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濤 黃曉平

【摘要】 目的 比較全髖關節置換術(THA)與半髖關節置換術(HA)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96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與B組, 各48例。B組行HA治療,?A組行THA治療。觀察比較兩組圍術期指標、髖關節功能、并發癥。結果 A組手術操作時間(120.38±19.54)min長于B組的(98.59±17.26)min, 術中出血量(557.88±121.58)ml多于B組的(387.59±86.42)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83.33%高于B組的64.5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并發癥發生率2.08%低于B組的16.6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HA相比, THA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改善髖關節功能效果更佳, 可減少并發癥發生率, 但存在術中出血量多、手術時間長等不足, 對患者耐受性要求較高, 臨床可根據患者病情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
【關鍵詞】 老年股骨頸骨折;半髖關節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36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骨折類型之一, 約占全身骨折總量的3.58%, 其發生與骨質疏松降低骨的質量有關, 加上老年人多存在多種內科疾病, 自身身體條件相對較差, 會增加治療難度[1, 2]。以往臨床多使用保守與內固定治療本病, 易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折不愈合, 且身體會承受諸多痛苦, 如并發肺部感染、長期臥床等, 降低患者生活質量[3]。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理想方式, 可避免骨折不愈合或股骨頭壞死, 盡早恢復患肢功能, 防止患者因長期臥床引起肺部感染等, THA與HA是目前常用的兩種術式。本研究選擇2018年1月~2019年2月就診于本院的96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 針對THA、HA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2月就診于本院的96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 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與B組, 各48例。A組男26例, 女22例;年齡61~85歲, 平均年齡(70.21±5.01)歲;受傷原因:摔傷24例, 交通致傷14例, 外力致傷10例。B組男24例, 女24例;年齡61~84歲, 平均年齡(70.18±5.20)歲;受傷原因:摔傷22例, 交通致傷15例, 外力致傷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經CT、X線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年齡≥60歲;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凝血功能正常。
1. 2. 2 排除標準 陳舊性骨折;血液系統疾病;骨腫瘤、嚴重骨質疏松等病理性骨折;合并老年癡呆、癲癇。
1. 3 方法 兩組手術均由同一組醫生在全身麻醉下實施, 取側臥位, 使用改良Hardinge手術入路, 將皮膚切開至臀中肌前1/3處, 切除髖關節前方關節囊, 使股骨頸充分顯露, 取出折斷的股骨頭, 在股距上方1.5 cm位置進行股骨頸截骨。B組行HA治療:直接實施股骨擴髓, 將股骨柄假體置入。A組行THA治療:先磨銼髖臼, 去除臼軟骨, 按前傾15°、外展45°將臼杯假體置入、固定。再行股骨擴髓, 將股骨柄假體置入。試活動髖關節, 無脫位傾向, 將負壓引流管置入, 關閉切口。兩組術后均預防性使用抗生素1~2 d, 術后36~48 h, 對患者引流量進行密切觀察, 當其<50 ml, 可將引流管拔除。根據患者情況指導其實施早期功能鍛煉。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觀察兩組圍術期指標:手術操作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②使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評估兩組術后6個月髖關節功能, 包括關節活動度、疼痛、畸形、行走時需要輔助、行走距離等, 總分為100分, 分值越高則髖關節功能越好。優:≥9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③并發癥:髖部疼痛、假體松動、脫位、深靜脈血栓、感染、下肢不等長等。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圍術期指標 兩組住院時間和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手術操作時間(120.38±19.54)min長于B組的(98.59±17.26)min,?術中出血量(557.88±121.58)ml多于B組的(387.59±86.42)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髖關節功能 A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83.33%高于B組的64.58%,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并發癥 A組并發癥發生率2.08%低于B組的 16.6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股骨頸處于粗隆和股骨頭連線之間, 老年人由于多存在骨質疏松, 一旦受到外界輕微暴力, 便可發生骨折, 破壞股骨頸囊內血管環, 阻斷股骨頭血供, 對骨折愈合情況造成影響[4, 5]。手術是臨床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常用手段, 因老年人基礎疾病多、機體功能退化、骨見軟組織薄弱等, 傳統內固定治療效果欠佳[6]。與內固定治療相比, 人工關節置換術可縮短患者臥床時間, 使髖關節功能在短時間內得以改善, 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HA、THA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常用兩種術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 A組手術操作時間長于B組, 術中出血量多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THA手術時間較長, 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大, 加上股骨頸骨折患者多為老年人, 機體生理機能較差, 難以承受手術造成的創傷, 增加手術風險, 同時該手術對術者要求較高, 需準確安裝髖臼, 以免術后關節滑脫。本研究中, 兩組住院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相近, A組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B組, 并發癥發生率低于B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THA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更佳。詹世安等[7]分別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行HA、THA治療, 結果顯示, THA手術時間、總引流量、術中出血量、拔管時間、髖臼完好率高于HA, 假體髖臼外展角、Harris評分、假體髖臼前傾角優于HA, 髖臼磨損、增生發生率低于HA, 與本研究結果相似。與THA相比, HA術中髖臼處理不充分, 會降低股骨頭假體與骨性髖臼吻合度, 不可避免地增加術后負重活動或行走時髖臼組織的磨損程度, 造成假體畸形或脫位, 誘發髖部疼痛[8, 9]。THA術中股骨頭假體和髖臼實現完全匹配, 確保髖關節術后處于牢固、穩定狀態, 使關節與假體之間的穩定, 避免患者發生疼痛與功能障礙, 早期可在醫師指導下實施康復鍛煉, 較好的恢復髖關節外展、屈曲等功能, 盡早實現完全負重, 同時能使人工關節的使用壽命延長。術后日常活動中, 相對于HA中與髖臼不匹配的假體, THA中高度與髖臼匹配的假體更接近人體下肢生物力學, 更好的保持假體髖臼前傾角與外展角[10]。
綜上所述, 與HA相比, THA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改善髖關節功能效果更佳, 可減少并發癥發生率, 但存在術中出血量多、手術時間長等不足, 對患者耐受性要求較高, 臨床可根據患者病情選擇適宜的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 程鵬, 王瑋琪. 骨折內固定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比較. 中華全科醫學, 2016, 14(4):689-691.
[2] 李世峰, 關江, 趙鵬飛, 等. 老年股骨頸骨折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的療效對比. 河北醫藥, 2016, 38(13):2029-2031.
[3] 殷振華, 董輝輝, 陳軻, 等.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和股骨頭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臨床療效分析. 河北醫學, 2016, 22(7):1095-1098.
[4] 李漌涼, 李章華.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骨折內固定術治療老年移位型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效果. 中國醫藥導報, 2016, 13(36):112-116.
[5] 任詩松, 黃斌, 劉輝均. 微創全髖與微創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對比分析. 貴州醫藥, 2017, 41(7):749-751.
[6] 胡濤.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 臨床骨科雜志, 2017, 20(1):56-57.
[7] 詹世安, 丁晟, 宋國全, 等. 全髖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研究.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6, 15(5):475-477.
[8] 羅大輝.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在高齡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 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6, 13(6):54-56.
[9] 肖宏. 全髖關節置換術與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股骨頸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 河北醫學, 2016, 22(9):1449-1451.
[10] 李永順, 韓森東, 李永剛, 等. 全髖關節置換術和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7, 21(19):141-142.
[收稿日期:2019-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