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碩 孫麗娟



摘? ?要:隨著我國基礎設施的大力發展,城市引水工程經常面臨下穿鐵路結構的工程實際,類似這種下穿既有結構工程也必然引起鐵路線路結構的運維安全?,F以某城市引水工程下穿鐵路工程為背景,分析引水工程下穿鐵路施工方法,并給出詳細的施工技術指標,為后期類似工程提供借鑒。
關鍵詞:引水管路? 下穿? 鐵路工程? 施工方法
中圖分類號:U455.9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1(b)-0026-02
隨著地下空間的大規模開發,引水工程開挖下穿既有鐵路工程結構的現象日益頻繁[1-3]。引水工程開挖與下穿既有鐵路線路結構之間存在著高風險安全隱患,因此在開挖過程中,引水工程開挖變形必然引起既有結構的變形,造成既有結構的使用安全[4]。本文中,針對典型工程,給出了引水工程下穿既有鐵路工程的施工方法,并已經成功實施,保證了鐵路線路的安全有效運行,同時為后續類似工程提供了借鑒意義。
1? 工程概況
根據現場實地勘察,施工場地位于淮北沖積平原,微地貌單元為黃河古河道漫灘,地形起伏不大,地勢平坦開闊,主要由黏性土及粉土組成,屬特殊巖土。該土層含水量大,壓縮性高,承載力偏低,物理力學性質差。因此綜合分析后決定:引水工程下穿鐵路工程,采用泥水平衡法頂管方式穿越鐵路線路,同時施工采用鋼筋混凝土護套管,內穿聚乙烯螺旋波紋引水管(重力流),其作為引水工程結構,下穿段長度80.0m。護套管中軸線與鐵路線路中心線垂直,護套管頂部與鐵路上下行鋼軌軌頂垂直距離均為6.12m。護套管兩端設工作井、接收井,均為鋼筋混凝土矩形沉井;工作井、接收井位于上、下行線兩側,井外邊緣距上行線線路中心線距離為35.55m。施工期間頂管處采用吊軌梁對線路進行預防護,列車限速60km/h;鐵路北側水溝在頂進施工前采用素土填實,并用排水泵溝通兩側流水。施工結束后,引水管道與護套管之間的空隙采用注漿填實;沉井內采用素土填實;北側水溝內填土挖除,恢復水溝斷面。工程示意圖如圖1所示。
2? 施工技術與方法
(1)高壓旋噴樁。
工作井及接收井內底板采用高壓旋噴樁加固土體并設置止水帷幕,樁徑0.6m,樁長4m,樁間距1m,行列布置。最外側距離既有線路坡腳30m。示意圖如圖2所示。
施工中嚴格依據圖紙和坐標網點測量放出施工軸線,并確定孔位,鉆孔前噴水試機,鉆孔與插管同時進行,連續噴水至設計高度,防止射穿孔壁。攪拌機性能與注漿管排漿量調整適應,保證均勻連續,水泥摻入量30%,注漿前檢查管路、壓力表,注漿管插入設計深度后接通注漿泵進行地下試噴,正常后自上而下進行噴射作業,噴射時達到預定壓力后逐漸提升噴射管,管底下沉至設計高度時,在原地旋轉噴射后旋噴提升,旋轉提升連續進行。
(2)沉井施工。
工作井、接收井,均為鋼筋混凝土矩形沉井;均采用C40鋼筋混凝土沉井,沉井施工分兩節預制,二次下沉的形式。工作井、接收井示意圖如圖3、4所示。
按照設計尺寸進行沉井基坑開挖,后進行坑底平整夯實,鋪設一層砂墊層厚0.3m。預埋件要特別注意頂進、頂出預留孔套管要按設計孔位制作,孔徑不得出現負誤差。施工腳手架模板安裝進行好后,進行混凝土澆筑,沉井下沉。沉井為不排水下沉,分節制作,沉井每次接高時各部分的軸線位置應一致、重合,及時做好沉降觀測和位移監測。
(3)線路加固。
根據頂管頂進速率,在頂管頂進至線路坡腳前2天對線路進行加固,同時需對該段線路進行應力放散。
(4)頂管頂進(泥水平衡法)。
施工工藝主要包括:頂管區間段長度的確定,是否使用中繼間以及中繼間的數量和布置;初始頂進的方案及措施;測量及糾偏的方法;長距離頂進減阻的方案及措施;泥水的運輸方案。工程施工流程圖如圖5及現場施工見圖6。
在此施工過程中,最主要的技術指標就是頂進測量及沉降、位移觀測。頂管過程中,每頂進一節管必須測量一到二次,要勤測量,多微調,糾偏角度應保持在10′~20′,不得大于1°。在頂管頂進過程中每頂進一節進行一次沉降測量,當測量累計數據超出警戒值時,及時采取措施,控制頂進速度。頂進過程中及時掌握對路基水平橫向位移監測和垂向高差變化監測,以便采取合理的措施減少地表沉降量,原則上觀測頻次不少于趟車次數,路基有持續緩慢變形時,應加密觀測頻次。
3? 結語
(1)高壓旋噴樁,旋噴過程中,壓力變化平穩,未發現孔口回漿濃度過低或不回漿現象。
(2)沉井下沉質量良好,沉井下沉平穩,未發現沉井被擱置或懸掛、下沉極慢或不下沉現象。
(3)頂管頂進過程中,頂進誤差為5mm,在允許誤差范圍內。
綜上得出該施工方法可行,下穿鐵路線路未發現沉降過大現象,頂管頂進過程良好,達到了施工要求。
參考文獻
[1] 趙景偉,周同.人居環境建設中的地下空間利用[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7,33(5):207-209.
[2] 蔡庚洋,姚建華.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若干思考[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9,5(6):1071-1075.
[3] 趙虹.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與城市環境[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0,32(12):133-135.
[4] 黃東.臨近既有地下室擋土墻主動土壓力研究[D].浙江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