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少微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教育國際化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我國國際化發展的一個展現。高職教育逐步開展留學生教育項目,展現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高職留學生專業建設與以往的本科層次的留學生學歷教育項目有所不同,以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為主。通過實踐探討,為高職留學生學歷教育提供建設思路。
關鍵詞:留學生? 國際商務? 專業建設? 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G712?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1(b)-0206-02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逐步提升,吸引越來越多來華留學生。2019年教育部發布2018最新出國留學及來華留學大數據,數據顯示,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萬名外國留學生在我國學習。其中,接受學歷教育的外國留學生總計25.8萬人,占來華生總數的52.44%,同比增加6.86%;目前,來華留學規模持續擴大,我國已是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廣東留學生人數排名一直在全國前10位,絕大部分就讀廣州地區高校和科研機構。國際化是高職院校高平專業評判標準之一,包括人才培養、專業資源等方面國際化建設。一直以來,我國留學生教育主要在本科院校開展,近年來,隨著中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成為留學生留學中國的選項之一,根據形勢發展需求,高職院校逐步開展了各類留學生項目,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高職院校留學生教育起步晚,可參考經驗不多,加上區域差異大,如何開展留學生項目是高職院校目前需認真探索的課題。
1? 專業建設思路及實踐
我院首個留學生學歷教育項目,確定為國際商務專業,于2017年開設,迄今已連續招生3年,項目運作良好。為確保留學生學歷教育項目順利進行,取得預期成效,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要素進行項目評估和建設。
1.1 區域經濟特色
廣東是我國經濟大省、強省,商貿業發達,尤其是廣州,從古至今,一直是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廣州被譽為“千年商都”,商貿業在廣州具有獨特的地緣優勢。在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過程中,宜選擇區域經濟優先發展的產業行業所對應的專業,以體現專業特色,讓留學生充分感受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國際化辦學要體現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向世界展現中國職業教育成果,而這些成果是依托我們經濟而發展的。中國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是基于中國的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們開設國際商務專業,契合區域經濟發展,為留學生充分展現了區域經濟發展優勢,讓留學生更好了解中國經濟發展。
1.2 專業建設特色
留學生學歷教育項目屬于國際化辦學的一種形式,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教育特色,必須集中學校優勢開展項目。我院留學生國際商務專業,強調全英授課,以降低留學生語言學習門欄,爭取更多優質生源。
(1)專業資源。
專業建設的核心是師資,我院商務類英語教學最強的師資隊伍是商務英語專業的教學團隊,這支教學團隊為留學生學歷教育專業開設提供關鍵保障。我院商務英語專業建立于2002年,是我院重點建設專業之一,2016年我院獲得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項目立項(全省18家高職院校),商務英語被列入高水平專業建設之中。商務英語專業實施“英語+商務”雙核發展,以“精準對接”和“商文融合”為特色,對接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培養國際化涉外商務高級技能型人才。在資源共享的指導思想下,我們充分發揮商務英語專業優勢,依托商務英語專業資源,開設留學生國際商務專業,挑選綜合素質強的教師組建專業教學隊伍,為留學生國際商務專業開展提供師資保障,確保項目順利進行。
(2)課程建設。
根據教師的專業特長,結合課程體系,組建教學組,包括漢語教學組、文化教學組、貿易組教學、經濟教學組、管理教學組等,由具有專業背景的老師擔任組長,負責具體教學事務。由于強調教師的綜合發展,各組教師可互相參與教學,優化師資結構,提高教學成效。
漢語課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雖然國際商務專業采用英全英教學,但是我們也制定了較為系統的漢語課程,每個學期均開設漢語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商務知識技能同時,提高漢語水平,為學生搭建更好認識中國的平臺。在漢語教學中,我們深入結合專業需求,融漢語教育和商務教學為一體,講授商務漢語,凸顯漢語教學的趣味性、實用性和時效性,使漢語教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留學生非常認可此課程設置,認為充分考慮了留學生的實際需求,在專業學習之時,學習漢語,有助于提高溝通技能,幫助留學生更好融入中國社會。
《中國概況》也是國家規定的必修課之一,屬于文化課程范疇,此課程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方方面面。我們在主教材的基礎上,加入本土元素,讓學生深入了解身邊的社會,幫助學生盡快適應生活和學習環境,提升留學生的文化適應能力,從而加強文化認同,培養知華友華留學生。各國之間的交流已經不再局限于經濟政治等方面,而是逐漸將目光轉向文化互鑒,留學生群體作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承載人,同時擔任著接受文化和傳播文化的雙重重任。我們要高度重視來華留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通過知華友華留學生,讓世界更好認知中國。我們開設中華傳統文化體驗實踐周,校內外結合進行,校外實踐選取傳統廣府文化代表,如陳家祠等,以及當代廣州經濟發展代表,如珠江新城,為留學生展現傳統而現代的廣州,讓留學生深刻領會到中國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較好踐行了“商文融合”的專業特色。“以文會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也讓留學生講好中國故事,開展多元文化學習,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在《中國概況》介紹中國文化章節,老師布置學生介紹留學生本國相關文化,開展世界文化大融合,讓留學生互相了解,培養多元文化意識。
專業課程設置充分體現本土經濟發展特色,除了常規的國際貿易類課程外,我們還開設了《跨境電商》、《會展實務》、《網絡營銷》、《國際商務實訓》等商貿課程,以及《廣東經濟》、《創新創業入門》等特色課程,針對區域經濟發展優勢,利用商務英語已有的課程資源和企業資源進行授課,強化專業技能培訓。廣州是中國三大會展中心之一,正在建設為亞太會展中心,我們組織學生學生參觀涉外展會,了解展會專業知識,號稱365日會展不斷的琶洲會展中心令留學生大呼大開眼界,紛紛表示從中可看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態勢,看到中國在世界經濟起到的引擎作用,增加專業學習的信心。《廣東經濟》和《創新創業入門》是特色課程,主要采用自編教材進行教學,其中《創新創業入門》同時結合出入境管理文件關于鼓勵外國人在中國創業而開設。
為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著手準備留學生課程的線上課程資源建設,制定建設規劃,組建團隊,分工合作,按省級在線課程標準建設,注重移動功能建設,為留學生打造隨時學的平臺,前期開展微課建設。
(3)師資隊伍。
專業資源共享互補,打造一支國際化師資隊伍,以適應教育國際化發展需要。
依托商務英語教學團隊,建設留學生國際商務專業教學團隊。留學生教學團隊教師首先能勝任全英教學,同時具備相關的商務專業知識,具有一定行業背景知識,而漢語教師源于教學團隊,鼓勵教師積極考取國家漢辦的國際漢語教師資格,打造復合型的教學隊伍。目前,我們已有4位教師獲取國際漢語教師資格。
依托中外合作辦學平臺,提升教師國際執教能力。我院自2005年起與澳大利亞北悉尼學院合作辦學,開設TAFE旅游管理專業,得到社會的認可,合作辦學專業的一些引進的全英專業課程,如人力資源管理、預算、市場營銷等,安排了商務英語對口教師上課,有效解決了師資不足的問題。按照澳大利亞政府規定,所有講授TAFE專業課程的老師,必須獲得TAFE教學資質,我們組織教師參加TAFE師資培訓,5年左右一次更新,與澳大利亞同步,最新一次更新從2018年開始。借助TAFE平臺,我們拓展了教師的國際視野和能力,通過資源共享,促進了留學生教育的國際化發展。
依托校企合作平臺,提升教師職業能力。與商務類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專業教師通過脫產或不脫產方式到企業鍛煉,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及時掌握最新發展資訊,更新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構建一支雙師型的師資隊伍。根據企業“走出去”的發展戰略,為企業提供外教員工儲備,滿足多樣化人才需求。我們同時聘請企業人士擔任兼職教師,參與留學生教育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建設等,充分發揮企業人士對外交往的一線經驗,改進教育質量,包括聘請企業人士講授具體的某個教學環節,這類實戰型教學獲得留學生高度認可。
依托專業教學團隊,開展留學生管理工作。留學生管理工作難度大,要高度重視隊伍的建設。我們把整個教學團隊等同于管理團隊,安排專業教師擔任留學生班班主任,班主任同時授課,語言溝通無障礙,提高溝通效果,且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為確保管理質量,教學團隊教師必須熟知相關管理規定,尤其是簽證問題,涉及法律法規,我們通過舉辦講座、輔導班、交流會等方式,務必落實到位,與學院層面的管理部門密切合作,開展各項工作。
2? 結語
加強高職教育國際交流,引進來華留學生,提高國際人才培養水平,是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的重要途徑。通過開展留學生學歷教育,展現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為世界提供一個中國職業教育模式,與世界分享進步。留學生專業建設是個系統性工程,比國內招生的專業更為復雜,必須做好充分準備,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打造好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國職業教育成果。
參考文獻
[1] 丁德軍,趙肖玲.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國際合作教育留學生的引進與培養[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院,2018(1):72-74.
[2] 韓欣芝.一帶一路背景下高職院校留學生模式探析——以貴陽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5):252-253.
[3] 郭凌宇.全球化視角下開展國際留學生的知華友華教育_以北京語言大學為例[J].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6):26-28.
[4] 王曉嵐.高職院校留學生培養體系探析[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67-70.
[5] 徐興平,王龍庭,相恒富.高校來華留學生培養初探.黑龍江教育,2018(8):71-73.
[6] 趙永勝.高職院校高水平專業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9(7):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