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浩
【摘 要】門德爾松是浪漫主義時期德國猶太裔作曲家、鋼琴家、風琴演奏家,幼年嚴格的音樂訓練,加之生活和創作的經歷之順暢,使他創作出的作品輕松而富有美感。本文主要針對門德爾松早期的鋼琴作品《隨想回旋曲》的分析,更深入了解門德爾松的創作特點,在演奏者彈奏時能更深切體會到作曲家在創作時的情感,將其體會融入至作品中。
【關鍵詞】門德爾松;隨想回旋曲;演奏分析
中圖分類號:J647.41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11-0053-02
一、門德爾松人物介紹及創作特點
(一)門德爾松生平介紹
門德爾松,浪漫派代表性人物之一,被譽為“抒情風景畫大師”,1809年出生在德國的一個富有家庭,9歲時,第一次公開演出,兩年后,進入柏林音樂學院開始嘗試作曲,他是繼莫扎特之后又一位被后人所稱贊的鋼琴神童,他一生的創作與生活較其他杰出音樂家順利,因此,他的音樂作品具有樂觀積極、歌頌自然的品質。1846年,在伯明翰音樂節上,他的清唱劇《以利亞》取得輝煌成功。而當時的他身體狀態每況愈下,然而,變故再生,次年與門德爾松情同手足的姐姐因病逝去,他深受打擊,半年后突然中風,隨后逝于萊比錫。
(二)門德爾松的創作特點
門德爾松作為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不似古典學派音樂中的嚴謹工整,而是既融合著古典主義的嚴謹,又帶有浪漫主義的幻想氣質;既保留了古典音樂的傳統,又加之豐富的題材,完善了作品表現藝術形式。因此他對于民族學派的發展有些重要影響。同時,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多有佳作,因此被譽為光輝的音樂天才,其中,他首創了高雅而純凈、形式較為短小的鋼琴曲“無詞歌”題材,對于標題音樂和鋼琴藝術的發展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另外,還創作了《仲夏夜之夢》序曲、《蘇格蘭交響曲》《意大利交響曲》《升f小調隨想曲》和《e小調隨想回旋曲》等優秀鋼琴作品。
二、《隨想回旋曲》創作背景與音樂風格
(一)《隨想回旋曲》的創作背景
《隨想回旋曲》作為門德爾松早期創作的作品,雖不能將之稱為他眾多作品中最優秀的,但是這位偉大作曲家打開藝術創作的第一把鑰匙。此曲是他在15歲時創作的,對于一個意氣風發、生機勃勃的少年來說,無論從思想還是情感表達上看,都包含著對未來的憧憬與向往。而此曲正反映了少年門德爾松心中的美好世界,借這首鋼琴作品抒發內心多姿多彩的世界。作品從開端就描繪出端莊大方的女神從云霧中徐徐走來的美好畫面,緊接著用緩緩上升的音樂線條帶出了活潑、古靈精怪的精靈在山中嬉戲打鬧的景象,使聽者隨著旋律的高低起伏在腦海中勾畫著不斷跳躍的人物形象。這首樂曲回旋的部分結構規整,旋律線條清晰,充分將回旋曲活潑熱烈的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隨想回旋曲》的浪漫主義音樂風格
與古典主義音樂崇尚理性,以嚴謹工整的形式表達感情的風格相比較,浪漫主義音樂更崇尚感性,偏重于對感情的描述,用音樂揭露社會,刻畫人的精神世界,抒發內心情感。
從19世紀開始,歐洲作曲家開始使用標題音樂的新形式,他們偏愛通過文字標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或是發表自己對作品的主觀見解。借“標題”的形式,利用人先入為主的思想,給予作品足夠的想象空間,使浪漫主義音樂幻想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基于此,筆者以為,標題音樂的出現對浪漫主義音樂作品創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同時,作曲家用豐富的音樂表情術語來提示或是表述自己對音樂段落情緒的理解,對演奏者理解作品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隨想回旋曲》的開篇引子部分,低音聲部運用莊重而富有層次的七和弦,高聲部同時采用徐徐上升的三和弦夾雜些許抒情不厚重的七和弦,使開頭部分的旋律延綿而悠長,簡潔又不單薄,讓聽眾在感受和聲的變化時,眼前浮現出帶有自身主觀感受的多彩畫面,作曲家借此來展現自己對大自然美好的描繪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給人以輕松舒適的聽覺享受。然而到了回旋的部分,整體讓人聽不出與引子有何關系,隨著插部的出現,旋律的歌唱流動,抒情活潑,把精靈的形象塑造得立體動感,讓人思緒不自覺跟隨音樂舞動跳躍,這也顯示出門德爾松獨特的創作手法,使人耳目一新,驚喜不已。
三、《隨想回旋曲》演奏技巧分析
(一)引子部分的演奏分析
序奏部分是帶有抒情幻想色彩風格的樂段,此段落基于E大調,為4/4拍的較慢行板,從引子的第一小節開始,就運用了延音踏板,制造一種悠長延綿不斷的氛圍,當延音踏板被踩下,那些諧音琴弦的振動更明顯,使彈奏出的和弦音更飽滿、悅耳。另外踩下該踏板,使和弦聲音延續,著重強調了樂段由遠及近的聽覺感受,為避免多重和弦在一起造成聲音不清晰,演奏者在彈奏時應一小節一換踏板。筆者認為,更應該在演奏中注意的是樂段的力度記號,特別是第9小節至第10小節力度的處理,必要時還可在第9小節的第4拍至第10小節的第1拍處加上減慢的速度表達,以凸顯力度與感情的變化,使畫面逐漸清晰又模糊的過渡更加清晰。
序奏的b段與之前的舒緩相比更為堅定,從第15小節開始右手較為小心,左手則更為大膽,進行到第18小節時,聲音越來越強,越來越堅定,旋律線條的進行也愈發清晰,因此,筆者認為,在第18小節右手前兩個八度應該稍微間隔一些距離,則更能凸顯樂句的目標行進,而到了c段又歸為平靜,右手高聲部出現旋律聲部,其余聲部隨之附和。直到進行到第25小節至第26小節,此處做漸弱漸慢處理是極其明智的,隨著引子部分旋律的逐漸消失,更為下一段令人毫無準備的活潑形象進行承上啟下的鋪墊,也與回旋部分的活潑律動感極強的形象有了鮮明對比。
(二)回旋曲A部分的演奏分析
回旋曲A部分是個以弱起樂句開始的樂篇,基于e小調,為6/8拍的急板,開篇第一句是整首作品的動機,較引子部分相比,風格活潑、輕松、歡快,給人以跳躍的仙子形象,輕巧的旋律,讓人的思緒不覺隨之跳躍、舞蹈。
A部分是弱起的樂句,此回旋第2小節就標有leggiero和pp的術語,因此此處一定要注重對手指力量的控制,輕巧而又帶有神秘感,同時,用到了雙音連跳的形式,對比常規的單音跳躍,雙音連跳更加凸顯旋律的多樣,因此也增加了些許難度,雙音必須同時落下,且在落音的同時要控制力度,以免出現突兀的重音。在第34小節出現了ppp的力度標語,此時為了強調此處的極弱,筆者認為,應在帶有極弱小節的第34小節至第36小節采用右踏板,即弱音踏板,踩下弱音踏板時,使音量減少,琴音變得柔和。除借助踏板外,彈奏時也要注意更加小心謹慎。
(三)回旋曲B部分的演奏分析
B部分又回歸到了抒情的部分,旋律開始轉到了G大調,旋律在此時也轉移到了左手上,筆者認為,由于右手是炫彩部分,因此對踏板的運用要更為精準,在每小節松踏板時要徹底,否則因為右手是琶音,音響很容易粘在一起,旋律也會不夠清晰。除此之外,右手要比左手的旋律弱一些,但并不代表右手不重要,相反,右手的琶音要更重視清晰度,平時要著重右手分手的練習。值得一提的是,第97小節至第100小節連續的八度上行進行使情緒層層遞進,像潮水般將人的思緒推向高潮,而后續出現的第106小節,在感慨激昂的情緒中忽然昏暗朦朧下來,使人們不得不調整情緒,平下心來側耳傾聽右手的輕聲耳語,直到第110小節,熟悉而活潑的回旋主題再次回到人們的耳畔。
(四)回旋曲C部分的演奏分析
C部分是筆者認為最值得單獨拿出來仔細品味的一部分,它從第154小節開始,右手由分解和弦所構成,又因速度較快,在鋼琴技巧上屬于華彩部分,從第154小節開始的每一個C部分小節的第一個音都要著重強調,但在下鍵時更要注意分寸,不可太直接、太生硬。筆者建議,在練習本段時,當從慢練開始,尤其是右手的快速跑動,要清晰明確,不可一把抓聽不出重點。緊接著,第160小節出現了短暫的平靜,之后的樂段強弱交替,形象不斷隨著琶音變幻。到了第170小節,不再猶豫切換情緒,取而代之的是f、sf強有力的力度記號,讓人誤以為就要輝煌結束時,第179小節以極弱的力度悄然而至,出乎人意料的創作總是能帶給人超乎尋常的音樂享受。
(五)尾聲演奏分析
尾聲是此曲最激動人心的片段,與引子部分的安靜無比相較,此段輝煌無比,借有力的八度音型,凸顯對自由的吶喊,沸騰的旋律層層遞進,層次分明,首尾分明,幾乎遍布左右手的八度交替,高低聲部旋律的重復強調,使得此曲在極強的浪潮中結束。而在演奏中我們不難發現,尾聲的旋律是分層、分部分來表達情緒的,因此筆者以為,我們在練習時,應當分段、分旋律進行拆分練習,反復在心中構建旋律線條,而不是一蹴而就。值得一提的是,此樂段使聽者慷慨激昂,令人熱血沸騰,但對于演奏者來說,每當進行到尾聲部分時,緊跟節拍器把控住速度是十分有必要的,不然很容易把持不住,旋律糊成一團。
四、結語
綜上對門德爾松《隨想回旋曲》的分析,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位相比貝多芬等作曲家要幸運的天才音樂家,在創作上新穎、大膽。門德爾松運用他對音樂的獨特了解,既脫離古典主義音樂創作的拘束形式,又保持著對古典主義音樂的繼承,在浪漫主義音樂的創作中保留著推陳出新的優秀作曲風格。雖然這首作品不算門德爾松早期創作中的佼佼者,也非他最得意的作品,但對于當時只有十幾歲的少年作曲家來說,這個作品不僅僅反映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他作曲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印記。
參考文獻:
[1]閆大衛.鋼琴演奏基本原理及應用[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莊清揚.淺析門德爾松《隨想回旋曲》[J].音樂時空,2014(22).
[3]曹漪,鄒永紅.門德爾松《隨想回旋曲》演奏技巧分析[J].大眾文藝,2011(15).
[4]鐵云嬋.門德爾松《隨想回旋曲》音樂風格解析[J].音樂創作,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