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灰雀》一課的教學為例,論述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方法,提出利用“三階五環”的課例研修范式開展教學的建議,從而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達成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要素 《灰雀》 “三階五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076-02
如何在教學中落實語文要素,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是一線教師使用部編版語文教材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我們團隊以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灰雀》為例,對踐行“三階五環”的課例研修范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第一階段:聚焦“目標內容精準定位”的研修
初讀教材,我們知道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課后思考題共三道,一是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出對話的語氣;二是默讀課文,想想列寧和小男孩在對話的時候,他們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三是從哪里能看出列寧和小男孩喜愛灰雀。由單元導讀和課后思考題,我們初步明確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灰雀》是一篇語言簡潔樸實、表達方式獨特的課文,寫的是一個男孩在公園里抓了一只灰雀,經過列寧的勸導,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主動放灰雀歸園的故事。整個故事的經過和結果,是通過人物對話的形式呈現出來,這種表達方式是學生之前所沒有接觸過的,是教師需要重點把握和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題。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將本課教學目標定位為:1.能讀懂文中列寧和小男孩的對話,揣摩他們內心各自的想法,體會列寧對男孩的尊重與呵護,以及男孩的誠實與天真。2.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讀出對話的語氣。3.能找出體現列寧和小男孩喜愛灰雀的語句。
教學重難點是能讀懂文中列寧和小男孩的對話,揣摩他們心里的想法,而不是讓學生感受列寧和小男孩對灰雀的喜愛及他們各自的品質。
然而,第一次展示并沒有達成以上的教學目標。經過反思,我們得出的結論是:1.教師提的問題太多,在讓學生逐個解決課后三個思考題的同時,還穿插了其他與本課教學聯系不大的問題。教師講得多,學生學不透。2.教學重點不突出,難點沒突破。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在學生沒有任何指導和幫扶的情況下,把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自學,致使學生不知如何下手。
如何改進教學,借助哪些方法和策略來指導學生學習?在廣西特級教師王麗玲的指導下,我們開展了第二階段的研修。
第二階段:聚焦“教學方法、策略優化”的研修
首先,精減問題,優化教學過程。我們把課后三個問題變成一個問題,即“默讀課文,想一想,列寧和小男孩在對話的時候,他們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聚焦人物對話,直指人物的內心,猜測他們的想法。至于對話的語氣及找體現列寧和小男孩喜愛灰雀的語句,就滲透在感悟對話內容、理解課文意思的教學中。
其次,教給學生猜測的方法和策略。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教師在教學中應始終樹立的意識。這節課,要用到本學期剛學的閱讀策略——預測,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猜測人物心里的想法,理解課文內容。如何讓學生借助這個策略來開展學習?這就需要教師的幫扶。在復習導入、學生朗讀對話之后,我們指導學生猜測列寧和小男孩第一次對話時心里的想法,以習得方法。
以下是師生的課堂對話:
師:我們先來讀讀列寧和小男孩的第一次對話吧。(出示列寧與小男孩第一次對話的內容讓學生讀)
師:列寧看到一個小男孩,就直接問小男孩有沒有看見一只深紅色胸脯的灰雀。他為什么這么問呀?請你猜猜他心里可能會想些什么,用“他心里可能想? ?”的句式來說一說。
生1:他心里可能想:小男孩會不會知道灰雀的下落呢?我過去問一問吧!
師:你為什么這么猜呀?
生1:因為列寧只看到小男孩一個人,所以只能向他詢問。
師:沒有其他人嗎?
生1:可能沒有。因為公園是在郊外,而且又是在冬天,應該沒有其他人。
師:你真會讀書,能聯系上文來猜測列寧的想法。你能用詢問的語氣讀讀這句話嗎?(指導生1讀出詢問的語氣)還有誰能說一說?
生2:列寧心里可能想:灰雀會不會是小男孩抓的?
師:你是說,列寧懷疑小男孩抓了灰雀?
生2:是的。
師:為什么呀?你的依據是什么?
生2: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天氣那么冷,一個小男孩跑來這里干什么?八成是來捉小鳥兒玩的。
師:你更厲害!不但聯系課文內容,還聯系了生活實際來猜想列寧的心理。你能用懷疑的語氣讀讀這句話嗎?(指導生2讀出懷疑的語氣)
師:同學們,列寧問男孩的時候,把灰雀的外形特征都說得清清楚楚。列寧為什么這么清楚呢?
生3:因為列寧每次走到白樺樹下,都要停下來,仰望這三只歡快的灰雀,還經常給它們帶來面包渣和谷粒。
師:可見列寧對這三只灰雀是多么——熟悉,多么——喜愛。(板書:喜愛)這么惹人喜愛的灰雀突然不見了,列寧心里肯定很——著急,很——擔心。你能通過讀表現列寧的著急(擔心)嗎?(指導生讀出語氣)
就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抓住文本,走進列寧的內心,猜測他的想法。在學生猜想后,教師及時追問:你為什么這么猜呢?依據是什么?學生會聯系上文、勾連生活……有理有據地說出緣由,教師及時小結猜測的方法,順勢指導學生讀出語氣,并引導學生結合有關語句,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悟人物的品質,為后續的學生自學搭起一個支架。接著,讓學生嘗試著讀懂小男孩與列寧第一次對話的內容,再放手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想想列寧和小男孩在對話的時候,他們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小組合作學習余下的對話,做批注,寫想法。在學生匯報自學收獲時,教師相機總結猜測方法,指導學生讀出語氣,認識人物。
經過兩輪的設計、展示、觀測、反思、改進之后,我們的課堂觀測點就落在“學生能力發展與提升”的點上。這節課,我們要著眼于學生哪些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第三階段的研修。
第三階段:聚焦“學生能力發展與提升”的研修
首先,是思維能力的發展。本課的教學,重點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升。在品讀人物對話、猜測人物內心想法的教學中,在教師的不斷追問下,學生借助文本,通過聯系生活、聯系上下文、抓關鍵詞、關注標點等方法,揣摩人物心理,理解課文的意思。整堂課,教師都在想方設法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和動力,從課堂觀測來看,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已達到預期效果。
其次,是語文能力的提升。語言的構建與運用,由詞到句再到段,是階梯式的訓練。一是詞語的理解與運用。本課主要關注“或者”和“果然”這兩個詞語的理解和運用,讓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在具體的語境下理解再運用。二是句式的認識與改寫。把文中先果后因的句子抽出來,讓學生觀察它的特點,再改寫為先因后果的句式,感受語言的不同表達形式。三是課文內容的想象補白。抓住文中“灰雀沒有告訴列寧昨天它去哪兒了”這句話中的留白“去哪了”,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用第一人稱的形式,說說灰雀的經歷,并用上“先……然后……接著……最后……”。下面是一個學生的表達:“我和伙伴們在公園里覓食,我不小心被一個小男孩抓住了,關在籠子里。今天一早,他來到籠前,先是喂給我一些面包渣,然后盯著我看了好久,接著自言自語地說:‘吃吧吃吧,吃飽了去找你的同伴!最后他打開籠子,親手把我放飛了。”學生的表達雖簡單,但很完整,合乎情理,人物形象同樣鮮明。這個補白,既是表達的訓練,又是主題的升華,更是思維的培養。
就這樣,經過三個階段的磨合,這節課才漸顯成熟,使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落實語文要素中成功著地。雖然當中會有很多不足,也會留下不少遺憾,但團隊的伙伴在研修中又一次得到了成長。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基于教師教育發展的主題式校本教研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9B2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勞小英(1971— ),女,廣西合浦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研究。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