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我國金融衍生品市場也逐漸發展起來,各類期貨產品等金融衍生品紛紛上市,并取得了較大的市場份額。本文從金融衍生品市場風險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出發,從金融監管、風險管理人員以及利率風險三個角度分析了金融衍生品市場風險管理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具體的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策略。
關鍵詞: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商業銀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資本極度稀缺的國家轉變為資本較為富足的國家,并且金融衍生品市場也逐漸發展起來。我國金融衍生品業務主要由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主導,金融衍生品產生的目的也是為了平抑遠期波動,緩釋風險,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對金融衍生品的定位并不是以高波動吸引國際市場買家為目的的,而是為了平抑市場波動風險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如我國鐵礦石期貨、原油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產品都取得了不錯的反響,有效平抑了相關企業生產原料波動的市場風險,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市場上風險事件眾多,市場上各種信息難以直接證偽,導致金融衍生品市場依然存在較大的波動性和較大的風險性。因此,本文從金融衍生品市場實際的風險管理問題出發,對金融衍生品市場風險管理策略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一、當前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業務特點
1.產品種類多樣化,但產品同質性高
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逐漸開放,我國確定并經營的金融衍生品業務種類增加,應用范圍也擴展到多個領域而不僅僅限于股市、匯市等較為單一的領域。雖然我國金融衍生品產品種類逐漸多元化,但我國金融衍生品產品的同質性也較高,尤其是和其他國家金融衍生品產品有較大的交叉。這說明我國金融衍生品發展依然體現在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對于金融衍生品種類創新,監管創新等都較為落后。就目前而言,由于我國制造業大國地位,在金融衍生品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在商品期貨定價權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又由于我國金融監管限制以及其他國家在金融衍生品上的長期經營,這種優勢還沒有為實體經濟提供較大幫助,大部分情況下,我國衍生品產品價格從屬于國際市場相關衍生品價格,還未走出獨立行情,也就無法體現出我國在特定產品上的定價權優勢。
2.產品市場前景大,但利潤貢獻率低
金融衍生品引進的目的是平抑遠期價格波動的影響,但實際上,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上有很多交易者本身對于相關衍生品產品并沒有真正的需求,他們在金融衍生品市場上對衍生品產品價格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導致衍生品的價格不僅得不到平抑甚至在短時間內大漲大跌,無助于企業穩定產品原料的成本。另外,我國企業雖然對金融衍生品有較大的需求,但企業通過金融衍生品交易獲得的利潤偏低,如三菱商社某石油交易員曾在期貨市場上違規做多導致企業蒙受3.2億美元損失等新聞并不鮮見。企業利用好金融衍生品可以遠期交易的特性的確可以平抑商品價格的遠期波動風險,但企業自身可能并不能確定衍生品的遠期價格走勢,這也是導致金融衍生品對企業利潤貢獻率較低的重要原因。
3.金融衍生品規則漏洞產生的風險可能被市場放大
金融衍生品雖然有平抑遠期交易風險的作用,但進入衍生品交易規則的漏洞產生的風險也更容易被市場放大。尤其是在供需極端扭曲的情況下,金融衍生品反映出的商品價格會極大地偏離其實際價值,1%的供需缺口最后可能在金融衍生品市場上表現出50%以上的價格波動,而這對于任何金融衍生品的參與者都是一種極大地風險。尤其是部分金融衍生品對應的原材料并不由我國生產,這種金融衍生品導致的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很可能使企業幾年的利潤被掠奪。因此,如何從金融衍生品的源頭保證相關產品的穩定十分重要,這不僅需要經濟實力作為保障,還需要強大的軍事實力背書。
二、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問題
雖然金融衍生品項目波動率較高,但伴隨金融衍生品的風險市場風險也不容忽視。從我國近20年來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實際發展情況來看,商業銀行在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上依然存在部分問題。
1.金融監管力度較弱
我國雖然對金融開放持積極態度,但在具體行為上卻十分保守,尤其是3.27事件之后,由于金融衍生品制度規則的頂層設計并不十分完善,以及金融監管力度較弱,導致我國實際金融衍生品市場開放的步伐較為緩慢,我國的國債期貨直到2013年9月6日才正式上市。我國金融監管力度較弱不僅在金融衍生品市場表現明顯,在其他金融領域如股市領域也有較明顯表現,如樂視網、康美藥業等上市企業早在2012年前后就有人公開發文舉報,但實際上這兩家公司“暴雷”到證監會出具處罰通知過去了近7年,這樣的監管效率導致金融市場上的違法違規問題屢禁不止,相關問題的責任人可能在監管結果出具時已不在國內,不僅無法挽回投資者的損失,也無助于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
2.專業風險監管人才稀缺
我國在專業監管人才上較為稀缺。風險管理是各金融機構都關注的問題,然而具體到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較小,專業化的風險監管人才薪資相比于金融機構的其他崗位偏低,風險管理經驗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很多風險預案都不具備較大的實際操作空間,導致風險發生時遏制風險因素蔓延的能力不足。另外,風險控制需要協調的部門眾多需要較高的管理權限,而這都是底層的風險監管人員不具備的,大部分風險監管人員只具備風險上報的權利,在實際阻止風險事件影響蔓延上的操作空間較低。
3.利率風險管理機制欠缺
我國商業銀行在利率風險管理機制上也較為欠缺,主要表現在利率風險把控思維固化,金融市場競爭激勵等方面。由于我國存貸款利率由中央銀行把控,當下調存貸款利率時,企業往往會習慣性提前還貸然后再以較低的利率再次借貸,這種操作將導致企業的實際利息收入降低。但由于商業銀行之間競爭較為激烈,且其往往有為地方經濟服務的義務,這種操作也導致地方政府能夠以較低的利息成本調整債務空間。
三、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策略
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是保證金融衍生品市場不出現重大風險,保證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利益,保證我國經濟平穩有序進行的重要途徑。因此,我國可以采取的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策略具體有以下幾點:
1.加強金融監管力度
加強金融監管力度是降低金融衍生品市場風險的重要途徑,具體首先應加強對市場相關主體的監管,并要求相關主體對具有爭議的市場操作做出補充說明,以增加市場的公開透明度。其次,應加強對金融衍生品工具創新的監管,允許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創新,但在其發展初期嚴格限制其規模,避免相關工具因規模較大而導致難以處理的長尾風險。最后,應增加監管機構的人員,加強對金融監管從業人員的資格審核,以提高金融監管的效率和效力。
2.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
加強風險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首先,應加強對高校金融風險管理人才風險識別和風險控制實踐能力的培養,具體可以以模擬實訓和對抗實訓的方式展開。其次,應推動金融監管機構與風險管理機構人員的溝通交流,促進相關單位之間的人才流動,使金融衍生品風險管理人員具備宏觀風險把控的思維和經驗。最后,應提高風險管理崗位的應急管理權限和薪資水平,使風險管理崗位能夠留住人才。需要注意的是,選拔監管人才的方式不僅要從高校選取更應該從社會金融企業中選取,只有在社會資本市場中摸爬滾打過的人才更清楚市場中極端情況可能對金融市場帶來的沖擊,才有魄力在金融機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3.完善利率風險管理機制
完善利率風險管理機制對于商業銀行等金融衍生品相關機構而言是較為困難的,尤其是雖然我國開展了利率市場化操作,但實際上我國存貸款基準利率依然由央行定價,對于利率風險的管理更多的需要風險管理人員以及金融產品利率的制定者對宏觀經濟走向及市場利率有較為準確的預期。完善利率風險管理機制應從宏觀經濟走勢研判,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以及同類金融機構利率定價策略三個方面入手,大部分情況下,在保證自身利率與其他同類機構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利率風險都可以控制在可控的范圍內。
四、結語
我國金融衍生品發展時間較短,開放步伐也較為審慎,但并不意味著其中的風險被完全隔絕,尤其是很多商品期貨的源頭并不由中國把控,這導致我國部分金融衍生品的生產源頭并不由我國企業掌控。雖然我國企業在其他國家也并購了部分原材料生產企業,但由于我國軍事力量輻射范圍有限,在極端事件發生時是否有能力保障商品生產源頭的穩定值得商榷。因此,除了上述針對國內的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策略外,我國還應進一步加強軍事力量的擴張,以保證我國的金融穩定和海外利益。
參考文獻:
[1]楊涵秋.對我國商業銀行金融衍生品信用風險管理的幾點探討[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10).
[2]溫麗君.淺析當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相關問題與對策研究[J].納稅,2019,13(19).
作者簡介:凌成君,男,江西吉安人,學歷:本科,單位:南昌大學撫州醫學院, 主要從事醫學檢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