI住院兒童的病原譜及流行特征,對該地區(qū)ARI防治工作具有一定指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