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園
摘 要:傳統的民辦高校課程體系結構呈現“理論+實驗+實習”的特征,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一定程度削弱了學生的市場競爭力。當前,建設應用型課程體系是民辦高校轉型與發展的重要突破點,通過對應用型課程建設進行探究與實踐,切實地分解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按照人才培養目標重新整合理論課程與實踐教學環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在此文章將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詳細分析民辦高校應用型課程建設現狀,以及探討應用型課程建設的路徑。
關鍵詞:民辦高校;應用型課程;路徑;考核方式
近年來,高等教育越發受到國家與社會的關注,民辦高校的辦學規模逐年上升,且教學質量也逐漸提高,但仍存在生源、資源以及師資等問題,影響到民辦高校的可持續發展,應抓住突破口進行轉型。基于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民辦高校作為培養社會發展所需人才的重要陣地,需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以建設科學合理的應用型課程為依托,突出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優勢,以此為突破口進行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一、民辦高校應用型課程建設現狀
(一)定位不明確
當前,民辦高校日益意識到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重要性,紛紛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建設應用型課程,但從整體而言收效甚微。民辦高校構建應用型課程、突出辦學特色與優勢,應結合學校實際情況以及人才培養目標來進行改革,但當前民辦高校課程改革過程中,多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推進與監督,教師與學生的積極性較低,并且沒有結合學校特色以及辦學定位來展開,定位不夠清晰,一定程度影響到人才培養目標的明確以及應用型課程體系的建設。
(二)缺乏創新性
民辦高校在建設應用型課程的過程中,仍受到傳統授課模式的影響,對課程體系的改革缺乏創新性,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是教學評價,都“換湯不換藥”,難以實現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首先,教學內容方面,民辦高校教師多是依照傳統的教材來進行講解,高校教材更新較慢,較難及時與實際市場情況接軌,仍按照傳統教材講解難以體現學科前沿知識,一定程度導致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脫軌。其次,教學方法方面,盡管增加了實踐教學環節,但在教學過程中仍采用傳統授課模式,師生缺乏互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不高,難以有效鍛煉其實踐能力。最后,教學評價方面,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應用型課程的建設,教學評價仍較為單一,通常是以出勤、課堂表現與考試成績為主,這一考核方式更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考核,較難衡量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難以判斷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實現與否。
二、民辦高校應用型課程建設路徑
(一)明確課程建設目標
應用型課程的建設,旨在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上述可知,民辦高校應用型課程建設存在定位不明確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目標的明確以及目標實施的路徑。因此,需要結合民辦高校的辦學特色以及實際情況,并依據人才培養目標,來明確課程建設目標,并以此為導向完善課程內容與考核標準。首先應用型課程的建設,對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及學生學習過程、能力及態度都提出相應的要求,需體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課程功能。其次,還需明確應用型課程內容,應用型課程目標對學生的理論知識、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都提出一定的要求與標準,通過具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來促進教師能夠從整體把握應用型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真正實現從“重理論知識”轉移到“重應用能力”,并且還需注意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將其落實到實際教學中,以理論知識、應用能力與綜合素質為應用型課程內容。最后在課程考核方面,首先根據目標明確考核標準,通過習題集、考試與實踐實習為途徑來對學生的理論知識能力、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進行考核。
(二)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
始終圍繞應用型課程目標,并結合實際專業與市場崗位來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結構。傳統授課模式下,民辦高校專業課程體系通常由理論知識、方法技能等組成,而應用型課程體系的構建,需結合人才培養目標、辦學特色來進行適當地取舍,同時還可根據市場崗位對理論知識、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的要求來對課程體系進行豐富與補充,并進行整合,形成有機聯系的課程體系。
(1)課程建設形式。構建應用型課程體系,明確課程建設形式,以“講練結合、能力為先”為重要形式,這主要是基于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具體教育理念而決定的,民辦高校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實用教育、有效教育以及適合教育等。構建應用型課程,培養應用型人才,首先需要明確應用型課程中主要教學環節,結合筆者教學經驗,課程教學環節可由五個主要環節構成,即課前預習、講解點撥、互動討論以及邊講邊練等,將“講”與“練”有機結合。這一課程教學環節的構成是以教學基本規律為依據,通過課前預習,學生能夠初步感知與理解理論知識,在課堂上進行講解點撥,能夠解決深層次的目標,即學生預習中難以理解的知識點,最后進行邊講邊練,實現拓展延伸。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教師需給予一定的時間與機會,來給學生自主學習、實踐與吸收,教與學的比例可在1:1。除此之外,為真正實現“講練結合、能力為先”的教學形式,教師需做好備課工作,對教材進行分解,觀察及預判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便于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學習理論知識與掌握主要技能。
(2)課程教學方法。傳統授課的影響下,民辦高校教學呈現“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應用型課程的構建,旨在打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界限,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實現理論服務于實踐,實踐加深對理論的理解,促進教學模式的改革。在應用型課程的建設過程中,需注重選擇多種適宜的教學方法。高素質應用型素質人才的特征體現在知識扎實、本領技能多、綜合素質高等方面,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可采用案例教學、任務教學、模擬教學以及社會調研與實踐等教學方法,按照具體的課程內容來選擇多個適宜的教學方法。
(三)改革創新考核方式
民辦高校建立應用型課程,需對考核方法進行改革創新。當前,民辦高校普遍采用閉卷考試為主、出勤及作業表現為輔的考核方式,更側重于理論知識考核,而這些通常可通過考前復習備考來完成,難以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因此需要進行改革。首先,可建立形式多、內容廣的動態考核制度,包含出勤、作業、課堂表現、自主預習情況、調研實踐表現以及競賽成果等。其次,還應該重新調整平時成績與期末成績的比重,兩者占比重應均等,引導學生重視平時學習表現,弱化突擊準備考試的可能,從而有效培養應用型人才。
三、結語
綜上所述,民辦高校應用型課程的建設,是高校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學校應把握機會,通過明確目標、完善內容以及創新考核形式來構建應用型課程,以培養社會發展所需的高素質具有理論知識、專業技能以及綜合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林欣.整合思維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以《金融風險管理》為例[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9(04):80-84.
[2] 王強,姜莉,戴彤焱,吳彪,張鵬,朱榮福.“雙一流”與“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學科、專業及課程一體化建設[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9,39(02):72-75.
[3] 劉霞,李海濤,梁霏霏,李玉超.應用型民辦本科高校的課程專項教學改革研究——以山東華宇工學院試點課程改革為例[J].文教資料,2019(04):172-175.
[4] 馬樹煥.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角度構建應用型課程——機械精度設計與質量保證基礎的應用型課程構建[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8(15):44-47.
[5] 魏芝玲,李永春,曹慧,賈欣欣,董和平,張惠玲,李楠.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建設的路徑探索——以北京城市學院為例[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4(05):76-80.
基金項目:文章是2019年四川省民辦教育協會科研課題“民辦高校戰略管理應用型課程建設的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MBXH19YB006;也是西南科技大學城市學院“工商管理學科建設” 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xkjs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