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育瓊
我校正在進行“三習三導”的課堂教學課題探究,即“生本教育”,其教學理念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前置性學習不等于課前預習,它在傳統預習的基礎上拓展了內容,更具科學性和趣味性。學生通過先學,對新知識有了初步感受和淺層理解,從而更有目的地進行課堂學習,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我就簡單談談生本課堂中的前置性學習。
一、前置性學習的意義
前置性學習讓每個孩子帶著有準備的頭腦進入課堂、進行學習,教師的教是以學來確定教的內容和教的形式,能更好地為學服務。
1.使學生的學習起點更高
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通過前置性學習,每個學生都有了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體驗與感悟,學習起點明顯高于原生態的學習起點。交流中,學生思路開闊,個性張揚。
2.使學生的探究學習更深入
課堂上,探究學習常出現時間不夠用、探究不充分等現象。如果讓學生進行前置性學習,他們就有更充分的時間、更廣闊的空間去探究具有思考價值而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課堂交流的深度與廣度自然就得到了保證。這樣的交流,不僅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使學生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同時通過對他人觀點的思考與批判,引起新的認知沖突與認同,從而自覺地對自我認知系統進行修正和補充,達到思維的深入和發展,使他們的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3.使學生的信心更足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他們期望自己獲得成功,期望感覺到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創造的快樂。前置性學習后,由于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知識基礎、探索經歷,所以課堂上就敢于大膽地站出來表現自己。我們的課堂成了他們展示、發現的天地,他們不但生動活潑,富有個性,而且信心也更足了。
二、前置性學習的設計
前置性學習是落實生本教育最關鍵的一環。在生本理念下,前置性學習的設計要簡單、深入、開放。既使學困生有興趣,又使優等生感到有趣味。
1.前置性學習要有可操作性
為了讓學生順利地完成前置性作業,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指導。比如在學習習作《家鄉的橋》時,我讓學生回家先收集資料,試著寫一寫,學生都是面有難色。于是我進行了適當的補充:你可以去實地考察、了解這座橋,比如建筑年份、橋的外形特征;你可以問問家人,這些橋有什么故事;你也可以去鎮文化圖書館或上網查找資料……學生們似有所悟。后來課堂上交流資料后,他們的作文寫得很快,內容真實、生動、豐富,簡直就像是專業人員為橋所寫的橋碑。
2.前置性學習要有趣味性
教師設計的作業要新穎、有創意、有吸引力、趣味性足。教師應努力優化學習環境,充分利用課外環境,拓寬學生學習和應用知識的渠道,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習效果。如在學習《新型玻璃》之前,我先介紹了憎水玻璃、自潔玻璃、天線玻璃等,學生一聽,興趣來了。這時,我才布置前置性作業:文中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它們的特點和作用是什么?你還能找到更多的新型玻璃嗎?你還想設計怎樣的新型玻璃?這樣,在我的調動下,學生興趣盎然,都認真查找了相關資料,對課文也了解得更深入。
3.前置性學習的難度要適當
前置性學習畢竟是在學生還沒有真正開始學習新知識的情況下就完成的一項作業,要考慮到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對新知識的好奇心理,難度設計要像摘樹上掛著的桃子一樣,跳一跳就能摘下來。這樣,學生既不會對這項作業有厭煩、恐懼的負面心理,又能在完成作業后產生成就感,從而樹立自信心,保持極大的學習興趣。
總之,前置性作業不是簡單問題的堆砌,而是具有探究、討論、思考價值的一些要求和問題。這些要求和問題能夠讓學生拓展視野,增長知識,也能夠為課堂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使課內學習更加深入,課內交流更加廣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我堅信,讓學生有備而來的課堂,才是有生命的課堂。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