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珂 王亞力
摘要: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政道德水平,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反應著高職院校思政教育的效果。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等,首先,分析了當前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時政融入現狀,然后,提出了高職思政教學中融入時政教學的策略。旨為通過時政教學來引導高職學生形成健康的思想,以及促進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高職院校 思政教學 時政教學
自步入21世紀以來,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已經進入到急速變幻的階段,一些時政性信息資源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即時的向受眾傳播。高職院校作為為國家輸送高素質技術性人才的培養基地,也應迎合信息時代不斷發展的變革,對于思政教學的模式進行創新,將時政信息內容融入到思政教學當中,這樣才能為國家培養具備高素質思政道德高尚的人才。通過時政信息的融入不僅可以以豐富、真實等特點,去充實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素材,還能活躍高職院校思政課堂教學的氛圍等,讓學生能時時了解社會上發生的重要性事件。而現實狀況往往并不盡如人愿,現如今,我國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總是執著于書本上的“死知識”,從而導致學生對于時事政治缺乏一定的了解,不僅造成高職學生與外部社會環境相隔絕,導使得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學一度陷入僵化的狀態,很難實現在思政教學中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既定目標。因此,高職院校要以此為鑒,要提升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時政教學的水平,積極探索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新模式,從而才能為早日實現思政教學的長遠目標助力。
一、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時政融入現狀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都意識到了一個客觀現實,那就是當高職院校思政教學設置的還不太完整的,在這樣的認識下,不少高職院校也積極行動對高職院校思政進行創新,這樣的作法雖然也切實推動了高職院校思政課程的模式改革,“形勢與政策”一門課程的廣泛開展,即是將時事政治融入日常教學的一個有益嘗試。然而,盡管全國各高職院校對于思政課改革抱有十分的熱情,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當中,時政教學的融入效果還始終不太理想。主要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高職院校在思政教學中存在教學缺失的情況。眾所周知,高職院校是以培養實用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因而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而輕視內心世界的塑造,就成為了一個長期的弊病。高職院校對于思政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也就更加難以做到在思政課中引入時政的要求。這樣的現狀就會導致學生長期缺乏政治政策教育領域的相關知識。因而,面對驟然增設的時政教學改革,學生就會更加的難以接受,進而,就會阻礙時政教學在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的融入。
其次,時政教學的核心就在于一個“時”字,也即要時時跟進,時時更新,講究的是教學的與時俱進。而當前下的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往往過度依賴課本上的“死知識”和“舊新聞”,而忽視了最新的時政熱點,主要呈現為“舊聞回鍋”與“熱點難見”的教學現實情況,就難免會使得學生失去了對思政課程的學習興趣。
二、高職思政教學中融入時政教學的策略
(一)與時俱進,建設網絡時政平臺
隨著現代“互聯網+”的發展,在社交軟件上的互動幾乎變成了現代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之一。高職學生正處于青少年階段,對于網絡信息的興趣,瀏覽各大媒體、社交軟件的時間則往往更會長于其他年齡階段的人。借此,高職院校的思政教師大可利用學生的這一特質,經由創建網絡時政平臺的方式來進行思政課程中的時政教學。而具體實踐方式則是多種多樣,例如:教師可以注冊一個有關《高職思政課程融入時政教學》的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亦或是其他任何主流媒體的賬號,然后借由該賬號進行時政學習任務的布置、分享最新時政推文,讓學生及時反饋學習收獲,在提升學生對時政知識接受度的同時,與學生展開充分的互動。教師賬號所發布和傳遞的思政課程內容,可在盡量確保與思政課內容接軌的基礎上,保證最高的趣味性。賬號發布的討論主題,也由老師與學生共同商定,諸如:“國家大事我來談”“我心中的最佳時政新聞”等等,總之,只要與思想政治教學與時政教育主題相關,并且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即可。另外,為進一步加強高職學生對思政課的接受程度,教師還可以將網絡平臺與現實課堂的教學相結合,舉辦一些小型比賽和活動,鼓勵學生發聲,踴躍提出自己對于時事政治的看法,然后由教師篩選有深度、有內涵的文稿,召集包括各個專業教職工在內的具有普遍性的評審進行最后的評議。通過這樣有趣的方式,增強高校學生對思政課教學的認同感與自信心。
(二)善用翻轉課堂,讓學生“自由”發聲
翻轉課堂是一種通過改變師生位置進行個性化教學的教學方式,作為一種發展時間尚短的授課方式,翻轉課堂正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由于其在教學中所能帶來的積極成果,眾多學校、各個科目的教學,都紛紛引用其作為傳統教學方式的一中有效補充,所以將翻轉課堂融入到高職思政課當中當然也不例外。在這一教學模式中,教師與學生位置互換,學生可通過自己的興趣點,來選擇感興趣的時政內容,決定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同齡人之間往往會有更大的共通性,因此,同學成為“老師”的新鮮感以及由學生自行決定的時政熱點和課堂講評方式,更能夠激起學生對于思政課堂和時政教學的興趣和熱情。
(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增強時政學習氛圍
校園文化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的,學生之所以會受到如此廣泛的熏陶,就是因為學生是直接暴露于校園氛圍中的,因而任何教學改革的外在根本都在于校園文化氛圍的建設,和教師團隊綜合水平的提升。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要幫助學生影響出學習時政觀念的濃郁氛圍,這樣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結合時政教育最終效果的達成,才會有一定的有效促進作用。要達成此種目標,使學生自然而然的沐浴在時事政治的氛圍中,其方式、方法也可以是多種、多樣,例如:學??稍趶V播站的日常播放中加入新聞熱點的播報,或者在食堂、操場等人群聚集處增設報紙發放點,以引起學生的關注等。
(四)轉變思想觀念,提升教師水平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先導者和引路人,也是實際推行高等職業學校思政融合時政的主要參與者。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對時政進課堂的思政課改革起到最直接的影響作用。因此,提升教師的知識涵蓋面和整體教學水平,對于時政進課堂是十分必須的。同時,學校還要注意對一些恪守陳舊的教師進行思想觀念上的轉變,要使教師意識到思政教學必須要與時俱進,以及將時政融入思政教學重要性和必要性,進而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師對于時政教學的重視程度,有效促進時政教學融入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的實施效率。
三、結語
高職院校是我國現階段教學體系下,基本勞動力輸出以及人才輸出的主要場所之一。在當前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社會形勢下,想要保證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的質量,我們不得不加強對高職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培養。因為現代社會國家對于人才素養的培養教育要求越發嚴格,尤其是在思想道德的標準方面的培養要求有了很大提升。高職院校是我國培養實踐性人才的主要場所之一,高職思政課又是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充分重視對學生內心世界的培養,通過在思政教學中融入時政教學模式,不僅能對學生思想政治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還能為國家培養出更加符合時代標準的新型人才。尤其是通過結合當前社會的發展形式,在高職院校的思政課教學中融入時政教育內容,能幫助高職學生把握最能反映社會現實的實際內容,不僅可以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想素質水平,讓學生畢業以后以快速融入社會群體中,還能有效促進高職院校思政教學的發展。這需要高職院校要跟緊時代不斷發展的步伐,打破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轉變教師思想等,運用多種、多樣的方式將,高職院校思政教學與時政教育相結合,進而才能有效提高高職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林.高職院校思政時政內容教學策略探討[J].智庫時代,2019,(39):90+92.
[2]林志和.高職思政教學中融入時政教學的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12):110-111.
[3]許煜華.時政資源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24):86-87.
[4]趙菁,張磊.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融入時政教學的路徑構想[J].中國校外教育,2018,(07):157.
[5]郭文蓉.時政教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困境及對策淺析[J].高教學刊,2017,(07):163-164.
[6]胡瑾玥.時事政策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探討[J].考試周刊,2017,(04):161.
[7]陳惠芳.培養學生現代信息技術能力,提高時政課堂的有效性[J].亞太教育,2016,(35):267+266.
[8]羅玉.高職院校思政教學中融入時政教學的路徑構想[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12):84-85.
(項目來源:首批淄博市高校思政課教學名師工作室-林珂工作室研究成果,項目編號:淄教工委字【2019】16號;作者簡介:[1]林珂,法律碩士,山東工業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王亞力,教育碩士,山東工業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