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喜
[摘要]實現“高效”課堂教學,是每位教師夢寐以求的目標,然而,當前受到教學課時的影響,使得部分教師忽視對知識的探索、發現環節,不是壓縮時間就是省略過程,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慢”藝術,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提倡“慢”教育,讓學生充分地動手、動腦,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探索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數學本質,且能夠“跟得上”“聽懂的”“學得會”,從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高效,慢,初中數學,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11-0010-02
“慢”是一種教學策略、教學基調,是指教師在一節課中不要過分地關注學生記住了多少東西,而是要通過慢節奏、慢呈現、慢思維、慢生成,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消化、思考與操作,讓學生在慢慢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樂學、學懂、學會、會用,從而拾級而上,逐步扎實基礎和提高能力,下面筆者以《認識三角形》一課的教學為例,探討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慢教學”。
一、在新知導入時“慢下來”,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新課的引入環節,是在聯系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從產生初步印象到發現新知識的過程,讓這個環節的教學“慢下來”,是讓學生多點思考、多點討論,讓學生在慢思維過程中把握知識產生的“根本”,挖掘它的價值,這對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遷移運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認識三角形》一課的新課引入環節中,我是這樣實施“慢教學”的,
課堂伊始,我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呈現一些生活中含有三角形的圖案,比如金字塔、帆船、三明治、支衣架等,
師:這些圖案有什么共同點呢?
生:它們都含有三角形,
師: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三角形實例呢?
生1:警示牌,
生2:小紅旗,
生3:紅領巾,
師:你們觀察得非常仔細,那么什么是三角形呢?你能否畫出三角形的形狀?
生4:三角形是由三條直線組成的,
生5: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組成的,
生6:三角形是由三條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線段組成的,
待學生回答結束后,我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探討生6說法的正確性;然后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三角形是由三條不在同一直線上的線段,首尾順次連接后得到的圖形,
師:三角形是由哪些要素組成的呢?
生7(借助課本):三個頂點、三個內角和三條邊,
師(在黑板上畫出任意三角形):如果將這個三角形記為△ABC,那么,你們能寫出它的頂點、內角和邊嗎?
生8:△ABC的三個頂點分別是A、B、C;三個內角分別是∠A,∠B,∠C;三條邊分別是AB、AC、BC,
師:還有要補充的嗎?
生9(借助課本):AB可以用AB所對的∠C的小寫字母c表示,同樣,BC和AC分別可以用a和b表示,(讓生9上臺將字母標注在黑板上的三角形上)
師:很不錯,那么,你們能重新畫一個三角形并為其重新命名,及寫出其頂點、角和邊嗎?
(學生動手嘗試,教師巡視,發現大部分學生已經掌握了三角形的三要素,)
在整個新課的引入環節中,我通過多次對話,讓學生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抽象三角形這一數學模型的過程,讓學生在“慢慢”體悟中感受三角形的表征、形象,為學生的內化與接納提供了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慢慢地聽懂、學會。
二、在動手操作時“慢下來”,讓學生充分動手、動腦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要為學生提供動腦、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實現對知識的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的轉變,但在目前的快節奏教學中,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根本不可能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自主探究和動手操作,導致學生數學經驗缺乏和數學能力欠缺,因此,在操作環節中,教師應“慢下來”,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探究和運用的過程,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獲,
例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慢慢探究與體悟,
師:請在方格紙上分別畫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學生畫出的三角形形態各異)
師:你們是如何分辨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
生:銳角三角形的三個角都是銳角,鈍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鈍角,直角三角形有一個角是直角,
我給予肯定,并課件出示習題,讓學生將題目中的三角形進行正確分類,習題解答結束后,我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三角形的分類: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師:你會畫等腰三角形嗎?能畫出草圖并表示嗎?它有什么特征?作完圖后與小組成員交流自己的想法。
(操作要求:學生4人一組,在統一準備的方格紙上進行合作,在操作過程中,學生慢慢體會等腰三角形所具有的性質,討論結束后,學生展示作圖過程及發現的等腰三角形特征,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補充、歸納與總結,最終給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高和中線重合。)
在整個操作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喚醒學生三角形的記憶,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慢慢地感知與經歷等腰三角形的形成過程,如果不是在數學活動中放慢了速度,學生又如何能感受到探究的樂趣,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呢?
三、在習題講解時“慢下來”,讓學生學會知識遷移和運用
米蘭昆德拉認為:“慢與記憶成正比,快與遺忘成正比,”很多教師在講解習題時,往往采用“題海戰術”,希望通過大量的題目講解,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和不同題型的解題方法,但事實上“萬變不離其宗”,很多題目都只是稍微改變了條件或問題,其涉及的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都沒有變化,因此,教師要在習題講解時“慢下來”,就應精心選擇例題,引導學生掌握題型、掌握規律和數學思想方法,學會舉一反三、遷移運用。
例如,在習題講解環節中,我設計了以下習題,
[題1]現有四根彩色的線形木條,其長度分別為2cm,3cm,4cm,5cm,要用這四根木條擺成一個三角形,一共有多少種擺法?
生1:我認為有三種:2、3、4;3、4、5;2、4、5.
師:你是如何進行判斷的?
生1:我是根據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來判斷的,
[題2]如果三角形的兩邊a和b長分別為7cm和10cm,那么第三邊c的取值范圍是多少呢?
(學生動手畫圖,并思考c的取值范圍。)
生2:根據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可以得到:a<7+10.
師:有補充的嗎?
生3:根據第三邊要大于兩邊之差,所以a>10-7.所以。的取值范圍為:3
師(繼續追問,深化問題難度):如果a取整數,那么所取的整數是否能夠組成一個等腰三角形?
(學生繼續思考與討論)
生4:a可以取值:4.5.6.7.8.9.10.11.12.13.14.15.16.通過計算,當。的取值為7或10時,能夠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
師:它的腰長是多少?周長是多少?
生:腰長為7cm時,周長為24cm;腰長為10cm時,周長為27cm,
綜上所述,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慢”是要讓教學過程慢慢呈現,使學生能慢慢體會數學知識,同時能仔細探索、思考、操作,從而讓學生真正獲得知識,使得課堂教學從“效率至上,速度至上”中解放出來,恢復教育教學本來的“慢”性特征,這樣才能促進課堂的每一個生成,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學有所獲,讓高效課堂教學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