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產證券化作為一項重要的金融創新業務,對推動我國債券市場的發展壯大及我國實體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本文通過分析資產證券化的起源、概念、分類及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現狀,最后給出一系列的思考建議,旨在為我國資產證券化的發展提出一些具有實踐意義的措施。
關鍵詞:資產;證券化;金融業務
一、資產證券化概念
1.資產證券化的起源及概念
資產證券化最早起源于美國,1968年,首支MBS即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發行,標志著資產證券化的問世,自此之后其開始加速發展,從房地產流域普及到汽車貸款、租金、版權、公路收費、銀行業等環節,逐漸成長為金融市場領域中重要的金融創新業務。
資產證券化是一種結構性融資手段,是指原始權益人將缺乏流動性但具有穩定、可預測的未來現金流的資產出售或信托給特定目的載體,通過結構重組和信用增級,以基礎資產產生的現金流為償付支持發行證券產品的過程。
2.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分類
我國資產證券化產品主要分為三種類型:一是央行、銀保監會主管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二是證監會主管的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三是交易商協會的資產支持票據。
信貸資產證券化是指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等金融機構以自身擁有的信貸資產作為基礎資產在債券市場發行的證券化產品,發行人除了銀行以外還包括相關的金融租賃公司等。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壯大,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類型呈現出多樣化,包括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等各類消費貸款、普通企業貸款、中小企業貸款等各種類型的證券化業務。2018年,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發行額為9 318.35億元,占本年證券化產品發行總量的47%。
企業資產證券化的主體是一般的企業,將其可證券化的資產出售給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將資產的未來的現金流提前變現,從而獲得現時的融資。通常,可證券化的資產包括債權,例如企業應收賬款;收益權,例如信托收益權、基礎設施收益權;不動產權利,例如商業物業等。基礎資產類型不斷創新,產品發行量不斷攀升,2018年,企業資產證券化產品的發行額為9 480.70億元,占本年證券化產品發行總量的47%,是證券化產品份額中發行規模最大的品種。
資產支持票據是非金融企業依托其基礎資產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一種票據,同樣以基礎資產產生的未來現金流作為債券償付的依據。但不同的是該產品并未與發行人完全隔離,在基礎資產現金流不足以償還未來本息時,融資人應當以自身的經營收入為還款來源,資產池和企業自身并沒有實現真正的隔離,嚴格來講,資產支持票據并不是標準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其發行份額占比也比較小。
二、資產證券化業務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和發展現狀
1.資產證券化業務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在我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至2005年初,這個時期證券化業務處于萌芽探索階段。1992年的三亞地產投資券,1996—1998年的珠海大道、中集集團和中遠集團的離岸證券化等,是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初步萌芽和慢慢探索階段;第二階段,2005年初至2008年,資產證券化業務試點開始逐步鋪展開來。2005年4月,關于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最開始出臺相關的管理辦法,其中國家開發銀行和建設銀行率先發行貸款支持證券,開啟了信貸資產證券化第一批試點典范,極大地提升了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擴大發展,但在我國整個債券市場中的份額占比仍較小;第三階段是從2012年至今,隨著資產證券化試點的進一步擴大及國家對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支持與推進,資產證券化業務進入快速發展時期,涵蓋應收賬款、不動產、基礎設施、小額貸款債權、融資租賃合同債權等各種創新品種,推動了金融市場的產品創新。
2.資產證券化業務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1)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產品類型進一步豐富
我國資產證券化產品2018年全年共發行2.01萬億元,同比增長36%,年末市場存量為3.09萬億元,同比增長47%,產品總量不斷擴張,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基礎類型日益豐富,多只“首單”產品精準對接實體經濟,例如“海通恒信國際租賃2018年度第一期資產支持票據”首次通過債券通機制引入境外投資者、“國金—金光一帶一路資產支持專項計劃”為首單“一帶一路”概念的證券化產品“長江資管—武漢地產公租房資產支持專項計劃”首次以公租房租金收入作為基礎底層資產。資產證券化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精準對接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領域。
(2)資產證券化產品流動性水平較低
近年來,資產證券化產品在二級市場的交易活躍度雖有所增強,流動性也有所上升,但相較于整體債券市場的流動性仍然偏低。以2018年中央結算公司托管的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為例,換手率為16.81%,而中央結算公司2018年托管的全部債券的整體換手率為135.26%,可見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流動性水平仍然比較低,直接制約了資產證券化業務市場的發展壯大,亟需突破和解決。
(3)資產證券化業務規則不斷細化完善,但缺乏統一的法律法規體系
資產證券化業務規則體系包含證監會、基金業協會及滬深交易所發布的各項管理規則等,例如證監會層面的關于推進PPP項目資產證券化通知、關于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的通知;基金業協會層面的企業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盡調細則、融資租賃債權資產證券化盡調細則;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指引等。整體來看,資產證券化業務規則不斷細化完善,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資產證券化業務的規范開展和風險管控。但長遠來看,不同種類的基礎資產證券化適用不同的業務規則,雖然在初期有利于業務的發展壯大,但長期來看沒有形成統一的法律法規體系,對資產證券化市場未來進一步的擴大開放有所牽絆。
三、資產證券化業務發展的思考建議
資產證券化業務作為債券市場舉足輕重的金融創新工具,在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也面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包括統一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各交易市場聯通、提升產品流動性等,對此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努力改善。
1.推動統一立法,完善稅收政策
一是構建資產證券化頂層法律框架,推動資產證券化法律法規體系逐步統一完善。二是確保真實銷售和破產隔離。針對我國資產證券化中部分產品并未真正實現真實銷售和破產隔離,建議完善資產證券化破產隔離的法律法規,充分體現破產隔離要求,做到真正的證券化。三是在減稅降費的當下,不斷完善資產證券化產品相關的稅收政策,避免重復征稅,助力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高效率開展,為證券化產品的不斷創新發展提供更多的便利。
2.統一整合交易體系,加強場內場外交易市場的聯通性
我國三大類別的資產證券化業務對應不同的監管部門、交易場所、登記托管機構,這種現狀在一定程度上有礙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因此整合交易平臺、促進交易市場的互聯互通顯得尤為重要。未來可以嘗試不同的資產支持工具可以同時在銀行間和交易所市場同時交易,提高操作的統一性和資源的配置效率。
3.擴容基礎資產范圍,切實服務實體經濟
基礎資產范圍的不斷擴容有力地促進了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快速發展,目前基礎資產類型已涵蓋企業應收賬款、基礎設施、保障房、不動產等大類,我們應當在此基礎上不斷加大對基礎資產范圍的擴容力度,使其真正服務于我國實體經濟,大力發展住房租賃、綠色發展、一帶一路、創新創業、精準扶貧等重要經濟領域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不斷推進資產證券化業務模式創新,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4.加強二級市場開發建設,提高流動性
二級市場流動性嚴重不足直接制約著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壯大,提高市場流動性迫在眉睫。一是加大場內和場外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為債券交易更高效的運作提供便利性;二是積極探索推廣做市商機制;三是擴大債券市場投資人的范圍、進一步優化投資人結構,促使符合條件的廣大投資人包括中小投資人、個人投資人及境外投資人都能參與到我國資產證券化產品的市場中,實現投資者多元化,激發市場活力。
參考文獻:
[1]王麗潔.資產證券化的風險分析[J].時代金融,2012(8).
[2]蒲建宇,管瑞龍.推進我國資產證券化發展的途徑與意義[J].國際金融,2012(7).
[3] 2018資產證券化發展報告[R].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2019(1).
[4]張文祥.試論資產證券化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金融觀察,2018.
[5]賀莉.商業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風險管理[J].時代金融,2013(12).
作者簡介:靳秋峰(1987—),女,河南新鄭人,碩士,中級會計,主要從事財務會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