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
摘要:理論自信與政治信仰是當前理論界研究的重要方面,本論文在厘清基本概念與關系的基礎上論述了如何基于理論自信感召政治信仰的力量,闡釋了二者相互促進,緊密聯系的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信仰的基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信仰有利于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政治信仰是一個人精神層面的寄托和依賴,能夠最全面,最真實的表現一個人的政治立場問題,而理論自信作為信仰的基礎理應在一個人的發展過程中不斷被強化,最終確立崇高的政治信仰。
關鍵詞:理論自信? ?政治信仰
一、理論自信
通常意義上的自信是指人作為主體的一種精神層面的產物,它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主體基于對客觀環境做出理性估價的基礎上的一種心理活動。我們這里所闡釋的理論自信,是以實踐、歷史以及文化為考究所沉淀而來的精髓性的存在,是指主體堅信某一理論內涵所揭示的內容是符合客觀規律并且體現了最本質的現象,同時能夠自覺做到對該理論的創新與發展,相信理論能夠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廓清理論自信的內涵首先需要把握理論自覺,“自覺”是主體潛意識里對客體主動地,自發地認可與踐行,是一種感官的接受,或者說是由內外的矛盾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意識方法。理論自覺更側重意識層面的意義。為更形象理解理論自覺以及與理論自信的關系,我們引入文化自覺這一概念加以表述。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要‘復歸,同時也不是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的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1]按照這一范式,在一定意義上作為文化范疇里的一種升華與凝練的理論,其自信的基礎首先是理論自覺。自主地、能動地反思、批判、傳承某一主義、理論或者學說體系是自覺的必然要求,我們講理論自覺就是不僅要深刻理解其當下存在的意義,而且更應該做到前瞻性的創新與升華。總之,只有實現理論自覺才能認清自信的方向,即準確認識理論內在的質的規定性,進一步產生理論自信或不自信的情感交流。理論自覺關系到一種意識信念是否會繼續發展并最終形成對某種理論當前以及未來所展現出魅力的一種自信。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始終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最根本的行動指南,同時與中國實際及時代特征緊密結合,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的實踐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使得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指導思想,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引領的作用。因此,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自信,是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國人民的信仰之所在,力量之所在。
二、政治信仰
信仰屬于意識層面,精神領域的范疇。與一般意義上的精神存在不同,它是人們追求進步,渴望意義的自我狀態。那么,為什么會產生信仰?信仰又是以怎樣的方式指導人們的生存與發展?當人們開始找尋一種精神寄托時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現實情況不盡人意從而導致懷疑、否定、消極等負面情緒的爆發,這時就會從精神價值的角度去思考事物最完滿的狀態并加之以描摹、想像、判斷、相信等情感,就會產生體現生命價值的精神存在,即信仰。信仰的本質是歷史的,它不是一層不變,固化的狀態,而是一個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范疇,是歷史選擇的最終結果。這里我們所講的政治信仰就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政治信仰總是基于特定的理論、制度、體系等方面的學習才形成的,它不是內心道德幻想出來的傾向,而是人們通過理性判斷而來的一種意識傾向與堅定。當前我們必須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三、理論自信的目標:堅定政治信仰
理論自信與政治信仰統一存在于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建設中。二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首先,都是認知的一種方式。理論自信強調的是對當前指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路線等思想方面的肯定,是經過判斷,意念最終達到具有廣泛社會意義的相信情緒;政治信仰主要指向未知與未來的一種相信,是我們堅信在當下付出努力與激情從而實現理想與希望的情感,具有某種先驗性認知涵蓋于其中,而這種先驗性的認知就是通過對當前理論自信所獲得的。理論或者主義經過實踐與歷史的檢驗同時對某一問題的終極標準進行比較與考量而形成,期間經過了判斷與意念這兩種意識行為。判斷是對于錯的區別,二者顯然是一個不斷認知的過程,通過經年累月的學習與積累,以及實踐的檢驗,客觀存在的東西就會在主觀中形成體系,理論的雛形就會出現并進一步經過意念不斷加深,此處的意念是以實現某種利益為前提而形成,可以理解的是,某種理論或主義在一定歷史階段站主導地位必然是由于它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并在極大程度上滿足了物質與精神需求的原因,因此,意念是理論具有終極意義的必要因素。通過意念,也就是思想的進一步強化達到對理論自信的境界。意念一旦形成就會轉化為一種精神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就是信仰,是需要精心維護與堅守的,它會成為指導我們生產與生活的向導,是哲學上關于元的問題,也就是回歸到了終極關懷。可見,不論是對理論的自信還是形成一種堅定的政治信仰,這些都是認知的過程,它體現了一種理論的不斷成熟與完善,啟示我們既然思維的方法已具備那么正確的理論作為內容,作為被感知的對象理應被置于信仰的高度。
其次,都屬于肯定性的情感。自信與信仰都是情感的體驗過程,兩者是一種遞進的關系,自信是前提,信仰是結果。一方面,我們所講的理論自信就是情感不斷累積的過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然是曲折的,某一正確理論的形成也是如此,從它開始出現就是一個物議如沸的過程,而每一次的理論積淀與升華都可以加深我們對該理論的理性的學習與感性的體驗,從而形成對該理論的認可與肯定。總之,偉大的理論必定傾注幾代人的心血,經過無數次的實踐證明,最終形成顛撲不破的真理,理論自信是經過歷史與實踐的檢驗形成的一種肯定的態度與意向,是深刻的情感。而政治信仰則是一種更為深沉的狂熱之情,表現為意識上更加自覺的接納與無限滿足,形式上則以情感的寄托或者希望表現而來。一般而言,信仰者在精神層面是積極向上的,他們堅信自己的信仰可以化解危機,督促進步,獲得愉悅感。因此,對于信仰就成為了一種發自內心的主動接受而不是被動的灌輸,信仰就作為一種肯定的情志而存在了。可見,理論自信與政治信仰的落腳點都是積極、肯定的情感,而政治信仰則是基于理論自信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最后,都是一定社會的表征。不論是理論自信還是政治信仰都是依據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提出來的。政治信仰就像一面旗幟,而理論自信就是我們始終如一面向旗幟的動力之源,二者有共同確定的方向與目標,從而能夠以更強大的感召力凝聚社會力量,實現中國夢。從這一角度理解理論自信與政治信仰就更側重有限與無限的含義,也就是說理論自信給我們提供的是對社會的有限關懷,是社會發展某個階段特定的內容,是有條件的存在,而政治信仰則是對社會的無限關懷,只有這樣作為信仰主體的個人才能一以貫之的堅持下去并轉化為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的行動力量。因此,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我們應不斷加強理論的自信,沉淀更多有限的存在,最終形成穩定的、無限的、崇高的政治信仰。同時,這種情感也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安定與統一,在共同理想的號召下用理論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理論,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伴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取得的新成就,在實踐中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升華為對政治的信仰,這是社會實踐的結果。堅定理論自信的目標就是要實現政治信仰,這是兩者基于認知、情感、社會等方面內在聯系的結果,在當前,我們應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理論自信,堅守共產主義的政治信仰。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新時代,我們要始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旗幟,解決好改革開放面臨的新挑戰,新機遇,立足最大國情不斷拓寬發展思路,同時要把政治建設放在首位,形成正確政治方向,不斷加強理論自信,堅定政治信仰。
參考文獻:
[1]費孝通.學術自述與反思——費孝通學術文集[M].三聯書店,1996.
(作者單位: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