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良 王秀丹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診靜脈溶栓治療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根據溶栓時間不同分為6 h內溶栓組和6~12 h內溶栓組, 各50例。6 h內溶栓組在發病6 h內進行溶栓治療, 6~12 h內溶栓組在發病6~12 h內進行溶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血栓再通率、病死率、溶栓并發癥、住院時間、心功能情況。結果 6 h內溶栓組血栓再通率94%高于6~12 h內溶栓組的7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 h內溶栓組心律失常發生率20%高于6~12 h內溶栓組的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6 h內溶栓組住院時間(8.8±6.2)d短于6~12 h內溶栓組的(17.4±6.9)d, 左心室射血分數(58.4±4.2)%、左心室舒張內徑(60.12±4.9)mm大于6~12 h內溶栓組的(47.3±3.8)%、(53.6±5.5)mm,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急診靜脈溶栓能夠幫助患者緩解臨床癥狀, 疏通血管, 有效降低死亡率,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急診靜脈溶栓;血栓再通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0.050
急性心肌梗死是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之一, 患者常會有持續性胸骨后強烈疼痛、發熱、白細胞計數和心電圖進行性改變等癥狀[1]。靜脈溶栓作為治療的主要方式, 在早期促進閉塞冠狀動脈再通并廣泛使用。大量的實驗報告中發現, 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進行早期再灌注治療, 能夠促使閉塞冠狀動脈再次通暢, 心肌得到再次灌注[2], 使得瀕臨死亡的心肌可能恢復或壞死的心肌區域縮小, 預后效果較為理想。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溶栓時間不同分為6 h內溶栓組和6~12 h內溶栓組, 各50例。6 h內溶栓組男25例, 女25例;年齡37~88歲, 平均年齡(62.6±8.6)歲;梗死區域:28例前壁, 22例下壁。6~12 h內溶栓組男26例, 女24例;年齡38~89歲,?平均年齡(63.33±8.7)歲;梗死區域:30例前壁, 20例下壁。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選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其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配合, 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障礙, 不服從本次實驗的患者。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吸氧、心電監護、鎮靜等常規處理方法。在進行溶栓前先對患者進行心電檢查、血清檢查、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心肌酶譜檢查[3, 4]。6 h內溶栓組于發病后6 h內進行溶栓, 6~12 h內溶栓組于發病后6~12 h內進行溶栓。溶栓治療:100~150萬U尿激素酶加入0.9%生理鹽水, 30 min內滴注完畢, 溶栓前服用300 mg阿司匹林腸溶膠囊(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70344)[5], 服用3 d之后, 將用量改為100 mg, 且需要長時間服用;同時服用40 mg低分子肝素(深圳賽保爾生物藥業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2319)[6], 每間隔12 h服用1次, 連續服用5~7 d。在溶栓期間, 注意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 一旦出現異常需要及時聯系醫生, 不可自行中斷用藥和治療[7]。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血栓再通率、病死率、并發癥發生情況、住院時間、溶栓并發癥、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數、左心室舒張內徑)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血栓再通率比較 6 h內溶栓組血栓再通率94%高于6~12 h內溶栓組的7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病死率比較 6 h內溶栓組病死率10%與6~12 h內溶栓組的16%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6 h內溶栓組心律失常發生率20%高于6~12 h內溶栓組的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出血率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 4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心功能情況比較 6 h內溶栓組住院時間(8.8±6.2)d短于6~12 h內溶栓組的(17.4±6.9)d, 左心室射血分數(58.4±4.2)%、左心室舒張內徑(60.12±4.9)mm大于6~12 h內溶栓組的(47.3±3.8)%、(53.6±5.5)mm,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突發性、持續性的冠狀動脈閉塞造成的心肌細胞缺血性的壞死。該病常發生在冠狀動脈硬化的患者中, 該類患者因某種因素形成冠狀動脈硬化處斑塊破裂, 血小板在破裂區域匯集形成了血栓, 血栓的形成導致患者動脈出現急性堵塞, 動脈血流流通不順暢形成心肌持續缺血, 最后出現心肌器質性損傷[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預后效果和發病時進行溶栓治療的時間, 在灌注中緊密聯系。大約有90%左右的患者冠狀動脈內出現血栓, 溶栓后冠狀動脈內進行再次灌注, 可以減少患者的病死率。在早期將梗死相關血管開通是治療的關鍵步驟, 若患者在發病的12 h內進行梗死相關血管的開通, 就有可能避免出現不可逆性的心肌壞死的情況, 死亡風險大幅度的下降。開通時間越晚, 患者治療效果越不理想[9]。將相關的梗死血管進行開通可采用靜脈溶栓、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手術等, 以上方式均可降低患者的死亡概率。根據相關的學者實驗報告指出, 使用急診靜脈溶栓治療其效果較為顯著, 血管血栓再通率較高。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6 h內溶栓組血栓再通率94%高于6~12 h內溶栓組的7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后盡早進行治療, 可以提高血管的血栓再通率, 減少對患者再次傷害, 使其預后效果得到提高。
急性心肌梗死后將其梗死的相關血管進行開通, 可以縮小梗死的面積, 預后效果也能得到提升, 促使病死率得到降低。盡管在多項實驗中, 專家學者建議進行靜脈溶栓, 但考慮到溶栓造成出血和心律失常等不良癥狀, 尤其是腦出血、室性心律失常等嚴重的并發癥, 在老年心肌梗死的治療中靜脈溶栓的治療方法并未得到大量的應用[10]。急性心肌梗死以出血為常見的并發癥。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6 h內溶栓組和6~12 h內溶栓組的出血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均出現了輕度出血。經過治療處理之后患者都有所緩解。再灌注心律失常和缺血心肌的位置、時間、相關梗死血管的開通相關。患者心肌缺血30 min之后再次進行灌注, 出現心律失常的幾率很高, 超過1 h后再次灌注心律失常發生幾率降低。因此, 在患者早期將閉塞的冠狀動脈進行再通時, 要注意有可能出現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另外本次研究中, 6 h內溶栓組心律失常發生率20%高于6~12 h內溶栓組的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心律失常的發生, 做好一切搶救的準備。
綜上所述,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診靜脈溶栓治療, 能夠縮短發病到溶栓的治療時間, 提高治療的效果, 降低了危險。但因老年人各個臟器器官的并發癥較多, 代償能力也相對較差, 在進行溶栓治療前要明確溶栓治療的適應證, 需要注意觀察溶栓出現出血和心律失常的可能, 做好預防和應對方式, 進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效果以及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劉斌, 王昕, 紀秋營, 等.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實施超早期溶栓治療報道. 亞洲急診醫學病例研究, 2017, 5(3):37-42.
[2] 向飛.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和臨床治療分析. 飲食保健, 2019, 6(34):85-86.
[3] 張軍素. 院前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塞25例療效分析. 今日健康, 2016, 15(7):765.
[4] 黎學武, 牛金仙. 溶栓結合中藥治療急性心肌梗塞51例臨床觀察. 醫學信息, 2015, 22(31):277-278.
[5] 曲翯. 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塞40例臨床分析. 醫學美學美容(中旬刊), 2014, 36(12):691.
[6] 鄒興瓊. 早期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治療的近期效果觀察. 健康大視野, 2019, 21(13):261-262.
[7] 孟曉麗. 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效果觀察. 中國保健營養, 2019, 29(16):58.
[8] 劉戀. 研究院前急救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效果的影響情況. 中國保健營養, 2019, 29(23):82-83.
[9] 王雅楠, 劉國恩, 黃潤青, 等. 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藥物經濟學研究. 中國藥物經濟學, 2019, 14(6):5-8, 50.
[10] 楊舟. 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及溶栓進展分析. 醫藥前沿, 2019, 9(7):105.
[收稿日期:2019-09-11]