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蕾 安娜 何立煒 白曉玲 陳海芹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三農工作的關鍵,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除了各項政策,關鍵的因素還有人才,人才直接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但目前高校教學,無論是課程體系還是教學方式都是普適的,人才培養并非專門針對鄉村發展。如何改變這一情況,培養一批懂理論、會實干,有知識、有技術的鄉村創業、就業人才是需要我們思考的問題。協同育人無疑是一種可行的操作模式,文章將就如何通過校地協同培養有用之才來助力實現我國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展開探討。
關鍵詞:校地協同;鄉村振興;人才培養;保障與措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決策。要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農業人才和科技支撐是關鍵。鄉村振興所需的人才并非是普通的人才,而是有知識、有文化、有熱情、有干勁、懂技術、懂管理、懂經濟的綜合性人才。如何培養這類人才,從而解決鄉村振興過程中人才缺失問題,是高校應該思考的。文章將通過校地協同育助力鄉村振興的保障措施、實施路徑兩個切入點,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創新提供參考。
一、關于校地協同
校地協同即產教融合,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強調校地協同,主要是利用學校已經形成的文化優勢、科研優勢、創新優勢和人才優勢來對接鄉村振興戰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深化產教融合,進一步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以及產業創新工作的有機結合,從而達到推進農村經濟轉型、助力農村產業經濟新發展、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從而實現共同富裕。校地協同育人主要是針對學生,以學生未來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的不同資源,將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獲取知識與實踐經驗。目前的校地協同大多采取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這兩種方式實現校地共同育人,通過這種方式培養的人才,他們的專業性與適應能力都很強、適應性也更廣。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校地協同育人,則需要結合不同鄉村的地域性特征,對人才進行專業打包式培養,只有這樣,其培養的人才才能真正服務于“三農”。
二、校地協同育人助力鄉村振興的保障措施
任何工作要實施,都必須有相應的保障措施,特別是人才培養、鄉村建設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工作,要將其實施,首先要對其提供基本的政策保障和資金保障,只有這樣,相關工作才能有效推進。
(一)政策保障
國家的政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校地協同育人的重要保障。近年來,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主要有:《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眾創空間發展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地方政府也因地制宜,制定出了適合地方發展的政策文件,只有在這些政策文件的支撐和保障下,校地協同育人才能做得更好,從而為我國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并且我們的政策還要在實踐中不斷優化。
(二)資金保障
要實現校地協同育人、培養鄉村振興的人才,資金保障是基礎,國家財政也確實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保障。目前在市場化的指引下,高校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和經費使用方向上變得更具指向性和精準性,專項款項的支持對于校地協同育人起到了關鍵支撐。除了國家財政的資金,政府和學校還可聯合社會各眾力量,形成多元的資金投入,并使其真正在鄉村振興的各個環節流動起來從而充分發揮資金的積極作用,使普遍存在的融資難、利息高等讓鄉村經濟創新創業死在第一步問題得以解決,鄉村振興工作才能真正被推動起來。
三、校地協同育人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路徑
(一)從文化出發,構建鄉村文化的新發展
文化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為,文化引領著鄉村振興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要實現鄉村振興,首先需要從文化出發,從文化發展角度進行創新,根據各地鄉村的文化差異、發展差異,有的放矢的進行改進,只有這樣才能對鄉村文化進行創新,從而構建創新型鄉村文化的發展體系。對此,我們可從幾方面入手:首先是對現有文化進行分析、挖掘,找到這些文化中的歷史閃光點,以此為抓手,來進行相關的文化建設;其次,對鄉村經濟發展過程中有特色的特產、民俗、手藝、活動等進行研究,找到文化的核心,確保在鄉村振興工作中在保持傳統鄉村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文化改進發展。思維活躍、富有創意的大學生,可成為完成此項工作的生力軍。
(二)提高技術型人才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
從目前我國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有著一個不成文的規律,普通高校重學術、重科研型,而職業院校重技能、重實踐。對于社會大眾而言,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實驗室里搞科研的人會比工廠中車間做技術的人要“高級”。嚴謹來說,這種社會主流意識有弊端的,我們的國家建設需要的是既有理論又懂實踐的人才,鄉村振興中所需的人才,則更是體現了這一要求。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們要改變固有的思維,一方面要重視職業學校的理論提升部分,另一方面是在高校普通加強技能型人才培養、提高技能型人才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只有這樣,高校培養出的人才,才能滿足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
(三)進行定制式人才培養,充實鄉村振興所需人才庫
對于鄉村振興所需要的人才,通過校地協同的訂單式、定制式的人才培養戰略是最為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根據鄉村振興中實際所需的人才,通過校地協同訂單式人才培養的方式來建立鄉村人才保障、打通鄉村人才制約屏障才是解決鄉村振興人才匱乏的根本落腳點,也是改善農村面貌、激活農村活力、提升農民收入與生活水平的便捷之選。因此,各大高校及職業院校應有針對性地對有志于鄉村振興的人才進行培養,給予機會、歷練、關心,使此類人才有施展自己技能的機會。不僅如此,還應制定配套激勵措施,確保鄉村能留住這些人才。
(四)提升師資力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是教育教學的根本保障。但目前來看,要實施校地協同育人助力鄉村振興,相關教師是非常匱乏的。除了農業專業的教師外,其他教師懂農村、農業及相關知識的比較少,這樣一來便無從培養鄉村振興方面的人才。對此,可從兩方面出發:一是對于專門師資,可通過鄉鎮企業以及與鄉村發展相關的如:農業、養殖、民俗、活動、文化等專家的聘請,以此實現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另一方面,設立與鄉村振興相關的專門教學機構,給現有的創新創業教師到農村進行學習、體驗的機會,以此培養針對鄉村振興人才的專門師資。
(五)資源共享,構建校地資源平臺
要實現校地協同育人,就要做到開放、共享與之相關的教育資源。對此我們可從三方面出發:首先雙方對能共享的資源、信息進行梳理,明確可共享的信息有哪些;其次,制定資源共享的相關管理辦法,通過管理辦法來對雙方進行約束和管理;再次,通過互聯網建設共享網絡或共享平臺,將相關信息放上去,以此打破校地之間的距離限制。除此之外,雙方還應共同協作建立相關信息系統,確保雙方信息能互聯互通。
(六)改變人才評價機制,注重綜合素質
受我國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的人才評價方式一直都是單一的,只以學校制定的評價標準為準。但校地協同人才培養必須立足于地方需求,同時又兼顧高校的實際情況,合理規劃人才培養各個環節,力求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脫節,而且還需適度超前。我國的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遠規劃,其融合了系統性和地域性的特點,其所需的人才除了是高知識、高技能,情商也要高。此種情況下我們應通過人才與崗位的匹配性、一致性方面進行評價,從人才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能力、動機、甚至性格和行為方式上看其是否與鄉村振興崗位的要求相匹配。在實際評價模式制定過程中,一方面我們從崗位要求中提取,將其建立成勝任力評價模型,以此來對人才的能力進行評價。另一方面不同人的思維方式、知識經驗、性格、能力也都是不同的,要能使這些人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發揮力量,他們則需要具備一定的“溝通能力”“適應能力”“協調能力”,這也必須是人才評價中的重要指標。也就是說,對于鄉村振興所需的人才評價必須是多樣的、綜合的。
四、結語
校地協同是近年來一直推崇的人才培養模式,鄉村振興是國家的戰略決策。要實現鄉村振興的宏偉目標,需要大量的專門人才,高校無疑要肩負此重任,而校地協同育人,則是完成此重任的可行之策。要確保該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不僅要從政策、資金方面進行保障,還需有明確的人才培養實施路徑,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文章僅從常見的幾個方面進行了闡述,要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培養相關人才,還有著很多實際的問題,如:教師、教材等有待社會各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柳建華,校地協同育人與鄉村振興:保障措施與實施路徑——高等職業教育的視角[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40-43.
[2] 李振陸,葉琦,尹江海,農林院校產教融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農業教育,2018(03):15-19+97.
[3] 吉文林,農牧高職產教融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與實踐——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為例[J].中國農業教育,2018(04):19-22+98-99.
基金項目:文章系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重點課題“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雙創教育與鄉村振興融合路徑探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9020401002。
作者簡介:王紅蕾(1982.07- ),女,河北樂亭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學生管理、就業創業;安娜(1979.08- ),女,吉林四平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生管理;何莉煒(1982.10- ),女,河北承德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校黨建;白曉玲(1982.05- )女,河北盧龍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陳海芹(1980.09- ),女,河北唐山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