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偉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題的分析與解答能力的培養是教學難點,也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但是在學生中普遍存在數學應用題太難、不知從何入手導致談“應用題”色變,學習數學興趣逐漸下降的現象。為了解決學生怕學、厭學數學應用題的問題,筆者認為引入正確的思維方法,指導學生心腦并用,靈活運用是關鍵。
[關鍵詞]分析法;綜合法;知識遷移;數學模型
學生應用題的分析與解答能力的培養,一直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如何在數學課堂中既傳授知識又培養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新精神,需要教師認真研究和實踐。
一、低年級(一二年級)學生應用題解題能力的培養
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簡單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化抽象為具體,循序漸進。可以從整數四則運算的意義入手,若是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就用加法計算;若是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用減法計算。不僅讓學生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而不是告訴學生見多就用加法,見少就用減法,以防題目稍微變化學生無可適從現象的發生。如:5比3多幾?學生列成5+3=8就不對,正確算式應為5-3=2。再如:5比一個數少3,這個數是多少?學生見少就用減法,錯誤列成5-3=2,而正確算式應為:5+3=8。教師應從數量關系的分析培養著手,準確判斷“誰”比“誰”多,“誰”比“誰”少,從而確定是用加法還是減法。從課堂教學的細微處入手,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解題思路訓練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乘法也要從意義上著手,理解求幾個相同的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叫做乘法。從數量關系分析入手,對這些基本題要吃透,此外還可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是求幾個幾或是幾倍。如5個6是多少?列式為:6×5=30。再如:5的6倍是多少?正確列式為:5×6=30。學生掌握了簡單乘法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從而為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除法要從實質上理解平均分是什么意思。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例如:把12個桃子,平均分給4人,每人分得幾個?列式為:12÷4=3(個);“包含”除法的實質是求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例如:72個桔子,每8個一盤,可以放幾盤?列式為:72÷8=9(盤)。思路訓練應該貫穿于數學始終,強化訓練,多問幾個為什么這樣計算,說說想法,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久而久之學生的分析與解題能力會逐步提高。
新版九年制義務教材在一二年級安排了簡單的兩步計算應用題,“加減”“乘、加”“乘減”“除、加”“除減”等題型。學生剛剛接觸往往見數亂碰,瞎猜無思路。因此,教師應教會學生審題,弄清題意,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引導學生分析題里數量間的關系,確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以及每一步怎么算;然后確定算法列式解答并寫出答案;最后教學生把得數帶回題中檢驗,看是否符合題意。教學中,教會學生思維方法,從已知到未知(綜合法);從未知到已知(分析法)。例如:筐里有60個桃子,大猴子吃掉15個,剩下的平分給9個小猴子,每個小猴子多少個?數學中先引導學生審題,理解題意,找出已、未知條件。讓學生思考后答:要想求出每個小猴子多少個?必須先知道什么和什么?學生答:(剩下的)和小猴子的只數(已知)。再問:怎么求剩下的?大家一起讀題思考,需根據哪兩個條件呢?(60個桃子被大猴子吃掉了15個)學生答后再問怎么求?用什么方法?(60-15=45),又再問:現在可否求每個小猴子分得幾個?(可以)怎么求?分組討論并匯報用什么方法計算呢?(把剩下的45個桃子,平均分給9個小猴子。求每個小猴子分得多少個?用除法計算,列式為:45÷9=5)。分步解答后,先引導學生進行檢驗,再引導學生把分步解答的算式列成綜合算式。
在低年級就要開始培養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掌握思維方法,逐步發展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貫穿于小學數學教學之始終,并非一朝一夕速成之功。
二、中年級(三四年級)學生應用題解題能力的培養
中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經過低年級的訓練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創新精神和能力不斷提高,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如何培養學生解答兩步或兩步以上的復雜應用題的解題能力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施教,注重審題能力的培養,確定解題計劃,從問題出發去想:求出這個問題得先知道哪兩個條件?引導學生按解答應用題的步驟進行,進行思路訓練。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指導學生使用分析法、綜合法、分析——綜合法等思維方法,強化訓練,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漸形成數學模型。
學生在中年級已逐漸接觸了一般應用題、特殊應用題、行程問題、歸一問題等題型。不管什么題型,解題步驟和思維方法是不變的,題變而法不變,法隨勢變,靈活應變。
例如:李莊小學今年栽樹96棵,比去年少栽28棵,兩年一共栽樹多少棵?
思路分析:要想求兩年一共栽了多少棵?必須先知道哪兩個條件?學生答:(今年栽的棵數和去年栽的棵數。)接著問:題目中給了今年栽的棵數96棵,怎么求去年栽樹的棵數?(由李莊小學今年栽樹96棵比去年少28棵這兩個條件求出。)接著問:去年的棵數求出后接下來怎樣解答?(把今年的棵數加上去年的棵數,就是兩年一共栽樹的棵數)到這里還沒有結束,還要引導學生把分步解答的算式列為綜合算式,還可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思考,尋找更簡便的解法。
有了前面的基礎可以引進畫思路圖的方法,更加明確分析和綜合法的高度結合,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腦中有所想,心中有計劃,學生讀題后已經迅速在腦中完成了解答應用題的步驟,迅速進入情境,解題有計劃,從而解決問題。例如:果品店運來14筐梨,每筐35千克,還運來16筐蘋果,每筐30千克,運來的梨比蘋果多多少千克?
思路分析:從問題出發解答這個問題需知道哪兩個條件?學生答:(1)運來的梨多少千克?(2)運來的蘋果多少千克?接著問:假設這兩個條件都知道了怎么解答?(梨的重量—蘋果的重量)。同時板書(略)。再接著問:如何求梨的重量?學生答:(每筐梨35千克×14筐梨),同理如何求蘋果的重量?(每筐蘋果30千克×16筐蘋果)。分析到這里,問題得以解決,還要引導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應用題解答完以后,教師接著引導學生把思路圖逆推之,從而得出綜合法的思路圖,再進一步向學生說明分析法和綜合法在思路上是互逆的,二者的有機結合就產生了分析——綜合法。
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應根據學生的實際靈活選用教法和思維方法,融會貫通。對學習困難的學生,耐心講解,百問不煩,加強指導,強化訓練。
三、高年級(五六年級)學生應用題解題能力的培養
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還應不斷加強思路訓練,多說說怎么想的,從何入手解答等。思維方法還繼續注重用分析法、綜合法、分析——綜合法,也可用假設法等思維方法。教學中哪種思維方法適用就用哪種,不拘泥于形式,不生搬硬套。
分數、百分數解題能力的培養是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應從數量關系著手分析,緊抓基本題,誰是相比數,誰是標準數(單位“1”的量),相比數÷標準數=分率。此外,要抓住關鍵詞語判斷誰是標準數(單位“1”的量),一般來說:“是”“比”“相當于”“占”字這些詞語后面的量都是單位“1”的量。如:學習計劃用電500度,實際用電400度,實際用電是計劃用電的幾分之幾?計劃用電數是標準數,即單位“1”的量;列式為:400÷500=4/5。又如:5比3多幾分之幾?這里“是”字后面的量,即單位“1”的量是3,是“比”字后面的量,比單位“1”多的占單位“1”的幾分之幾,列式為:(5-3)÷3=2/3或5÷3-1=2/3。再如:3比5少幾分之幾?這里“比”字后面的量是5,5是單位“1”的量,列式為:(5-3)÷5=2/5;1-3÷5=2/5.在實際教學中,應讓學生審題后,首先判斷單位“1”的量是已知的,還是未知的。單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計算;單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除法或方程解答,從而確定了解題方向,這又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應用題有所不同,一定要抓住問句不放,所求量對應的分率的量,同時判斷是比單位“1”的量多還是少,從而確定分率是“1+()/()”還是“1-()/()”。
一題多解,發散思維,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解答分數應用題,不限制算術或方程解法,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和提高。百分數應用題的教法同分數應用題,可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實現遷移,數量關系、思路分析完全相同。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應用題解題能力的培養要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始終如一,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教會學生思維方法進行思路訓練,從而使他們學會分析,學會解答,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李紅.小學數學應用題解題能力的培養策略[J].讀寫算,2017,(12).
[2]于娜.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J].教學研究,2016,(23).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