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亦杉 陳志強
摘要:福建省長汀縣作為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的典型區域之一,一直是我國水土保持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來,該地區采取了多種舉措進行水土流失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主要圍繞該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進行分析,淺析長汀縣水土流失的現狀及其治理現狀。
關鍵詞:南方紅壤區;長汀;水土保持;植物調查
南方紅壤區是我國水土流失程度最嚴重、面積最廣的地區之一,其強度和規模僅次于黃土高原流失區[1]。根據《南方紅壤丘陵區的面積及防治對策》一文提出了南方紅壤區面積為118萬km2,占我國國土面積的12.3%[2]。南方紅壤區部分區域由于植被退化,水土流失較為嚴重,表層土壤流失,土層厚度不足10cm,土壤肥力持續下降。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的損失,也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并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3]。植物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關鍵因素之一,如何發揮植物的作用,是水土保持研究的重要領域。
長汀縣曾是福建省水土流失的“重災區”。2019年8月11日至24日,筆者跟隨福建師范大學水土保持研究團隊,對長汀縣部分區域的植被進行了樣方調查,并走訪了一些相關部門。現將野外調查形成調查報告,以期為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借鑒。
一、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基本情況
長汀縣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曾是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之一[4]。據1985年遙感監測數據,長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縣國土面積的31.5%(達146.2萬畝),植被覆蓋度僅為5—40%。有些山上光禿禿一片,地表溫度最多能高于70℃,當地老百姓們便稱它們為“火焰山”,并將當時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生活貧困的現象總結為“山光、水濁、田瘦、人窮”[5]。因此,如何治理好水土流失、保護好生態環境是長汀縣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從1940年起,“福建省研究院”就在長汀縣河田鎮籌建“土壤保肥試驗區”,開展水土保持研究與試驗;新中國成立后,各級黨和政府極為重視長汀縣水土保持工作,先后多次開展大規模水土流失治理[6]。多年來,長汀全縣上下齊心協力、持續作戰,總結和創新出了多項治理模式和技術,許多過去的“火焰山”變成了“花果山”,水土流失面積從2000年的105.66萬畝下降到2017年底的36.9萬畝,減少了68.76萬畝,水土流失率從22.74%降低到7.95%,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森林覆蓋率由59.8%提高到79.8%;空氣質量常年保持在國家Ⅱ級標準以上;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6]。與此同時,長汀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4 117元提高到2017年的23 182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8 185元提高到13 940元。特別是河田、策武、濯田、涂坊、南山、新橋、三洲等七個水土流失重點鄉鎮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達到或超過全縣平均水平。近六年累計完成脫貧人口3.5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8.9%降至2017年的2.5%[6]。
二、植物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作用
調查區域包括長汀縣來油坑未治理地、來油坑治理地、八十里河、羅地、水東坊、游坊、游屋背、黃泥壟、馬坑、上坑、北坑、涂屋、牌樓下、黃竹塘、黃屋乾、路譚、紅畬一共17個樣地,每個樣地調查喬木、灌木和草本的生長情況和多樣性。根據我們在野外對不同水土流失程度的植被和土壤的調查,發現植被較差樣地的土壤都比較淺薄,上面土層的顏色偏灰色,下層土壤的顏色主要為紅色,而植被較好樣地的土壤相對比較深厚,顏色更深,表明土壤的肥力更高;經過用手碾摸,發現植被較差樣地的土壤砂粒比例比較大,而植被較好樣地的土壤相對比較粘,說明植被差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相對較低;植被較差樣地的土壤土溫明顯高于植被較好樣地,而土壤濕度明顯則相反,說明植被能夠對土壤水分有著很好的保護作用,并防止太陽的直接暴曬,降低土壤溫度;植被常常因為人類砍伐而減少,從常綠闊葉林退化成疏林地、亞熱帶灌叢或無林地,甚至退化成為荒草坡地或光板地,從而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最明顯的樣地是來油坑未治理地;另一個發現是如果喬木、灌木和草本搭配較好,下面表層土壤顏色明顯比較黑而且粘重,土溫比較低,濕度比較大。與之相比,僅僅存在喬木的話,就容易產生“林下流”,即使有一定比例的喬木存在,但下面水土流失仍舊比較嚴重,土壤情況較差;因此,可以說植物是影響土壤、水土流失、小氣候的一個關鍵因子,如果植被受到破壞,那么往往土壤肥力會下降、水土流失更加嚴重,小氣候也會向干熱化發展。
三、植物野外調查的啟示
一是植樹造林中要重視鄉土植物。經過多年的努力,長汀縣的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多種治理模式。提出了“等高草灌帶”、“小穴播草”和“草、灌、喬復合型植被重建模式”等一系列先鋒植被重建模式,并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不同水土流失程度的區域,應該用不同的植物措施。調查中我們發現,長汀縣的水土流失治理中,在樹種和草種選擇上,往往是以鄉土品種為主,而且是以耐旱耐瘠為主。從樣地的調查結果來看,喬木主要包括楓香、木荷、馬尾松等,灌木主要包括胡枝子,草本主要包括寬葉雀稗、香根草等。
二是需要重點對“老頭松”進行改造。從我們調查的結果來看,馬尾松是許多樣地喬木的主要成分。馬尾松分布范圍廣,適應能力強,能廣泛生長于該地,是當地荒山恢復森林的先鋒樹種。一部分樣地由于水土流失嚴重,土壤比較貧瘠,馬尾松長勢比較差,有的馬尾松幾十年樹齡卻只有兩三米高,形成“老頭松”。與常綠闊葉林相比,“老頭松”不僅長勢比較差,難以砍伐作為建筑用材,而且下方的地面上,掉落的枯枝落葉也比較少,這樣就難以有效地保持水土。同時,我們也發現,“老頭松”下面的土壤比較板結堅硬,而常綠闊葉林下的土壤更為疏松多孔,因此,“老頭松”下面土壤的吸收能力明顯較低。因此,與常綠闊葉林相比,“老頭松”改良土壤、增加肥力、保水保土的能力相對較差,需要進行重點治理。
三是要重視芒萁的作用。調查當中我們發現,不管是什么樣地,地面草本基本以芒萁為主,其他植物往往比較少見,占地面積也較小。芒萁也叫鐵狼萁,是多年生常綠蕨類植物,普遍分布在我國長江以南省區。芒萁喜陽喜酸、耐旱耐脊,生命力旺盛、競爭力及適應力較強,能夠廣泛生長于南方紅壤區[7],并且可以迅速覆蓋裸露的地表,這樣就能短時間控制水土流失。我們調查了一些不同治理年限的樣地,發現芒萁的平均株高、地上生物量和總生物量往往隨著治理年限的增加而顯著增加[8]。同時,芒萁趨向分布于溝谷和緩坡,往往由溝谷的溝底沿溝壁向脊部蔓
延[9]。所以,在生長條件合適的時候,芒萁能從溝谷開始往外自行蔓延,而且隨著時間推移,長勢往往更好,有投資少、見效快、效益明顯的好處。因此,芒萁作為南方紅壤區的先鋒植被,在水土保持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應該得到重視。
四是水土保持對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長汀縣通過水土流失治理,為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比如,我們調查了三洲國家級濕地公園,這個以前的水土流失重災區,經過治理,現在已經變成了風光秀麗、流水潺潺、林果連片、鳥語花香的生態旅游勝地[6]。另外,根據相關部門的介紹,長汀縣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治理水土流失與發展經濟結合起來。比如,利用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果發展生態旅游,重點打造河田水土保持科教園、策武南坑美麗鄉村示范園、汀江源頭龍門風景區、三洲國家級濕地公園、庵杰-新橋汀江十里生態畫廊等生態景區,并每年舉辦楊梅采摘節、藍莓采摘節等活動,年接待游客人數達200余萬人次。又如,針對崩崗區,采取削坡造地的措施將其打造為工業園區、生態種養區、生態移民安置區,并鼓勵當地群眾在崩崗臺面上種植經濟作物,從而達到生態、經濟雙贏的目的。
四、結語
總之,長汀水土治理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加上社會經濟活動也會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因此需要統一指揮,合理規劃,也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資金的投入,重點選出優良的鄉土植物,以及不同植物的搭配,進一步發揮植物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查軒,黃少燕,陳世發.退化紅壤地土壤侵蝕與坡度坡向的關系——基于GIS的研究 [J].自然災害學報,2010,19(2).
[2] Chen Z,Chen Z, Bai L, et al. The catastrophe model to assess soil quality restoration und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red soil hilly region of China [J]. Pedosphere,2017.
[3]梁音,張桃林,史德明.南方紅壤丘陵區土壤侵蝕評價//紅壤生態系統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1995.
[4]黃文娟,陳志彪,蔡元呈.南方紅壤侵蝕區農業生態系統的能值分析——以福建長汀縣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9).
[5]岳輝.創新舉措 矢志不渝——持續推進長汀水土流失治理與生態文明建設[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9,31(3).
[6]謝炎敏,劉文,彭紹云,等.長汀水土保持新時期實踐探索[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9,31(2).
[7] Lu H F, Wang Z H, Campbell D E, et al. Emergy and eco-exergy evaluation of four forest restoration modes in southeast China [J]. 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1,37(2).
[8]徐芮.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區芒萁的生長特征及環境適應機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9]王秋云.南方紅壤嚴重退化區芒萁生長與微環境因子關系分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4.
作者簡介:陳亦杉(2002—),男,福建福州人;陳志強,男,福建莆田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水土保持、生態恢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