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翠媚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寫上突出貼近生活,而又引領生活。教材內(nèi)容往往以學生具體的生活為起點,將各個資源的內(nèi)容、活動設計從學生的生活開始,再聚焦于道德價值觀的探討,引導師生一同發(fā)掘并踐行正確的價值觀。教材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豐富多樣的活動,在體驗、辨析與踐行中生成知識,提升能力,形成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zhì)。在教學中我們貫徹生活化教學能夠較好的適應教材的特點,達到教學效果。
一、課堂要精選貼近學生生活的素材
道德與法治教育本質(zhì)上是對生活實踐知識、實用知識的學習。生活化教學可以采用以下的基本步驟:“生活(導入)——教學(分析)——生活(回歸)”的循環(huán)。“從生活到教學”,即課前引入貼近學生生活的案例,使學生的學習從熟悉的生活原型、感興趣的問題情景著手,學習研究學科知識,使課堂盡量成為學生學習體會、辯論反思、概括提升的場所。“從教學到生活”,則將學生學到的書本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講述《深深淺淺話友誼》這一課時,我使用了如下材料:有人問:從家到學校,怎樣走距離最短?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但是,有一位同學的回答讓所有人都表示贊同:有朋友相伴,從家到學校的距離最短。是啊,有朋友相伴,一路歡聲笑語,從不覺得孤單。究竟是什么如此打動我們?讓學生展開討論,探討友誼特質(zhì)問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教師要開展生活化的活動,引導學生探究生活
美國教育教學中流行這樣一句話:I hear,I forget.I see,I know.I do ,I understand!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具體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學生,不讓學生成為聽眾,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yǎng)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意識和習慣,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道德與法治教學必須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大課堂,進一步拓展生活,從中吸取生活養(yǎng)料,從正在發(fā)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實踐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引導學生建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
在講《中學序曲》這一課時,在課堂上進行了“校園第一印象”主題經(jīng)驗分享討論——你最喜歡學校的什么地方?用一個詞語描述你上中學的心情。讓學生暢所欲言,極大的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教學必須向生活開放,向現(xiàn)實開放,須讓學生用心去經(jīng)歷,用心去體驗,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體驗人生的美好艱辛,體驗他人的奮斗與幸福,讓學生到生活中去實踐道德與法治課上的認識,從而真正豐富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從而在生活中真正樹立自己正確的是非觀念、善惡觀念。
三、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課堂外的生活,引領學生的實際生活
道德與法治每一課課后都設置了課后探究活動,探究活動課目的是鼓勵學生的參與社會生活,通過活動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目的。課后探究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導學生從課堂回歸生活,用掌握的知識指導現(xiàn)實生活的中介和橋梁。課后探究也是讓學生用生活印證知識,深化認識的有效手段。充分利用好課后探究這一欄目,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讓課堂教學再次回歸生活,使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利用掌握的知識指導自己解決問題。
在講授《感受生命的意義》這一課書時,我讓學生回家采訪三個你生命中重要的人物,請他們說說活著是為了什么。學生采訪人物有父母和爺爺、奶奶等。通過采訪既讓學生更加了解了長輩們的生活,也多生命意義的探尋更加有親切感。
道德與法治課的學習應該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過程,應該是一種內(nèi)在的需要得到滿足的過程。通過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在這樣的體驗中,使學生能科學地認識自身,掌握一些應付刺激、澄清疑惑、處理問題的技能,并滿足他們對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各種需求,以利于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們在體驗中逐漸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