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秀蓮
摘 要:黨內法規的執行力問題是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關鍵問題。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制度制定都起步晚,與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文章從黨內法規的概念辨析入手,對黨內法規執行中的突出問題進行簡要分析,提出通過優化黨內法規的制定程序、培育黨員意識和法規意識、加強黨內法規執行的監督檢查等途徑,多措并舉提升黨內法規的執行力。
關鍵詞:黨內法規;執行力;多措并舉
在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的語境下,如何理解黨內法規的概念內涵意義?如何構建黨內法規體系,包括地方在貫徹執行黨內法規制定配套制度時誰來審核?怎樣對黨內法規執行進行效果評估等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些問題的核心內容還是黨內法規的執行力問題。
一、黨內法規的執行力概念辨析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必須依靠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黨內法規的執行力問題是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關鍵問題。
黨內法規的執行與黨內法規的實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又緊密相連,不能簡單地混為一談。黨內法規的執行是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按照職權來貫徹落實黨內法規制度的行為。黨內法規的實施是相對于黨內法規的制定。《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意見》提出,到建黨100周年時形成比較完善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高效的黨內法規制度實施體系、有力的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保障體系,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的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并提出“提高黨內法規制度執行力,要堅持以上率下,從各級領導機關和黨員領導干部做起,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帶頭尊規學規守規用規”。這里的執行力是狹義上的黨內法規執行力。廣義的黨內法規執行力還包括黨內法規完善的體系建設、科學的評估系統和配套的監督體系。大部分學者在研究過程中是把黨內法規的執行力作為廣義概念。研究黨內法規的效力問題不能單獨的就執行談效果,還是要把執行力和黨內法規的制定結合起來研究。
二、黨內法規執行中的突出問題及原因簡析
十八大以來黨內法規在全面從嚴治黨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但是在黨內法規執行的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沈孝鵬把黨內法規執行不力分為三種情況:一是黨內法規的不執行,例如是十八大以來的“不收手”“不收斂”問題;第二類是黨內法規在執行中的變形、變味,例如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和財產申報中的瞞報、虛報問題;第三類是對黨內法規的軟抵抗也就是選擇性執行黨內法規,例如愈加嚴重的“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等行為。
黨內法規執行不力的原因盡管復雜多樣,從根本上來說還是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制度制定都是起步晚,與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一是從制定環節來看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有待于完善。二是從執行的環節來看與執行主體的素質能力和主觀意愿有很大關系,黨員干部對黨內法規有高度的認同才能自覺遵守,只有政治素質和專業素養過硬的才能擔當監督執紀的重任。第三從外部環境看,傳統思想中的消極懈怠、特權思想消解了黨內法規權威。
三、多措并舉提升黨內法規的執行力
黨內法規在實踐中的執行結果決定了全面從嚴治黨依規治黨的最終效果。提升黨內法規的執行力需要多措并舉,通過完善制定程序形成科學完善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以增強其權威性和可操作性;培育黨員干部的黨員意識和黨內法規意識,通過強化身份認同和責任擔當提高執行的主動性;加強對黨內法規的監督檢查,健全執行保障機制。
(一)優化黨內法規的制定程序,增強其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的具體要求是以黨章為根本,以準則、條例等中央黨內法規為主干,以中央部委和有關地方黨委制定的黨內法規制度為配套,由各層級黨內法規制度組成的有機統一整體。按照“規范主體、規范行為、規范監督”相統籌、相協調的原則形成主體、行為、監督保障三位一體的黨內法規制度架構。
對于黨內法規體系建設要堅持“規范性和政治性的統一”。除此以外還要實現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的相互協調。
一是優化制定程序擬定合理的實施方案。制定主體要加強理論研究和調研工作,可以召開專家座談等形式,也可用網上征求意見等形式來拓展信息渠道。既要把握黨的制度建設的基本要求又要遵循法律的基本原理,制定出的黨內法規具備了“規范性和政治性的統一”。基層組織可以根據當時當地情況對相關的黨內法規制定出規范務實的實施方案,來提高黨內法規的執行力。
二是加強黨內法規的評估與反饋。《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規定,“黨內法規制定機關、起草部門和單位可以根據職權對黨內法規執行情況、實施效果開展評估”,“這種評估是黨內法規制定工作的延續,是建立健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的重要方式,其目的就是通過評估,檢驗黨內法規在實施過程中產生的效果”。黨內法規的反饋有多種形式,例如學術研究、呈閱件等。“各個地方或單位根據反饋結果可以就執行中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并報上級組織,最終在條件成熟時對黨內法規進行修訂”。黨內法規修訂的過程就是一個持續反饋成熟完善的過程。
(二)培育黨員意識和法規意識,提高執行黨內法規的能動性
在全體黨員干部的“守法”上下功夫,把黨內法規的宣傳教育納入國家法治建設體系中,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水平,強化黨員干部守法護法的自覺性,在全黨形成依規治黨的氛圍。
一是拓寬宣傳教育渠道。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的觀念深入人心,廣大黨員干部的規矩意識和法律意識明顯增強。然而在基層很多黨員對黨規黨紀有所了解但對具體的黨內法規制度的各項規定和內容的認識還比較模糊,甚至是出現偏差;有的認為黨內法規就是監察委員會的工作,最多和黨的高級干部有關系,和自己很遙遠。
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員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內重要法規匯編》,逐段逐句學習黨章、準則、條例,對照檢視分析,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目前進入了第二個階段,可以在總結第一階段經驗的基礎上,探索更加有實效的學習辦法,例如各級組織、宣傳和紀委部門可以編寫一些生動的案例供廣大黨員干部對標自身行為;加大《支部工作條例》、《紀律處分條例》、《問責條例》、《黨內監督條例》等黨內法規細致的理論學習、知識競答等等,也可以讓黨員談談對黨內法規的認識讓專家學者現場來解疑答惑。
二是保障黨員主體地位。黨章明確規定黨員擁有選舉權、被選舉權、監督權、批評建議等權利。黨內法規要通過完備的制度安排來落實這些基本權利,保障黨員的主體地位。各級黨組織要能對這些基本權利作出解釋和提供合理保障;加強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的相關黨規建設,提升黨員隊伍的活力,調動廣大黨員和干部干事創業的安全感、尊嚴感、獲得感;完善黨內權利救濟來保障黨內法規執行的有效性。
(三)加強黨內法規執行的監督檢查,健全執行保障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抓好法規制度落實,必須落實監督制度,加強日常監督和專項檢查。要用監督傳遞壓力,用壓力推動落實。”因此要加強黨內法規執行的監督檢查的力度,使全體黨員知敬畏存戒懼。
一是整合監督資源發揮監督合力。要深化監督體制改革,盤活監督資源,形成監督合力,把各部門的專項檢查和單位自身的日常檢查、上級部門的監督和同級班子成員的相互監督、紀委專責機構的監督和其他黨派與群眾的監督、傳統新聞媒體的監督和自媒體網絡監督等結合起來。尤其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銳性加強微信、直播等自媒體監督信息管理,對社會高度關注的黨員干部違法亂紀的行為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加大黨內法規執行情況的公開力度,把處理結果通過網絡平臺及時向社會公布,形成黨內法規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合力機制。
二是“嚴管”與“厚愛”相結合,完善遵規守紀的動力保障機制。發揮黨內法規的懲戒與引導功能,對于違反黨紀國法的腐敗分子和違規行為,堅決打擊、絕不姑息,以產生法規制度的威懾力,對模范遵規守紀的黨員干部要大力宣傳予以嘉獎。《黨內法規執行責任制規定(試行)》規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履行執規責任情況,應當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內容,可以與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黨建工作、法治建設等考核相結合。”各地方和部門在落實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制度創新,制定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讓忠誠黨章、履行黨內法規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內在遵循。
三是提高紀檢監察機關的監督檢查能力。要切實提高各級紀委部門監督檢查黨內法規執行工作的綜合能力,使紀委的履職盡責能力和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水平同步提升。要深化監督體制改革提高紀委的自主性和積極性。為了避免同級黨委干擾紀委執行活動,把紀檢機關的人事關系和財政支出的管理權限交予上級黨委。同時優化巡視流程,強化巡視“全覆蓋”。加強選拔對政治素養高、專業化能力強的工作人員到紀檢監察部門工作,優化考核激勵機制建立長效的紀檢監察干部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6-26.
[2] 沈孝鵬.黨內法規執行不力:多重誘因與治理之策[J].求實,2017(08).
[3] 呂品.黨內法規體系構建的若干問題思考[J].南京社會科學,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