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軍
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中,巧妙、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直觀教學,不僅能克服時空的限制,同時又能創設和展示有意義的情景,構建模擬學習環境,為小學生提供形象生動、內容豐富、感染力強的感性認識材料,一定能有效地優化道德與法治課教學過程,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豐富學生生活,激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參與,提高教師引行作用,可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的有效性
現代教育要求學生不但要“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而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是影響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因素。信息技術剛好以它獨特的“魅力”將學生牢牢吸引住。信息技術集“聲、色、畫”于一體,它能把許多枯燥抽象的內容,以色彩斑斕的畫面和逼真的音響效果,展示在學生面前,對學生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引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喚起他們強烈的探索欲望。學習便成了一種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第8課《安全記心中》這一課時,通過電教媒體讓學生了解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隱藏著許多危險,如火災、觸電、煤氣中毒、溺水等,并且這些危險給個人及家庭帶來極大的傷害,甚至危害到我們的生命。然后播放收集來的錄像,觸目驚心的場面讓學生們唏噓不已,感受到害怕和危機意識,自然而然激發了如何預防的探究意識。通過這樣的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知道遇到危險如何處理,能用已學的安全常識來保護自身的安全,樹立安全意識。
二、運用信息技術,豐富學生生活,與生活接軌
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兒童生活”四個字出現的機率較多,因為小學生的生活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學要源于小學生生活,貼近小學生生活,引導小學生生活。如何實現這一課程目標呢?我覺得信息技術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它可以將真實的存在于學生生活中卻常常被他們忽視的現象拉回到學生視野中,把小學生的現實生活作為最重要的教育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以此沖擊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的生活行為。
例如:我校的一位老師在教學三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9課《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課時,她首先從學生熟悉的游戲規則入手,讓學生認識規則是大家共同遵守的標準、法則,是大家通過協商制定出來的,接著讓學生知道除游戲之外的其他方面也有很多規則,讓學生明白規則的重要性,初步樹立規則意識,知道遵守規則會讓我們的生活更幸福、更快樂。這位老師還結合本班部分學生沒有遵守交通規則的情況,將學生的這些行為利用電教媒體再現在他們眼前,留給學生的震撼很大,并且引導學生掌握更多的交通標志,為學生今后的出行提供了交通常識,并打出親情篇,讓孩子們想想每天出門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囑咐:走路要看道,別在公路上玩耍,要注意來往的車輛,等等,讓他們時刻注意交通安全,不能給自己及家人帶來傷害。這樣的教學豐富了學生的生活,與生活接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運用信息技術,巧設情境,明理導行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是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日常行為規范及法治養成教育的課程,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學手段,往往會變成空洞的說教,枯燥無味,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運用信息技術,化靜態為動態、化抽象為具體,能有效地創設教學所需的情境,激發學生在情感上的參與。
我在教學《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一課時,通過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展示了正常人的肺和長期吸煙者的肺對比的小鏡頭,展示了喝酒對青少年的危害的鏡頭,展示了禁毒宣傳教育專題片《致青春》,讓學生懂得遠離煙酒、拒絕毒品,提高防范意識,遠離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場所,學會拒絕和求助,提高自護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各抒己見,紛紛發表主動拒絕煙酒與毒品的想法與做法:有的說,吸煙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我要做好爸爸的思想工作,讓他不再吸煙;有的說,酒駕會引發交通事故,我要提醒媽媽不能酒后駕車……這樣的教學真正做到了學生思維空間的開放,增強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感染力和實效性。
總的來說,應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是一種高效的現代化教學手段。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應用這一手段,以其精美的畫面,擺脫時空的局限,讓學生在生動的意境中,身臨其境地體會課本上的道理,以其優美的音樂,激起學生的共鳴,創造出高尚的精神氛圍,讓學生得到啟迪,最終達到導行目的。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