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守剛 周豐



摘 要:中國海外留學生與英語非母語者的交際表現是ELF背景下中國大學生交際效能的一個縮影。采用量化的研究方法調查了52名參加中外合作項目的中國學生與母語非英語者(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交流的交際效能情況。研究發現,中國海外留學生普遍意識到尊重母語非英語交際者的重要性,但是他們在交流時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比較欠缺,清晰表述自己觀點的能力也有待提升。研究同時發現,這種交際效能與英語(雅思)成績相關,但是不會隨著在國外生活時間的延長而發生明顯改變。
關鍵詞:通用語;母語非英語;交際效能;留學生;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20)01-0145-03
一、相關背景和研究綜述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國家對于高素質外語人才的需求顯得更加迫切,越來越需要能夠與母語非英語者(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s)進行有效交流的外語人才。在這一大背景下,二語教學理念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越來越強調培養學生的“全球英語”意識,側重學生在與不同母語背景人群交流時口語交際的有效性[1]。為此,近期關于英語通用語(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下列簡稱ELF)的實證研究應運而生。雖然不同的學者對于ELF有著不同的定義[2—3],但核心內容都是指使用不同母語、來自不同文化的交際者們使用英語進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英語成為所選定的交流外語。
從語言教學的角度看,對于ELF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語用學、語言態度和交際者心理三個層面。其中,通用語使用的語用現象受到了較多關注。2011年的Journal of Pragmatics(《語用學》)以專刊形式探討了歐美國際學校中各種語用現象。在國內,陳新仁、李民解讀了通用語背景下語用失誤的原因[4],王旋探討了英語商務通用語交際中交際策略的語用研究[5],高一虹、林夢茜分析了大學生對不同變體英語的態度[6],Zheng從心理的角度探討了通用語背景下中國英語學習者的動機自我意識[7],盧萍、王俊菊探討了通用語背景下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觀念[8]。然而,對于通用語背景下交際效能(communication efficiency)的研究還尚未引起學界的關注。因此,本文采用Portalla & Chen所建立的交際理論量表[9],用實證調查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海外留學生在使用ELF時的交際效能,并為提高大學生的交際能力和完善語言教學提出相應的策略。
二、ELF背景下大學生交際效能的實證研究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擬聚焦以下兩個問題:一是ELF背景下中國海外留學生與母語非英語者交流時的交際效能如何,二是針對中國留學生的交際效能,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提出對策以便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
本研究的對象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某重點高校國際合作項目中52名大三和大四的學生,其中男學生19人,女學生33人。他們的平均年齡是22歲,英語水平整體較好,出國前他們均已參加雅思考試,平均分數為6分。這些學生前兩年在國內高校正常就讀,后兩年參加國際合作項目出國學習。本研究采用Portalla & Chen研發的跨文化效能感量表(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Scale)[9]。為了保證翻譯的質量,三名研究人員將量表譯成漢語后回譯成英語,由外籍教師進行對比,并未發現明顯意義偏差。該量表包含20個項目,例如,“在與母語非英語的外國人交流時,我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該量表從六個維度考察交際效能,分別是行為靈活、輕松互動、相互尊敬、訊息技巧、身份維護以及互動管理。問卷的信度分析顯示,Cronbach alpha系數達到0.7,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二)結果與分析
1.效能感各維度的基本狀況
交際效能主要考察有效交際的技巧和能力,涵蓋6個層面不同類型和角度。表1顯示了國際留學生交際效能各層面的基本狀況: 均值最高的是相互尊敬(M=4.25)。這一維度指的是參與者在互動過程中對來自不同文化的交流對象所給予的重視程度。這表明我國留學生在與母語非英語者的學生和教師交往時他們首先做到了尊重對方的表達和習俗,具備了將對方利益或者關切的事情優先考慮的能力。互動管理(M=3.41)的均值位列第二,這表明留學生們能夠較好地把握話輪轉換,并在準確評估對方需求和愿望的基礎上發起和終止對話。此外,學生們表現一般的兩個維度依次是輕松互動(M=3.25)和身份維護(M=3.17)。前者是指他們在互動過程中表現出的親和性、開放性和總體舒適度;后者指留學生們在跨文化交流時具備保持其獨特身份的能力。這表明大多數中國留學生能夠以輕松的方式與對方交流,并且重視維護自己中國人的身份特征。
均值最低的是訊息技巧(M=2.91)和行為靈活(M=3.01)。訊息技巧是指交際者在交往中利用言語或非語言行為來駕馭另一種文化語言的能力;而行為靈活性是指交際者能夠區分和利用適當的行為去適應特定情境的能力。數據表明,中國留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在這兩個方面的能力較弱。在利用英語與母語非英語者交流時,他們不能很好地運用語言或非語言行為來表達自己交際意圖,對于對方交際信息的理解有時也不是很清晰準確。我們認為,雖然中國留學生在中國學習英語多年,但是他們與外國人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有限,與母語為非英語者交流的機會更是屈指可數。對于如何準確地運用不同的交往技巧來實現溝通的目的,他們并不是很清楚。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留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在與母語非英語者交際過程中很好地做到了尊重對方,表現出較強的互動管理能力。然而,其他四個方面的能力都相對較弱,其中最差的是訊息技巧。因此,在今后的英語教學或培訓中,有必要強化這幾個方面的訓練。
2.交際效能與相關要素分析
首先,國外學習時長與交際效能之間沒有發現明顯關系。我們在問卷的第二個部分中設置了“在國外學習時長”一項,分為4個階段(見表2)。數據顯示,4個階段的平均值最高出現在0—6月階段(M=3.38),最低均值出現在7—12月(M=3.25),然而4個時間段之間并沒有明顯差異。方差分析顯示F=0.425,p<0.752。這表明學生們在國外學習時長與交際效能的提升之間沒有明顯的關系。
其次,英語成績與交際效能之間存在一定的關系。問卷中“學生雅思成績”一項分為4個階段(如表3),絕大多數的學生的成績在6.5—7之間(N=30)。數據顯示,隨著學生們雅思成績的不斷提高,學生們的交際效能均值不斷提升。這表明,學生們的英語水平對于交際能力有著明顯的影響。不同英語成績組之間的方差計算顯示F=2.708,p<0.05。事后比較檢驗(Post Hoc Tests)發現,在交際效能方面,7分以上的學生明顯高于6分以下的學生(p<0.01)。這進一步表明學生交際效能與英語成績之間有著較為明顯的關系。
再次,學生畢業后的去留意愿對于交際效能沒有明顯影響。問卷中“畢業后是否有意愿留在國外學習或工作”一題分為3個選項。下頁表4中的數據顯示,渴望留在國外繼續學習或者工作一組的均值(M=3.43)要高于沒有意愿(M=3.3)以及暫不確定(M=3.2)一組的均值。不同意愿小組之間的方差計算顯示,F=2.55,p<0.88。事后比較檢驗(Post Hoc Tests)發現,有意愿留在國外繼續學習或工作的一組略高于暫不確定一組(p<0.03)。這表明,學生們畢業后的去留意愿與他們的交際效能高低沒有明顯的關聯。
三、對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大學英語從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轉變成基于“互聯網+”,以微課、慕課為代表的新型教學模式。在英語通用語背景下,中國學生未來的交際對象可能來自不同國家,學生的交際效能要比語言形式上的準確性更重要。因此,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該在教學中得到更多的重視。根據文秋芳提出的“英語國際語的教學框架”,即從語言、文化和語用入手進行英語教學,結合本研究,筆者建議大學英語教學應該聚焦以下幾個角度,以便提高我國大學生的運用英語的交際效能。
(一)豐富交際技巧,增強交往能力
上述研究發現,在特定情境下,國際學生交流時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比較欠缺,也缺少清晰地表述可理解性信息的能力。這與提出的培養學生們“在線生成恰當策略的能力”如出一轍。基于此,大學英語教育應該重視培養基本的言語交際能力,例如能夠清晰、簡潔地表達想法, 捍衛自己的觀點,能夠組織信息并使其能夠被理解,能夠有效地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然而更重要的是,大學英語需要培養大學生對于信息的分析評價能力,它包括識別主要思想,區分事實和觀點,區分事實性信息和說服性信息,以及發覺對方不理解交際信息的能力[9]。
(二)重視“變體”發音,了解多元性文化
根據Kachru的英語傳播三個“同心圈”模型,英語不僅在以英、美、澳、加、新等為代表的“內圈”使用,而且已經擴散到了以英國前殖民地印度、菲律賓為代表的“外圈”,并已延伸到了“擴展圈”,即將英語視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國家,例如中國、韓國。 隨著英語通用語地位的不斷確立,越來越多的英語交流發生在非英語本族語者之間,這要求我們的外語教師要介紹“外圈”和“擴展圈”國家的英語發音變體特點和文化特色。目前,國內的英語教材主要反映“內圈”國家的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科技進步、意識形態等內容,而很少介紹亞歐非南美等國家或地區的文化特征。將ELF引入課堂,從文化上講,大學英語教學既需要重視亞歐非南美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概況,例如宗教信仰、國情歷史等,也需要強調將中國文化傳播出去,用英語講述自己的故事,做到“中國故事,英文表達”;從語言教學本身看,教師有必要幫助學生熟悉一些常見的發音變體。
(三)重視專業詞匯,培養“英語”思維
根據上述研究,留學生與母語非英語的學生交流的主要話題圍繞“學習作業”來展開。此外,學生們在國外英語課堂上所遇到的教師也可能是母語非英語者。因此,豐富專業詞匯以及培養“英式”思維方式對于中國學生的學術交流顯得尤其重要。這一方面要求學科專業教師在授課時重視核心概念的英文表達,及時準確地將英文的對等表達介紹給學生,將英文書籍、國外高校慕課等學術資源推薦給學生,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開設英文課;另一方面,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將“英式”的口語表達、“英式”的寫作特點引入到自己的課堂中,讓學生盡快熟悉用英語進行學術交流的要領。
參考文獻:
[1]張伶俐,汪衛紅.英語通用語理論觀照下的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15(4):29—34.
[2]Jenkins J.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interpretations and attitudes[J].World Englishes, 2010,28(2):200—207.
[3]Seidlhofer B. Understand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M].Oxford: OUP, 2011.
[4]陳新仁,李民.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語用失誤新解[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5(2):7—12.
[5]王旋.英語商務通用語交際中交際策略的語用研究[D].廣州: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6.
[6]高一虹,林夢茜.奧運志愿者對世界英語的態度與多元文化意識——北京奧運會前、奧運會中的考察[J].中國外語,2010,7(2):99—105.
[7]Zheng Y. An inquiry into Chinese learners'?English-learning motivational self-images: ENL learner or ELF user?[J].Journal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2013,2(2):341—364.
[8]盧萍,王俊菊.通用語背景下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觀念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8,41(5):93—100.
[9]Portalla T. & Chen G.M.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effectiveness scale[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2010(19):21—37.
[10]Kachru B.B. World Englishes: Approaches, issues and resources[J].Language Teaching, 1992,25(1):1—14.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