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然 張偉 張紫陽

摘 要 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高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科的有機化學課程中,構建了“課程兼顧思政”的教學模式,即“思政元素挖掘—課上引導—課下實踐”三步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指引,樹立學生運用化學的知識治理環境的意識,為建設青山綠水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關鍵詞 生態文明 課程思政 環境工程 有機化學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20.02.05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organic chemistry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teaching mode of "tak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account in the course" is constructed, that is, the three-step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mining - Guidance in the course - practice after the course".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course, integrate the spiritual guidan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stablish students' awareness of using chemical knowledge to govern the environment,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beautiful China with green mountains and rivers.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urriculum politics;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organic chemistry
1 環境學科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教育背景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明確了九個“堅持”和六個“下功夫”,指明了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及聚焦教育的方面即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知識見識、奮斗精神及綜合素質。會議傳達的精神,對高校本科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起到了引領作用,為培育中國當代大學生的原則指引了方向。
“有機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組成、結構、形貌和含量的表征理論、方法的學科,是環境科學與工程等諸多化學相關的本科必修專業基礎課之一。通過學習,使學生掌握有機化學的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該課程的學習將為之后的必修專業課如“水污染控制工程”“環境監測”“環境微生物學”等打下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對于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有機化學”課程來說,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在課程中推進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并貫徹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有助于實現“三全育人”培養目標,培養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服務的環境專業本科生。
2 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目標
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將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有機化學”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改革目標為:運用循序漸進的科學思維,充分發揮課程理論知識點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發揮其所承載的德育功能,使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更加具體化、生動化,在“潤物細無聲”的知識學習中融入理想信念的精神指引,樹立學生運用有機化學的知識治理環境的意識,端正學習態度、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發現有機化學課程中蘊含的哲學思想及思政元素,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意識與家國情懷。
3 “課程兼顧思政”教學模式構建
針對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本科生,通過教學實踐改革,構建了一種“課程兼顧思政”的創新教學模式,積極傳遞正能量,做到專業與思想的雙重教育。教學模式共分為三步,即思政元素挖掘—課上引導—課下實踐。
3.1 思政元素挖掘
對有機化學教學大綱涉及的理論知識點進行梳理,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進行巧妙融合。深入剖析理論知識點,結合思政教育元素如: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工匠精神、科技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榜樣力量、安全生產、生態文明思想等。充分利用圖書、網絡等資源,對理論知識點的由來進行總結,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等思政精神,對蘊含的思政元素進行提煉。表1列舉了“有機化學”課程部分理論知識點、思政知識點以及融合途徑。
3.2 課上引導
第二步為課上引導,將融合的知識點通過PPT、視頻的形式在課上進行展示,通過案例教學和時事政策列舉,以講授、研討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傳授。在案例教學方面,從理論知識點涉及的背景故事中進行思政教育,圖文并茂的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在理解有機化學知識的同時,深入掌握思政精髓。如在介紹有機化學的相關學術成就時,講述我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挽救了全球數以百萬人的生命,最終獲得諾貝爾獎。不僅教授了有機化學提取的過程、青蒿素的結構式及化學性質,還貫穿了工匠精神、榜樣力量的思政元素,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在介紹“芳香烴定位規則”時,講述化學反應都是向著最穩定的方向進行,使學生更好的運用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解決問題。在講授“氯代烴的化學性質—格式試劑的合成”時,講述格式試劑的合成原理及制備應用過程,揭示有機合成對于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并介紹有機合成的新型吸附劑在環境保護領域水處理中的應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除案例列舉,還采取時事政策講解—金句列舉的形式。面向環境專業學生,列舉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精神的金句,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等,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內容“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將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滲透至學生思想中。
3.3 課下實踐
第三步為課下實踐,通過引導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科研實踐的途徑夯實學生對有機化學知識的掌握,并在實踐過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帶領環境專業本科生參與老師的科研項目,如:利用有機合成的新型環境吸附劑處理污水、有機廢水處理新工藝研發等。通過實驗方案設計、實驗操作、數據分析,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得以提升。為深入學習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綠色環保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精神融入到學生的成長發展,帶領本科生參加環境科學與工程相關專業的學科競賽,如:挑戰杯、北京市大學生化學實驗競賽、北京市大學生節能節水低碳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首都大學生資源生態環境論壇等。通過課下實踐,學生深入體會了利用所學化學知識在環境保護中應用的可行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夯實了對學科的認識,培養了實踐能力。
4 有機化學課程思政實踐運行效果評價
通過“課程兼顧思政”的上述三步教學模式的嘗試,運行一學期后,效果良好。從學習意向、思政知識點掌握情況、課程思政效果三方面對授課班級的環境專業60名同學做了調查問卷分析。98%的學生接受“課程兼顧思政”授課模式,表示教學內容具有代表性和真實性。97%的學生能較為深入的掌握理論與思政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如綠色可持續發展理論體現在有機化學的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有機化學的聯系等。96%的學生表示“對思政知識有了更加立體的認識、兩門學科相輔相成、真正了解到知識處處有哲學”,3%的學生表示“理論知識點還需要加強”,1%的學生表示“沒有什么太大感覺”。98%的學生表示對課程思政知識點感興趣、愿意學。由問卷調查分析表明,整體教學效果良好,但還需進一步挖掘有機化學思政教學的深度、與理論知識點的融合度。需要在師生研討、授課方式、思政內容等方面下功夫,力求提升授課效果。
5 結語
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通過課程思政元素與有機化學理論知識的融合,可有效的培養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的理論素養、思想素質及實踐能力。把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對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通訊作者:張曉然
基金項目:北京建筑大學 2019年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基于專業特色的高校基層教工樣板黨支部黨建創新實踐研究”、 北京建筑大學2019年度“課程思政”教育科學研究項目(SZ1939)
參考文獻
[1] 徐丹,尹雪娜,馬世坤.基于大學有機化學開展“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8.262(1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