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階梯式合唱訓練教學模式策略,提出根據基礎班、預備班、表演班每個班級學生的年齡和接受能力,通過哼鳴式咽壁發聲法、柯達伊式視唱練耳法、同曲多變情緒感受法的合唱訓練方法,循序漸進示范和引導,讓學生逐漸掌握音樂方面的各種理論知識,解決音準、發聲、視唱練耳的基本問題,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
【關鍵詞】階梯式 合唱訓練 發聲 音準 歌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3A-0137-02
近年來,我國小學校園普遍開展音樂合唱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形式,注重從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精神,培養其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在不少校園里,合唱作為傳統藝術被普及成為必修科目。一些小學學校每周開設合唱課,每月必辦合唱節。但反觀合唱現狀,合唱隊員在演唱中普遍存在音色不統一、音準不佳、節奏不穩等現象,有些合唱參賽隊伍一到比賽就臨時抱佛腳,組隊排練、參賽,導致合唱效果不佳、比賽結果不盡如人意等,違背了整體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初衷。
作為從事音樂教育基層教學工作者,教師要在小學階段圍繞樂理、視唱練耳、聽音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開展系統的、層遞式的合唱訓練教學,抓好孩子們的發聲、音準與歌曲理解教學,做好各階段的銜接教學探索、實踐和訓練,夯實和提升學生的合唱音樂素養,為他們打好合唱基礎,才能更好地促進合唱教學良性、可持續地發展。
一、概念
合唱階梯式教學是指根據每一階梯的教學目標,系統圍繞專業合唱能力塑造、樂理知識傳授、音樂素質培養,進行教學模式的安排與設計,以專業動態的觀點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和規律。為此,筆者按照兒童年齡特點將合唱階梯劃分為基礎班(一二年級)、預備班(三四年級)和表演班(五六年級)三個階梯層次,就發聲、音準、歌曲理解這三方面的階梯式合唱教學的銜接問題,闡述自己的心得與經驗。
發聲,就是發音時喉頭、口腔、鼻腔節制氣流的方式和狀態,包括發音時構成阻礙和克服阻礙的方式,氣流強弱的情況及聲帶是否振動等幾個方面,加以教師正確的氣息指導而獲得的正確發聲。音準的取得有賴于敏銳的聽覺、精湛的技巧與適宜的演出環境,音準是演唱形式中最重要的標準,然而音準又是較難克服的問題,它會受到演唱者的氣息、咬字吐字、排練及歌唱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歌曲理解是音樂與語言相結合的表演藝術,是人類用于抒發和交流情感的典型藝術形式。合唱隊員對歌曲的理解,是判斷其演唱成功與否的基礎。要排好一首合唱曲目,最重要的是基于對作品內容與藝術表現手法的認真分析,對所演唱作品的內涵形成深刻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恰當進行處理,從而使作品表現出良好的藝術效果。
二、解決問題的要點
了解發聲、音準、歌曲理解三方面的要求后,我們就要針對問題,確立解決問題的要點。第一,培養良好的唱歌習慣,要求學生輕聲說話,學習科學的發聲方法,有唱歌狀態的哼鳴高位朗讀歌詞,糾正“喊唱”現象;第二,利用柯達伊手勢等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深入淺出地訓練和培養學生的音準;第三,利用舉一反三的欣賞教學法,巧妙地處理好歌曲,培養學生的和聲意識,從而有感情地表現歌曲。
(一)利用游戲方式解決發聲問題
由多年教學經驗可知,學生發聲不準確主要原因在于氣息的問題,小朋友個子小,氣息難免跟不上。經過反復探索、研究,筆者發現咽壁的哼鳴式發聲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于是,筆者帶領學生玩起學蚊子叫找音的游戲,讓學生用貼近鼻咽腔的感覺模仿蚊子的聲音,再用“蚊子叫”與之前練習的咽壁聲帶聯動發出聲音,這樣就將真假聲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在學習的過程中,筆者還設計讓學生找一找誰是大蚊子發出的聲音響、誰是小蚊子發出的聲音弱,比一比哪只蚊子還可以唱歌(加入練聲曲目)的游戲教學。通過哼鳴式的支點練習,學生們僅用兩個星期就掌握了真假聲的結合,聲音在換聲區過渡得很自然,沒有出現太白和太虛的問題,大大節省了他們學習發聲方法的時間,提高練聲的效率,同時也提高學生的自信心,不再出現厭學和棄學的情況。
(二)借助柯達伊手勢解決音準問題
柯達伊手勢能讓孩子們迅速直觀地認識音的高低。除了聽音,筆者在音程的練唱、視唱練耳中,也要求學生全部加入柯達伊手勢,以此養成逢唱曲譜必用手勢的習慣。經過一個月的強化訓練,學生基本能正確地唱準一些簡單的旋律,并且在聽單音和音程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既縮短學習音準的時間,又提高了學習的效率,為階梯班的升班銜接做好準備。
(三)利用同曲多變情緒方式正確處理歌曲問題
基礎班的孩子因為年紀小,不能很好地理解一些曲目傳達的情緒,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只會機械地跟唱,并不是發自內心地感受歌曲的含義,不能打動聽眾,也失去了合唱訓練的意義。一次教學中,筆者無意間發現孩子們在玩惡作劇,他們把筆者新教的歡快曲子變成恐怖的聲音來玩游戲。于是,筆者試著把小練習曲變化著情緒和拍子來教學,先用簡單的《小星星》做范例,要求學生唱出不同情緒的小星星,有歡快的、悲傷的、痛苦的、憂郁的、柔美的等,再引導討論:小星星為什么會變成這樣了呢?他們就會主動為各種星星編造故事。筆者順勢引用一些歌曲,結合他們的想象講解歌曲背景,并要求他們帶上正確的情緒去演繹歌曲內容,使其順其自然明白歌曲的內涵。這種變化情緒唱歌的方法很受孩子們的歡迎,他們不再面無表情地演唱歌曲,漸漸地身體能跟隨音樂擺動,投入到音樂旋律中,為預備班的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策略
(一)完善“階梯式教學”模式
階梯式教學模式是筆者總結出來的,適合校園合唱的新教學模式,是以金字塔的形式構建一個由淺入深、優勝劣汰的教學過程,“金字塔”可以分為三層,也可以分為兩層,視各學校的情況而定。這個金字塔的底層教學是以簡單的視唱練耳、聽單音、感受音樂等基礎音樂知識作為構建,為上層教學打好基礎。在升入第二層建筑時,筆者會深入樂理知識的教學,涉及音程和變化音的訓練,加強二聲部、三聲部的練唱,并且在音色和樂曲的處理上有所側重。當升入第三層構建時,學生就可以全面自如地視譜練唱三聲部曲目,參加各種演出和比賽。在升級的過程中,學習扎實的學員可以順利晉級,稍微欠缺的學員要留在本班繼續學習,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保持合唱團頂層合唱質量。學生扎實的基本功,可以有效杜絕因臨時抱佛腳組隊排練、參賽,而導致合唱效果不佳、比賽結果不盡如人意、合唱隊一發聲就跑調、隊員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的出現。
(二)總結新的教學策略
1.“哼鳴式咽壁發聲法”。合唱訓練中,聲音是歌曲表現最直觀的形式,聲音只有音色飽滿、和諧統一、有張力,才能更好地給聽眾帶來一場聽覺盛宴,教師也能從中快速、正確地找到聲音的位置,提高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筆者發現,單純的咽壁發聲并不能最好、最快地解決音色統一和喉嚨聲帶過緊的問題,用哼鳴的方法帶動咽壁發聲,就像有條繩子不斷地拉動聲音向上走,很好地解決聲帶卡喉嚨的問題,學生的聲音有了支點,力氣就能往一處使,例如教練聲曲“媽、美、咪、摩、母”的時候,筆者讓學生先哼鳴,再用哼鳴的感覺哼出每個母音,以此用到歌曲教學的咬字中,帶著哼鳴來歌唱,養成了這樣的歌唱習慣后,聲音更統一和諧,同時解決了真假聲的轉換問題。
2.“柯達伊式視唱練耳法”。當前普遍的合唱教學用的是簡譜,簡譜不能直觀看到音的高低,但我們如果在唱譜的時候使用柯達伊手勢輔助,會更直觀生動地感受音的高低,獲得音準。教師把手勢融入聽音練習、視唱練耳、音程教學、模唱訓練中,學生就能形成良好的音準概念,快速而扎實地掌握音準要求。
3.“同曲多變情緒感受法”。為了豐富學生對歌曲的表現力,筆者在上課前會根據每一個曲目搜集素材,了解其音樂風格、背景及唱法,然后與學生集中研討,大家集思廣益,認為同一曲目可以根據不同的音樂背景、風格和節奏,甚至動用自己的感官、視覺、想象畫面等方法變化演繹。這樣在排練時,教師就可以根據探索出來的方法,有的放矢指導學生。學生能從中感受變化不同的情緒、風格和節奏,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合唱能力和專業水準。
實踐證明,以上教學模式和策略能最大程度節省合唱隊的訓練時間,同時提高教學效率,減少合唱隊漫無目的、毫無頭緒的排練現狀,并能根據這樣的方法有效訓練出和諧統一、聲情并茂的聲音。由于合唱訓練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在不同學校具有不同的針對性,尤其是在現代教育理念下,一些成功的經驗模式仍然具有普適性,筆者亦期望本文的模式和方法,可作為成功經驗轉化為其他學校普適的實踐指導。
作者簡介:鄧璇(1978— ),女,瑤族,廣西柳州人,一級教師,梧州市中小學名師、梧州市中小學骨干教師,曾獲全國湘版中小學音樂教師現場執教課一等獎,廣西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大賽二等獎,研究方向:音樂教學、合唱教學訓練。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