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娟
摘 要:國家于2015年3月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也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雙創理論戰略方針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高科學技術的主要動力,目前也已經成為了深化產業結構改革的主要手段。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構成部分是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同樣肩負著為國家培育復合型人才的使命,特別是培養創新型人才,對國家的長久發展都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在此背景之下,文章以高職院校創新意識培養為主要研究主體,探究出在雙創背景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能力的措施。
關鍵詞:雙創;高職院校;創新意識;完善舉措
一、基礎理論概述
(一)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指人們在追求新事物的同時,表現出來的探究和勇于開拓的精神和觀念。創新意識也是創新活動的基石,在如今時代,創新意識被看作是一種創新精神,屬于個體在追求事物表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的態度,也是自我創新的一種。對于個體來說,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未來的發展起著一定的鋪墊作用。
(二)雙創
雙創全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兩會期間指出的口號。大眾創業是依據國家提供的政策,盡可能地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對全民做出鼓勵,讓他們借助創業累積財富。萬眾創新是對公眾追隨時代主旋律的鼓勵,將他們創新熱情激發出來,讓公眾可以積極地投身體制、機制、管理和技術創新事業中,借助創業帶動創新,真正實現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的結合。
雙創具備的內涵是對全民大眾做出鼓勵,營造良好的氛圍,將創作激情激發出來,調動創新思維,創造就業崗位,在對個人實力提升基礎上促進國家經濟的穩步發展。首先,國家構建小康社會的動力是雙創,雙創也會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如今,讓所有公民都會享受經濟快速增長的實惠,只有真正實現雙創,才會讓全民大眾在政策和經濟制度引導下走上創業創新的道路中。第二,雙創也可以對我國就業壓力大等問題作出緩解,通過創業帶動就業。第三,雙創也是社會公平正義的舉措,國家為年輕人營造公平自由的競爭環境,也會給予他們更多的就業選擇。
二、雙創背景下,高職學生創新意識存在的問題
(一)不具備充分的創新興趣
高職院校的大部分學生對待創新活動興趣不足,個體創新的動力源泉是濃厚的興趣。如果對活動本身都不具備興趣,那么也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創新精神,對事物了無興趣,談何創新。
(二)缺少創新思維
在有關調查中發現,我國很多高職學生在面臨問題時無法獨立思考,大部分都會采取借鑒他人意見和收集數據等來解決問題。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缺少創新思維,在課程中大部分學生都依賴課本,不具備自我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在課堂講授中以填鴨式,灌輸式教學為主體,某種程度也無法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創新實踐流于形式
除了學生存在創新問題之外,目前各大高校在組建實踐活動上次數較少,并且效果差強人意,使創新實踐活動流于形式。學校此舉也無法調動學生自主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降低了創新精神培育的效果和質量。
三、雙創背景下,高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思維方式的影響
在我國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我國學生長時間延續習慣性思維,無法實現創新發展。我國在教育發展中,教師更加傾向于填鴨式,灌輸式教育形式,并且在課上教師也沒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降低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考試也過于呆板,僅僅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長此已久,使高職學生依賴此種順序去思考,就形成了慣性思維,思維模式無法得到創新發展。再加上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具備相對薄弱的理論基礎知識,他們對待事物和學習也沒有構建目標,更沒有學習興趣。想要真正實現創新,就要完善個人的基礎知識素養,所以在之后需要提高學生軟實力,來鍛煉創新意識。
(二)家庭環境的影響
關注應試型思維是目前父母培養孩子的主要方向,他們一心希望孩子提高成績,卻沒有對愛好和興趣做出關注,甚至很多父母表示,只要學習好,什么都可以不干。這種思維模式存在誤區,在這種常規的家庭教育環境中,無法針對創新意識做出培養。即使學習成績再好,進入社會真正實踐也是過于呆滯,死板。建議我國家庭要在之后營造創新環境,父母也要進行民主教育,在順應學生個人選擇基礎上著重鍛煉他們的興趣愛好。
(三)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
目前,在實際課堂講授中,不論是教學思想還是教學手段,都需要進一步改進,特別是教學形式過于單一,死板,沒有將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出來,也沒有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導致課堂氛圍枯燥,壓抑,都降低了高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種背景下,培養創新意識具備難度。同時,個別教師也不具備充分的創新意識,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師自身創新素質不高,也不知道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果教師個人知識陳舊,思維鈍化,那么培養創新思維難上加難,這就需要教師和高校在之后要改革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手段,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提高專業素質。
四、雙創背景下,培養高職學生創新意識的措施
(一)發展興趣愛好,促進學習
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都表示“在校期間沒有動力,缺少熱情”。甚至還有學生表示“上大學不就是為了學位證書和畢業證嗎”。建議在之后,學生要端正學習態度,善于發現美的事物,發展興趣愛好,提高自身的實力,為后續進入崗位實踐創新奠定基礎。也要扎實理論知識,認真對待每一節課,不斷的強化自身的專業水準,要在日常生活中充分的去理解和認知知識,拓展視野,提高思考問題的能力。在主觀意識上,自主地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
與此同時,也要加強實踐學習力度。創新在根本上是與實踐關聯緊密的一項活動。教育學家也都指出“創新和實踐息息相關”只有借助實踐的檢驗,才會督促人更好地進行創新,因此,大學生要在之后將實踐看作是一種嘗試和探索,要具備堅韌不拔,永不放棄的精神,在實踐中磨練意志,真正做到從做中學,在學中創。
(二)家庭教育形式合理規范
家庭教育屬于陪伴個體一生的教育,也是高職學生不可回避的場所,所以家庭教育是否合理對個體是否形成創新意識至關重要。我國目前很多家庭教育形式過于常規,著重培育孩子的應試型思維,沒有對學生創新思維進行關注。受制于我國應試教育影響下,大部分家長僅僅對學習成績做出關注,忽略了他們的興趣愛好。所以建議要完善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在順應學生個性化發展基礎上,家長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將自身引導的優勢充分的發揮出來,對他們予以支持,鼓勵,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也要在生活中引導,鼓勵他們參與各項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鍛煉與人交流,與人合作的能力:與此同時,家長也要順應時代的腳步,與時俱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意識,與雙創口令貼合,盡最大可能地營造創新家庭教育環境。
(三)構建優質的創新師資隊伍
在學校,教師是引領學生創新思維的領路人,教師自身水平的高低都直接決定學生思維能力,這也就要求我國高職院校的教師一定要必備創新觀念,具備優質的創新能力,這樣才會在實踐中著重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在之后要鍛煉自己的特長,在完善知識儲備基礎上適當的求助各行各業的專家,加大實踐力度,鍛煉自身的創新能力,也要在雙創背景下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在提升個人專業素質前提下引領學生,將自己的引導作用發揮出來。
同時,高校在之后也要拓寬實踐活動的范疇,構建高質量,多數量的實踐活動。在培養創新人才上,實踐競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為學生提供發展平臺,學生通過對各類實踐活動的參與,不但可以培育團隊合作精神,也會激發創造力,完善自我實現創新。建議高職院校在舉辦實踐活動中,可以對國外發達國家院校實踐經驗作出涉獵。例如美國,美國高職院校構建了數量寬廣,種類豐富的平臺,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了外部保障。并且,美國構建的創新創業競賽活動都是以最真實的投資形式為背景,要求大學生提前做好市場調研來構建商業規劃。所以,我國就可以在美國活動借鑒基礎上,舉辦各類實踐競賽,提高實踐的質量,以鍛煉學生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為目標去組建真正有意義的實踐活動。
高校也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校期間考取資格證書,讓他們在順應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對自身創新和學習能力做出鍛煉,開發創新思維,提高創新意識。
(四)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除了學生,教師,高校進行改革之外,外部的社會政治環境至關重要,需要社會和國家通過構建政治制度,依據社會發展需求,營造順應我國基礎國情的政治環境。外部環境直接影響學生的創新觀念,如果外部政治格局不穩定,會使學生人心慌慌,勢必會影響學生創新意識。在雙創理念背景下,我國就要構建自由,健康,和諧的社會政治環境,讓每一位學生都了解什么是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只有營造了健康的政治環境,才會保障高職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成果;與此同時,社會也要盡可能的弘揚傳統文化,在對國外優秀文化的借鑒基礎上,來繼承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讓學生和大眾都可以真正認識到學習創新,參與創新具備的成果。
除此之外,社會也要對學生和大眾積極鼓勵,讓他們自覺參與到創業創新的大軍隊伍中,在生活中自覺了解創新文化,對我國學生就業問題進行改善,要求高職院校在順應國家大格局趨勢的基礎上弘揚雙創文化,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意識,讓她們積極完善自我,提高專業素養,鍛煉創新意識,為服務國家,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
五、結語
民族的靈魂是創新,也是國家持續發展的動力。我國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的目的,也是希望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引領社會和國家的發展。在目前背景下,我國高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還存在問題,不論是學生個人創新水準,還是教師師資隊伍以及高職院校的外部扶持都差強人意,為了進一步響應此號召,提高和完善學生的創新意識,本人在學生提高創新能力、家長營造良好氛圍、完善師資隊伍以及社會營造和諧環境等幾方面提出改善舉措,希望可以為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 陳岸濤,劉同舫.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閏曉勇,顏華東,楊木.馬克思關于社會形態與人的發展理論釋讀[M].2011.
[3] 亢安毅.馬克思開辟的道路:人的全面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09.
[4] 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5] 宋文紅.現代創造教育論[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4.
基金項目:文章為青島市團校2018年度校級資助課題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田戈燕(1970.03- ),女,漢族,山東青島人,本科,青島市團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青少年思想教育、志愿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