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濤
摘要:在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霧霾、沙塵暴等天氣頻繁出現,就是最好的佐證。因此,本文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節能減排內在動力分析為題,首先闡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節能減排的重要性,然后分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最后提出合理的建議,希望為相關行業提供借鑒。
關鍵詞:經濟發展方式;節能減排;內在動力
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能源的支持,而能源的開采和利用,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后,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生態環境卻不斷惡化,尤其是一些重工業城市和能源城市,在環境的拖累下,城市經濟發展十分緩慢,甚至出現了衰退的勢頭,在此背景下,分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節能減排內在動力,其意義十分重大。
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分析
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無休止地開采和利用能源,自工業革命之后,煤炭、石油等資源就被應用于加工生產之中,且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能源使用量逐漸增加,同時所排放的污染氣體也隨之變多,對大氣環境造成的污染不可小覷。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減少對煤炭和石油等資源的依賴,是緩解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矛盾的重要措施。因此,我國乃至全世界都需要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主要任務,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資源的使用量。與此同時,還要注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如用太陽能、潮汐能和地熱等清潔可再生資源取代傳統資源,從而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由此可見,轉變經濟發展和節能減排十分關鍵[1]。
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節能減排內在動力分析
(一)經濟發展階段與增長方式
過去,我國將經濟發展作為中心任務,故政府行為都是為了經濟發展而服務。因此,想要促進經濟發展的轉變,僅依靠企業是無法實現的,需要政府部門通過政策和行為,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政府部門應該基于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節能減排的作用予以關注,并在此基礎上調整激勵制度,同時還要完善相關的法規制度。據了解,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花費的時間長達數十年,這對于國家和政府部門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此外,地方政府部門應該把握經濟發展階段,對原有的經濟職能進行調整,在改變過度追求GDP和財政收入經濟發展方式的同時,注重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分析我國是否具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本文利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邏輯關系,同時將國民平均收入與環境質量存在密切的關聯作為前提條件。
(二)環境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分析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能夠將國民平均收入水平作為依據,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轉變和環境改善標準進行衡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和節能減排實施的可靠性。為此,本文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的方式,對不同省份的面板數據進行觀察,明確人均收入水平和環境污染間的關系,以明確不同省份的環境庫茲涅茨轉折。由于二氧化硫是代表性的污染物,故本文將其作為主要研究對象。
在空氣污染物中,二氧化硫所占的比重相對較大,其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之一,燃燒含硫的化合物是其產生的源頭,如煤炭、石油等。進入21世紀后,二氧化硫排放量進一步上升,在2005年成為世界排放二氧化硫最多的國家。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增加,致使酸雨污染頻繁發生,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因此,我國在十二五期間,將控制二氧化硫、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作為重點工作內容,并提出了明確的減排要求[2]。
在查看《中國統計年鑒》后得知,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GDP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度上升,從分布上看,二氧化硫年平均排放量為140噸/萬人,且東南沿海地區的排放量要高于中西部地區,但是在人均GDP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此外,二氧化硫排放區域變化也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中西部區所排放的二氧化硫占比不斷增加,比如:20世紀90年代,中西部區域二氧化硫排放量與東部區域之間的比為1.57:1,而這個比重到了2006年則變為2:1,在考慮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之后,可以得出如下的結論:東部地區自21世紀之后,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實施節能減排,對二氧化硫排放量進行了控制,簡言之,就是東部區域在排放一定量二氧化硫的情況下,所產出的收益要高于中西部區域。
通過觀察我國29個省份的二氧化硫排放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得知,在人均GDP超過18 963元之后,曲線呈現下降趨勢,且隨著人均GDP的不斷增長,下降幅度不斷擴大。據收集的資料得知,截至2018年,我國越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臨界點的省份包括廣東、上海、浙江、江蘇、山東、天津等,即經濟發達省份可以對二氧化硫排放量進行控制,具備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內在動力[3]。
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容分析
(一)由量到質的轉變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一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方式主要以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能源為主,雖然取得了數量上的優勢,但是在經濟發展質量方面卻令人堪憂。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內容屬于一種由數量向質量的轉變,以投入少量的資源,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優勢具體表現在:(1)由量到質的轉變,可以使我國整體經濟水平得到提升,為我國小康社會的建設創造有利的條件。(2)這種經濟發展方式屬于一種健康和良性的經濟發展方式,可以在協調環境和經濟發展關系的同時,增加經濟效益,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
(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人均經濟收入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目前,我國已經具備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節能減排的條件,故政府部門應重新規劃經濟發展路線,改變傳統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依據經濟增長原理,我們可以將經濟發展模式分為四種:(1)資源經濟發展模式,顧名思義,在這種發展模式下,為推動經濟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2)依靠投資和生產力的經濟發展模式,我國目前尚處于這一發展模式,由于我國勞動力價格低廉,故眾多知名的跨國企業會在我國建廠,以節省生產成本,同時,也促進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并且,我國本土企業也會在這一條件下實現更好的發展。(3)技術發展模式,在這一發展模式下,技術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比如:美國、德國和日本等每年都會通過技術創新獲取大量的經濟收益,我國也逐漸向這一領域發展,由中國制造轉變為中國智造。(4)產業分化模式。這種模式在兼顧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對人性的發展和生活享受進行了強調,屬于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屬于節能減排工作效果的
體現。
(三)節省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節省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是節能減排的重要內容,也是一種健康的經濟發展模式,在能源使用問題上,我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各大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以方便人們出行,減少私家車的數量。與此同時,還對第三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但僅依靠第三產業發展帶動國民經濟發展并不現實,鑒于此,我國各大科研機構正在研發新的節能技術,希望通過節能經濟措施的研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實現節省資源的目的,如光伏發電、潮汐發電和風力發電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人均收入水平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節能減排的內在動力,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我國需要改變傳統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通過節能措施的使用,節省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資源的投入產出比,從而促進我國經濟實現健康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寧丹.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節能減排內在動力[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6).
[2]韋慧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節能減排內在動力研究[J].民營科技,2017(11).
[3]蔡昉,都陽,王美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節能減排內在動力[J].經濟研究,2017(6).
作者簡介:黃 濤(1974—),女,上海人,中級經濟師,本科,主要從事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