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敏
朗讀是一種傳情的藝術,它從視覺擴大到聽覺,賦予作品新的藝術生命,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礎上進行的二度創作。《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而抓好朗讀訓練,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語文課堂朗讀現狀分析
(一)時間不充分
教師為了追求考試卷面成績,課堂中往往設置大量與考試有關的問答與抄寫,致使學生沒有時間朗讀。學生草草看過一遍課文后,教師就開始分析,這就好比沒有磨刀就開始砍柴,效果可想而知。
(二)目的不明確
教師在課堂上沒有根據文本重難點來挖掘“朗讀資源”,往往只是漫無目的地隨意“濫讀”,使朗讀流于形式。課堂上看似熱鬧卻不乏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
(三)關注面不廣
語文課堂往往成為優秀生的主場,能有機會朗讀的往往只有幾個成績優異、朗讀能力比較強的學生,部分學生甚至整節課都沒有開過口,扮演的只是忠實的聽眾角色。如此一來,全面提高學生的朗讀素養又從何談起呢?
二、多種形式朗讀指導,還語文課堂瑯瑯讀書聲
(一)以趣引讀
在朗讀教學中,如果老師只是一味地指揮學生讀這讀那,那么學生只會如和尚念經般應付,又怎么能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其朗讀水平呢?在朗讀環節,我注重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在教學《語言的魅力》這篇課文時,我這樣引導:全班五十八人,我讓五十人蒙上眼睛(A組),留下八位性格外向,能說會道的同學(B組)欣賞黑板上圖畫。歡快的古箏曲(配有鳥兒的鳴叫聲和潺潺的流水聲)響起。我請其中一位同學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看到的畫面。接著,我讓A組同學讀“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見”。第二位同學接著描述。A組同學繼續讀“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見”。就這樣,A組同學在音樂的渲染和B組同學的描述下蠢蠢欲動,好奇心和同情心油然而生,朗讀的興趣也愈發濃厚起來了。
(二)以問導讀
由于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局限,小學生往往不能憑借自己的能力讀懂文字內涵,無法與作者產生共鳴,也就無法朗讀出文本的韻味。這時,需要教師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想象進行拋磚引玉。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中,學生無法理解巴迪為什么會因為爸爸的一句話就作出如此大的反應,所以不能把巴迪失望甚至絕望的心情讀出來。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在這之前,巴迪認為父親看到他的詩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巴迪重新把詩謄寫了一遍還描上花邊是為了什么呢?學生開始進入巴迪的內心:巴迪希望也確信父親會像母親一樣贊揚他。我再問:事實和巴迪的預想有著怎樣的反差呢?如果你是巴迪又會作出什么反應呢?這時,學生理解了巴迪內心由于極大的心理落差帶來了痛苦甚至憤怒。接著我指導孩子們朗讀時語速由慢到快,音量由小到大,把“沖、撲”等動詞讀出重音,聲情并茂地表達出巴迪內心的感受。
(三)以演促讀
小學生通常都活潑好動,有很強的想象力和表演欲,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把許多故事性強的課文改編成適合學生表演的課本劇,讓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開展課本劇表演。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課文的情感領悟,還可以使學生的朗讀水平達到更高的境界。
在教學《狄仁杰公正護法》時,我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引導他們選擇感悟最深的一個故事改編成課本劇,并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分配角色、自制道具進行表演。為了讓孩子們重視這次表演,我還特地請來了校長和音樂老師做評委。聽著孩子們在準備過程中,一遍又一遍對人物語言進行反復推敲。我驚喜地發現:孩子們對朗讀的要求已不僅僅是讀通文意,而是把人物形象讀活。
(四)以評正讀
“讀得真棒”“能讀得再深情一些嗎?”“讀得不夠好,誰來超越他”……這是語文課堂上最常聽到的朗讀評價。棒在哪里?哪里不夠好?怎樣才能讀得有感情?學生一臉茫然,下次再讀還是如此。基于此,我認為朗讀評價應該具體、細化,讓學生真正明白該如何讀好。
在朗讀成為語文課堂的主旋律后,原本壓抑枯燥的課堂氣氛變得輕松活躍,課堂上書聲瑯瑯,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通過朗讀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把朗讀當作一種美的享受。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