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會計實務工作中,大家對不征稅收入存在諸多誤解,容易將不征稅收入與財政性資金、免稅收入的概念混為一談,這不但曲解了不征稅收入政策的本意,更帶來了稅務管理風險。本文擬從財務和稅務兩個維度,通過分析不征稅收入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以期為企業合理利用不征稅收入政策創造價值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不征稅收入;企業價值;稅務視角;財務
視角
一、正確運用不征稅收入政策需要走出三個誤區
1.并非所有財政性資金都是不征稅收入
會計實務工作中,不少企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七條規定將收到的財政撥款直接作為不征稅收入處理,這種做法的合規性是有待商榷的。這是因為,根據《關于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若干稅務處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15號)第七條規定,“企業取得的不征稅收入,應嚴格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專項用途財政性資金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財稅[2011]70號)相關規定進行處理”。第一,企業能夠提供規定資金專項用途的資金撥付文件;第二,財政部門或其他撥付資金的政府部門對該資金有專門的資金管理辦法或具體管理要求;第三,企業需對該資金以及以該資金發生的支出單獨進行核算。實際工作中,前兩條規定相對容易滿足,第三條規定則較易產生稅務風險。
2.不征稅收入是企業收入總額的一部分
財稅[2008]151號文件指出,“企業收到的各類財政性資金,除屬于國家投資(一般要求企業辦理工商信息變更并計入“實收資本”)和資金使用后要求歸還本金(除賬務處理上將收到的資金作為負債處理外,還需企業提供相關材料以支撐資金日后需歸還)的以外,均應計入企業當年收入總額”。因此,具有財政資金性質的不征稅收入理應作為企業收入總額的組成部分。
3.不征稅收入并不能與免稅收入相等同
免稅收入是企業通過正常生產經營取得的經濟利益,并且取得該經濟利益通常是付出了對價的;不征稅收入的獲取通常無需企業付出相應對價,具有明顯的“無償性”,由于企業往往只起到“代收代付”的作用,所以在經濟利益流入時由于不征稅收入已從收入總額中進行了扣減,其對應的支出由于實際承擔者并非企業也是無法享受稅前扣除的。
二、享受不征稅收入政策對企業的“利好”
1.緩解企業當期資金周轉壓力
假如甲企業今年取得一筆100萬元的財政性資金,并滿足不征稅收入政策的條件,如果選擇享受不征稅收入政策,則今年暫無需繳納25%即25萬元的企業所得稅,這對于當前資金周轉困難的企業可謂是解了燃眉之急。
2.延后納稅帶來貨幣時間價值
假如甲企業選擇享受不征稅收入政策,并在未來五年內,通過納稅調增的方式將暫時未交納的25萬元企業所得稅陸續均勻補交回來,若按照5%平均投資報酬率計算,與不享受不征稅收入政策相比,可節省資金成本=25-5*(P/A,5%,5)=25-5*4.329 5=3.35萬元。
3.將不征稅收入用于稅前限額扣除項目可節省企業所得稅
假如根據財政性資金使用規定,甲企業可將財政性資金用于廣告費等限額扣除項目,則選擇不征稅收入可起到減少企業所得稅的目的。因為如果選擇將財政性資金作為不征稅收入,不論當期是否已列支完畢,由于不征稅收入全額調減、不征稅收入形成的支出全額調增,其應納稅所得稅始終為零。
三、享受不征稅收入政策需付出的“代價”
1.增加企業后期稅務負擔
根據財稅[2011]70號文件規定,“不征稅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費用,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資產,其計算的折舊、攤銷不得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因此,企業如果選擇享受不征稅收入政策,雖然在收到財政資金當期納稅申報時能對收入進行納稅調減,但在未來五年內需要相應地對成本費用進行納稅調減,且當期調減的應納稅所得額與未來調增的應納稅所得額金額上相等。因此,從長遠來看,不征稅收入政策并未減少企業所得稅總額,只是將企業應該當期一次性繳納的企業所得稅分攤到未來五年內繳納。假設甲企業不考慮財政性資金時每年應納稅所得額為400萬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第一年為取得財政性資金100萬元的當年,其每年稅負分析如表1所示。
2.增加企業稅務管理風險
會計實務工作中,可能由于會計人員業務水平和會計工作管理水平的原因,造成未單獨核算不征稅收入對應的支出或者核算不準確,從而導致后期納稅調整錯誤,進而產生風險。
四、重新認識不征稅收入政策對企業的啟示意義
1.重新審視不征稅收入的作用
不征稅收入政策本身并不能起到減少企業應繳納所得稅的目的,筆者認為將不征稅收入稱為“暫時不征稅收入”更合適。
2.是否享受不征稅收入政策需權衡利弊
不征稅收入政策對于緩解企業當前資金周轉壓力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但如果企業當期資金充裕或者財政性資金體量不多,考慮不征稅收入管理風險后,選擇享受不征稅收入政策的意義并不大。
3.著力提升企業不征稅收入核算水平
如果企業選擇享受不征稅收入政策,需通過開展會計人員業務培訓、單獨開立銀行賬戶等方式,切實做好不征稅收入管理核算工作,為后期納稅調整打下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戴重輝.準確把握企業所得稅中的不征稅收入[J].財會學習,2018(16).
[2]樊其國.不征稅收入的八種特殊情形如何調增應稅所得[J].稅收征納,2017(5).
[3]李紅艷.淺析不征稅收入的財稅處理[J].經濟師,2016(12).
[4]黃鵬輝.“政府補貼”混淆“不征稅收入”風險分析——企業取得的土地出讓返還款屬于不征稅收入嗎?[J].經濟研究參考,2015(23).
[5]宋朝暉.企業取得不征稅收入的稅務處理[J].注冊稅務師,2013(11).
作者簡介:蔣棟才(1990—),男,重慶人,中國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資產評估師、中級會計師、中級審計師,碩士,主要從事公司財務與稅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